首页 >  时空资讯 > 文化点击 > 美术 

周韶华的艺术探索
09.21 13:27

    编导:曾海若
   
    著名画家周韶华,1929年出生在山东海边的一个渔民家庭,8岁时候成了孤儿,11岁闯关东做了童工,12岁参加八路军,17岁入了党。建国后他被分派到湖北省文联,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探索之路。上个世纪80年代,周韶华成为中国水墨画改革的领军人物之一。从今天开始,周韶华60年艺术探索展将在中国美术馆的三个展厅隆重开幕。
   
    1981年的秋天,周韶华从武汉启程,去了西安,开始了对黄河源头的探寻。1983年,历时两年创作的《大河寻源画展》,在北京引起了轰动。从这时起,他积累了30年的能量开始爆发,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将画笔都集中在大山大水等宏大的题材上。
   
    周韶华:全国的大山大河基本上都去过了,西边是雅鲁臧普江、西玛拉雅山、昆仑山、天山,东边有黑龙江、长白山、一直到台湾、海南岛的天涯海角,所以我的画应该说视野比较开阔。
   
    宏大的题材、宏大的气势,周韶华的水墨画,与常见的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巨大的差别,但其精髓,却是继承了另一种传统。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程大利:中国传统绘画追求一种内省,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追求一种内省的、含蓄的、简括的这种东西,这很好。但是中国传统精神还有一面,就是博大沉雄,例如汉唐往上,秦汉上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刘骁纯:彩陶、青铜、还有宋代的大山大水,这叫北派山水,还有唐代绘画,那气度都很大。那时侯唐代的画家和秦汉唐这时候的艺术家,他在表达的时候有一种非常自由、非常博大的、非常自信的这种精神,周老是想找寻回来这种自由,一种民族的自信,一种本来就有很深厚传统的民族的自信。
   
    周韶华从汉唐乃至上古寻找到绘画精神上的自信,而在具体创作中,他却采用了一种与传统绝然不同的表现方式。
   
    周韶华:传统绘画的主要方式是点线和水墨,我要反传统,就是要把传统的线给它拉长,给它放宽,它才有一种强大的支撑力,所以我的那些大画的线条都是顶天立地的,纵横都要通向画外的。
   
    在被拉长的水墨周围,大面积的色块构成了画面的主体,鲜艳的色彩常常代替水墨,水墨反而成了色彩的陪衬和铺垫。
   
    周韶华:它的主题形象是用色彩来画的,红色来画,这在过去中国画是没有的,这种红色的大胆运用,从哪里来,我想主要还是从西方的色彩里吸收的。
   
    周韶华从西方美术中学来了色彩和色块的运用,但更重要的是吸取了西方绘画中的某些结构方式,比如横向与竖向色块的运用,使他的画充满了张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刘骁纯:横向和竖向冲突很典型的就是蒙特利安的抽象画,他就是在横和竖之间分成了好多长的、方的小块。他很精研地在推敲方块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在蒙特利安他就是认为是一种宇宙结构的象征。实际上,周老把这个东西借过来了。
   
    周韶华:把中国画的传统构图,跟西方绘画的现代构成,跟现代建筑融合起来,使画面顶天立地,四面八方、伸向画外。过去我们的中国画都是向内缩,一种内向的文化,那我现在是一种外张的,向外扩展的。
   
    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构成,继承了传统水墨的点线结构,加上强烈的色彩、浓重的墨块,被一种来自上古绘画博大沉雄的精神统领,周韶华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用宏大的山水题材来寻找他所追求的博大精神,而到了90年代,已经变成一种对博大结构的追求。题材也不再只限于大山大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刘骁纯:当他的艺术从用山水来象征,慢慢地到用结构来象征,这两个一结合了以后,画什么就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种比较强烈的结构,结构本身已经寄托了他的很多哲学思想,他的生活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即使画一个向日葵,你也看得出画得很博大。
   
    周韶华:你要追求绘画语言的当代性,它就不局限在大山大河,有的时候小中见大,通过一粒沙子能够见到无限的世界,也是易经中的一句话,叫“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小也是无限的,大也是无限的。
   
    周韶华一直在寻找博大的绘画精神,从最初的气势宏大的山水,到一支支鲜嫩的葵花,从题材相对集中,到题材逐渐扩展,经过60年的探索,周韶华找到了绘画精神的自由,也找到了他一直渴望的博大。周韶华今年已经72岁了,他说还要活30年,继续他的探索之路。



责编:李颖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