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 享受比赛

    国外一些比赛,很多选手是住在自己选择的驻地,自己解决交通问题。到了比赛的时间,呼啦啦从四面八方聚到赛场。我这次参赛,就像他们一样,很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上海太大,住的地方离位于浦东的赛场很远,于是在比赛时间前两个小时就出发了。来上海多次,但那些如同蜘蛛网一样复杂的交通路线,我是从来搞不明白。早早的就将最省时间的线路询问清楚,记在心里,出了门,就上了一辆出租车。红灯多得没耐心去数,走走停停的耗了半个小时,司机大哥才将我运送到中山公园地铁口。

    背着装了一身击剑行头的大包,裹在上班的人群中挤地铁。从没坐过上海地铁的我很是老土,看见自动售票机便走上前去,在旁边地图上查到目的地的票价,很是自以为是的掏出三枚一元的钢蹦儿塞进机器。只听噼里啪啦一阵清脆的响动——票没出来,钢蹦们倒是掉到了下面的小槽子里。拣起钢蹦,不大明白,心想:这现代化的机器不该恰好在这时候出毛病啊?多亏身后的热心人及时指点迷津,原来应该在塞钢蹦前先按旁边选择票价的按钮。

    取了票,三步并做两步冲向自动检票口,将车票塞进去,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进。后面一声大喊:“你的票不要啦?!”哦……,原来那车票检过之后是要从另一个出口吐出来的。到了目的地,凭借20分钟前刚刚学到的经验,将车票塞进检票机,等着它吐票票。被我挡在身后的人急了,不止一个声音喊着同样一句话:“你走不走啊?”啊?感情我又出了错,感情出站的时候车票就被自动收缴了。不好意思啦,上海的朋友,谁没有过第一次呢。

    进了张德英乒乓球中心,也就是这次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的赛场,只见人头攒动,男子组的比赛已经开打了。东张西望了半天,才在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的穿着雪白击剑服的剑客们中间发现了丸子和小宝她们。催我赶紧换衣服。“更衣室在哪儿呢?”“去,卫生间!”卫生间好冷,没有暖气,换鞋换袜子的时候只能赤脚站在冰冷的地上……忙活了半天,终于也像一个职业的剑客一样装扮整齐的出现在馆里了。跑步、压腿、做准备活动。看见旁边两个姑娘很眼熟,年纪小的一个,分明是年初国家青年队在老山集训时一起聊过天的袁萍嘛。另一个成熟些的,不是前国家队主力选手袁力吗?打了招呼,一聊,原来袁力也是参赛选手,而且,而且跟我分在一个小组。她现在的身份,是复旦大学的学生。

    这次是大学生比赛,分成“普通院校”、“专业院校”、“新开展院校”三个大组。像我一样的业余俱乐部选手,被分在专业组。呵呵,那里面可是有不少前专业和半专业选手的啊。不少业余选手对此颇有意见:这不是明摆着不让咱业余的拿好成绩吗?不过,我倒满开心,毕竟,平时跟专业选手对阵的机会不多。业余选手参赛,原本就不是为了赢什么,重在享受过程嘛。

    女花个人,一共12人,数了数,专业和半专业的共计7人。行,我的目标也很清楚了,那就是奋力挺进前八名!

    小组赛情况不错,结果简直超过自己的预想。输给袁力太正常了,输给前广东队专业选手也太正常了。可我把别的人都赢了,其中包括成都体院和上海体院两位半专业的MM。一边擦汗,一边偷着乐:哈哈,很赚嘛。我的法宝,不是技术,而是凶和狠,趁着人家还没适应过来,先抢下几分,等人家摸清了我的三脚猫招数,可5剑的比赛已经接近尾声了,来不及追了。

    淘汰赛在下午。中午,一行人冒着小雨找了家小店填肚子。我们俱乐部还来了个老外剑客,也跟在一起。那个扎了一头小辫子的大个子选手,自我介绍说得过挪威的全国男子重剑亚军和季军。不过,知情的师傅说了,北欧那边,就是瑞典强,其他国家击剑水平比较业余。

    小组赛结束,我在全部12名选手中排位第五。一看淘汰赛的对阵形势,心里很清楚了——要进前四,是不可能的啦。16进8,遇上海体院选手。悄悄去跟知根知底的老师打听情况,老师鼓励业余选手:“好好打,有一拼。她的专项是重剑,打花剑缺经验。”这一战,还真是艰难,先以大比分领先,又被人家连追几剑。对手毕竟比我功底深,那速度和出剑的准确性,都比我强。我跑,我躲,我瞅见空档就出手……来来往往N次之后,我终于以15:12拿下。观战的剑友道:“你跑得还挺快。”不快行吗?不快就成人家的活靶子啦!

    回到本俱乐部休息的地方,见挪威大个子正坐在垫子上郁闷。他的比赛已经结束了,输给了青岛一个练了一年剑的年轻小伙儿。师傅跟挪威选手做分析,剑友清风当翻译。师傅说他输的原因是打的时候想得太复杂,老琢磨着这一剑后面该接什么样的招法。而对手小伙是新手,才不考虑那么多战术问题,上来就是进攻。“你要是就照着简单打,恐怕就赢了。”挪威大个子连连点头。

    这边,我又上场了。8进4的比赛,毫无悬念。汗还没出呢,前广东队选手干脆利落就切了我个15:4。后面的比赛,业余选手带着第五名的好成绩,退居二线,满场子乱转,悠哉尤哉当观众去了。很多在网上见过的剑友,这次都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互相喊着奇奇怪怪的网名,像是某个地下组织的暗号。丸子给这种见面想出个词儿,叫“击坛剑友大聚会”,笑死我。

    晚上,自然是饭桌上的聚会。黄酒啤酒换着喝,庆祝业余选手们生动的体现了奥林匹克的宗旨“重在参与”的精神。喝完酒,吃完一桌子的美味饭菜,一起杀向卡拉OK,练嗓子去了。一直练到满脑袋的瞌睡虫,方踩着晃晃悠悠的步子,在上海冬天刺骨的寒风中相互作别,各自回到温暖的住处……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