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05 10:45 |
|
小说《正红旗下》是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在生前没能完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曾发出感叹说:“倘若那时的气候,能使老舍更从容地写作,他差不多可以把《正红旗下》写成一部《红楼梦》。”在老舍先生逝世近三十多年后,北京人艺的编剧,李龙云出版了他续写、改编的《正红旗下》话剧剧本。要知道,他的改编前后共经历了十五年的时间。现在这个剧本已经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了舞台。但是今天,还是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走近李龙云,走进《正红旗下》。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一部在老舍生前没能写完的小说。小说前后琢磨了几十年。1961年老舍终于拿起了笔。 改编《正红旗下》是一份十件艰苦的工作。十五年前,李龙云接受于是之邀请,第一次着手改编《正红旗下》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当时老舍所有的中长篇小说中,只有《正红旗下》还没有被搬上舞台和银幕。 李龙云:于是之说,《正红旗下》是一部大书,但老舍就写了一个开头,改编的困难不言而喻。我说我来试一试,他说,如果你来改,我就来演。他讲得很认真,也很动情。 现在,于是之已无法出演《正红旗下》,但当初的一番谈话,却使得《正红旗下》的改编,成了李龙云往后15年生活的一部份。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不仅写了老舍家族的故事,写了清朝末年,八旗子弟的生活百态,更写了19世纪末,中国那一系列值得纪念的日子。有人曾比喻:《正红旗下》的全部构思,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可惜老舍没能把它写完,只留下8万字未尽的手稿,在“文革”的风浪中东躲西藏。8万字,这就象是被人从画幅上信手撕下来的一小块。 李龙云:现在的话剧剧本,有一个第二主题,话剧的剧本有一个副主旋,就是,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没有写完,该有多么遗憾! 老舍说:写《正红旗下》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1961年是我写作最得意,最用心的一年。这都是我笔下的人物,北京的旗人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有滋有味地活着。 事实上,李龙云这次拿出的话剧剧本,已是他第三次着手改编《正红旗下》。按李龙云自己的话说,前两次都因功力不逮,只能下马。在《正红旗下》里,老舍刻划了残灯末庙的大清朝里,北京一群极其腐朽,却又极其爱国的旗人,以及他们破败的外表下,但却美好的心灵。底色已经调好,人物已经铺陈开,虽然故事还没有流动,但一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显出端倪。续写《正红旗下》,需要的不仅是才华,还要有毅力和勇气。 李龙云:我想写出底层人在苦难中,他们精神世界的美好。不管结果做得怎么样,我一直是往这方面努力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树生:龙云我看过他的《小井胡同》还有《小院》,都是有老舍影响在里面。但是要改《正红旗下》,当时没好意思说,这个肯定是费力不讨好的。 舒乙:我就极力劝龙云来接受这个任务。因为龙云是北京人,而龙云的口语技巧是不得了的好。而且龙云有他那种幽默,这些气质跟老舍特别接近。所以我就极力地纵容他,我说你要完成这个,你是最好的人选。 老舍:《正红旗下》写到这儿,我放下了笔。那大概其是1962年的开春儿。一部小说,写到这么有兴致的当口,不能往下写了,我心里那点滋味,那比我去死都难受。 《正红旗下》的故事要继续,只能依靠李龙云的想像。故事后来写到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老舍的父亲战死在南长街的一家粮店,写到了自夸自大的旗人,受到外敌侮辱时,只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后面展开的故事,给人非常强烈的冲击,与前面鲜活的人物相比,它有着更为直白的情感。 刘树生:我觉得这一点,大概不是老舍的风格。但是他还是浑然天成的。 上戏院长荣广润:李龙云在以一种很大的情感在表达的时候,就显得比较直接。就不像老舍先生,可能就更加轻灵一些,更加大气,更加幽默一点。 李龙云:我相信《正红旗下》后部,老舍没有写出来,写到他父亲战死在南长街那块,小说也会非常悲壮。写这种东西,老舍也是很棒的作家。 如果《正红旗下》是完整的,也许它早在李龙云之前,就被搬上了舞台。但在李龙云眼里,也正是《正红旗下》的残缺,使它更多地吸附了老舍的个人魅力。现在的话剧剧本,李龙云把老舍也写进了《正红旗下》,让我们聆听这位文学大师,亲口述说那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 刘明厚:李龙云更想表现老舍吧。当一部自传体的作品没有作者本人,自传体作者本人的东西,那我觉得观众也不会原谅的。 李龙云:《正红旗下》话剧剧本,是我和老舍先生一次心灵的交流,是一个作家对一个作家的理解。我一直觉得,《正红旗下》话剧改编的全部过程,老舍先生一定都知道,包括我今天跟你们说的这一切,我相信他都知道。 老舍:我这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
|
|
责编:test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