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走遍中国

[镇江]《吴歌》2002-118
12月27日 17:27

  编导:高跃 高萱 摄像:张巍 张健

  古老的山歌声,将人们带到久远的年代……

  七千年前,当我们祖先发明稻耕时,便同时创造了耕作文化。这些含有丰富文化积淀的民歌,是人民创造的历史的活化石。

  镇江丹徒县南乡,地处“吴头楚尾”之地,向有歌乡之誉。

  当地农民劳动伴歌,已成习俗。

  耕田有“耕田嘞嘞”,插秧有“插秧山歌”,打麦有“打麦号子”,耥草有“耥草山歌”,车水有“车水号子”……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丹徒山歌,有其独特的形态,留有耕作文化遗存,它的旋律有鲜明的耕作劳动的特点。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教科书。

  丹徒的山歌记叙了一年中,农事的生产过程和生产习俗。

  春天,广阔的田野里传来“啊——驾!”的吆喝声,接着空中飘来“耕田嘞嘞”山歌声。

  耕田嘞嘞是男声独唱农歌。

  耕田手除了要有一副好的身骨外,还要有副好的嗓音,他要会唱耕田嘞嘞。

  “耕田嘞嘞”是农民驾牛耕田唱的歌。说是唱,不如说是喊。这种、耕田唱的山歌,并无具体的内容,只是一些“依”,“啊”,“呕”的虚词。

  “耕田嘞嘞”是农民与耕牛的对话,也可以说是农民对耕牛下达的音乐命令……耕牛听到这歌声,即知是要前进,还是停止,是要向左,还是向右;是要加快,还是放慢……

  耕田手是村里最忙的人,张家请,李家帮……喊着“耕田嘞嘞”,脚下翻起黑浪……

  打麦号子是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的山歌。

  “双抢”季节,抢收抢种是农家最忙的时刻。

  俗话说:“稻上场,麦进仓,才算丰收粮。”

  为了赶着打麦进仓,打麦劳动往往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

  场头,一人一把连枷,在打麦号子助威下,“噼哩叭啦”齐打麦……歌声时起时伏,两队人马排成一字长阵,一会儿这边高唱,一会儿哪边打响,蔚为壮观。

  那整齐的歌声,那整齐的连枷声,犹如部队检阅的整齐步伐声!

  这种伴有节奏的歌声,有协调动作、鼓舞士气的作用。

  打麦号子,唱的大都是农民丰收的喜歌。如:“大麦上场小麦黄,男女老少下田忙,小麦上场插黄秧,今年丰收有指望,麦子收的堆满仓,一季收了一年粮……”

  如今,打麦已经机械化,演唱打麦号子已成了历史。闲下,人们还是喜欢哼唱那鼓舞人斗志的欢快山歌。

  耥草是细活,一般由妇女承担,所唱山歌节奏舒展,音调悠扬。有领唱、合唱等。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劳动情景,有的触景生情。如:获得吴歌女歌王桂冠的孙阿英演唱的耥草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

  秧田里,人们边推耥耙,边唱耥山歌,美妙动人的山歌,个单调的劳动生活增添了欢乐,也给耕作文化涂上了迷人色彩。

  领唱挑担号子的那位妇女获得过首届吴歌大赛女歌王桂冠的孙阿英,孙阿英是镇江市丹徒南乡土生土长的农民歌手。

  孙阿英四、五岁时,母亲便将她带到田头,从小听到的就是山歌和号子。她会的山歌越来越多,她唱的山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

  孙阿英唱出名了,可是她的心事更重了。原来孙阿英看到今天人们已经不再车水、耥草、打麦了,由于劳动方式的改变,人们不再唱山歌了,山歌濒临自然流失的状态。一定要想一个什么办法,将古老的山歌一代一代传下去。

  办一个幼儿园,办一个教孩子们唱山歌的幼儿园。古娃幼儿园办起来了,并且正式开始了“山歌课”(教室里孙阿英上“山歌课”)孙阿英以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启迪孩子们心灵的愿望实现了,“山歌课”不仅引发了大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明天的憧憬,还传承给了希望的新一代。幼稚的童声,唱着古老的歌谣,在达到上回荡。

  打麦号:

  大麦上场小麦黄

  大家都来打麦场

  连笳高举啪啪响

  打下麦子做馍馍

  亲朋好友请上座

  粗茶淡饭分外香

  再望来年好收成

  欢聚一堂喜洋洋

  挑担号子:

  小扁担 弯又弯 挑起来 爱国粮

  耥草山歌:

  山歌好唱 口难开

  樱桃好吃 树难栽

  清水池里 栽红菱

  莲蓬结籽 藕成根


责编:陈玥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