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少少民族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记者:在大众的印象里,你一直是流行音乐人,因为很少有人了解你这十年做的乡野采风工作和保护发展民间文化的工作,而且您现在也是流行乐的专家委员,那么你坐到原生态评委席上,会有很多人表示奇怪,你在打分的时候,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的?
陈哲:陈哲这个人坐到评委台上,是有很多人觉得很怪,因为我是做流行音乐的,所以我更要遵守标准。
记者:你的标准是什么呢?
陈哲:不能说你在底下唱得很好,上来唱走了音,我还给你打那么高的分;不能说因为我了解你,我特希望你出来就给你打高分。这个感情上的作用还是要受科学客观的制约,我还遵守从业标准。
记者:你能确保你的判断准确吗?
陈哲:这10年,我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民间的,所以我对蒙古长调、对苗歌、对壮族飞歌、对花瑶,对整个西南的民歌都非常了解。西北是80年代走过,也比较了解,所以我给分都比较理智。当然有感情是不可避免的。
记者:你在给高分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吗?
陈哲:有时候打高分就是告诉大家这个歌手非给高分不可!你问我为什么?这涉及到一个参照体系——是该种族该种类的文化。也就是说,他在他的种族里是什么样的水平和位置?你得这样比,你不能横向得比。比如说裕固族的那个音不准,但是他们只有一万多人啊,这个小的种族你让他跟几百万人的种族比,那是不公平的,他的基数不同。对少少民族的保护是当务之急,这是我的观点。
二.原生态,不是野生态
记者:选手都是各地政府机构组织选送上来的,虽然声音能保持原生态,但是很显然,在表演上已经舞台化了,有人较真儿说这不是原滋原味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哲:坦率地说,他不可能是纯粹的原生态,原生态是应该在该种族的生活环境里表现给你的,那都是一大群人唱的,不是像舞台上几个人围着一个人唱。但是,全国人民不可能都到一个村子里看,这不可能嘛!只能通过电视看。当然他们在展示他们文化的时候,相对地要考虑形式的问题。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制约下,咱们尽可能地谨慎,不动它的灵魂,而且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个无可奈何的选择,进入这样一个渠道,他得遵守这个渠道的规则。所以,在组织形态上,我心里是放宽一格的,你不可能要求他们必须都跟生活中一模一样的演唱形态,还是需要舞台感的。只要我们尽量保持的它的灵魂就可以。毕竟是原生态,不是野生态。
三.这是一种国家态度
记者:那您觉得央视这个原生态比赛的意义何在?
陈哲:我觉得这是一种国家态度。原生态民歌或者更进一步说民族民间文化,大多长期孤立在主流文化之外,被强势文化掩盖掉,甚至有马上被吞没掉的危险,这是很可惜的。原生态可以走上国家舞台,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这个比赛有个标准和导向作用。
记者:主流媒体不关注和它被强势文化吞没掉有什么直接关系?
陈哲:一个小民族长期孤立在主流媒体的视线之外,也是他萎缩的一个原因。打个比方,咱们一个大家庭里有56个兄弟,有一个老没人理他,有一天你想起来了,那老五十六上哪儿去了?大家都说不知道,结果发现他长得跟老大一样了。
记者:因为大家都不关注他?
陈哲:对,时间长了他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大家不给他扶植,他对自己的价值没有认可感,他看到老大很受人尊敬,于是就照着老大的样子学吧,就和老大走一条路。老二跟老三可能又走一条路,就这样下去,你会发现56个种类,最后就剩下20种了。尽管他的肉体不消失,可他的精神、他的性格、他的走向单一化了。
记者:也就是说,上了央视,可以解决防止他被吞没?
陈哲:央视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甚至代表一个国家的态度。国家导向、国家立场、文化方向都在这里,你不能忽略这个事实来谈这个问题。央视的鼓励,能够使这些村寨的持有者们、这些非物质文化的持有人们对她自身的价值有了重新认定。所以我觉得重要,不能忽视央视的巨大拉动作用。它比官方政府很多文件要重要多了。
四.给全社会建立一个识别系统
记者:那么你说的标准和导向作用又是指什么呢?
陈哲:这个比赛可为所有好事者、从业人员都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好多所谓原生态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都把原生态给糟蹋了,低级化了,庸俗化了,异化掉了。大量旅游的兴起,把她加速地破坏掉。许多从业人员、地方文化馆的人水准不够,观念不清晰,你给他讲观念讲了十年都没有用。你给他来一个节目,他一下子全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原生态!原来我自己的东西是好东西。那么他就不会把那个自己想象成的原生态弄上来冒充原生态了。这起码是一个标准和导向作用,防止他们继续往错误的方向引导原生态文化。人家本来唱得非常好,你非要让他学假声;人家本来唱得很好,你何必加上电声伴奏叮咚叮咚的?!
记者:比赛中好像也有用了电声乐器伴奏的。
陈哲:它不但丝毫帮不了你而且还会减分。这样的评分来帮助大家认识到,这(加上电声伴奏)是一个毁坏的过程。所以说,评委的评判标准是给全社会建立一个识别系统。所以这次原生态的评委好像不约而同,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是从哪里来的,都比较坚持强调原来的形态、原来的唱法、原来的文化底蕴。如果有一些改变,也一定是民族的进化中自然选择的方向,而不应该来自人为的干预。
记者:我注意到这个组的评委很多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专家,跟其他大赛的评委不一样,有一种严肃性在里面。
陈哲:识别系统的建立是全社会一起建立而不是这几个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被重视,它是很多人共同的推动和努力的结果,包括田青、李松他们这几年的努力,包括我们的促进。不管怎么样,央视能以集体的台面张扬这件事,毕竟是一个进步。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该保护。他们跟全社会一起,建立一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体系,所以央视做这个是个功德无量的事情。之前什么流行乐评委我没那么积极,但是这次做原生态唱法的评委我义无反顾。
陈哲,著名音乐人。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10年前,他把目光从流行音乐转向民族民间音乐,并从一个民间音乐的营养摄取者转变成为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倡导者和推行者。
特约记者:金燕
责编:苗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