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 像勤快的蜜蜂一样过节
  没意识到今天是节日。直到,收到朋友的祝福短语。呵呵,三八节,世界上全体女性的节日!收到这条节日祝福的时候,这个过节的同志正戴着一双橡皮手套从事家务劳动,额头上都出了毛毛汗。此情此景,不如,把这节日,改成劳动妇女节好了。
  吃完自己炮制的简单而营养的午餐,去办公室。大礼拜六的,办公室里居然还有另外两个同事。
写了点东西,成都电视台的同行来了。卢山编导,以前也是体育记者,去年还作为嘉宾参加过我们的节目,现在,改做新闻评论节目的编导了。这次来北京,他们做了不少的采访,关于成都的城市风格。我这个生在成都,又在那个城市长到十八岁的北京移民,也被卢山编导当作了采访对象。
  在成都的十八年,因为小,因为视野的单一,还不懂得要调动感性和理性去打量自己身处其间的这个城市。后来,离开了成都,再后来,又去了很多的城市,不自觉的比较,开始让我对那座生活过十八年的城市有了主动的感知和发现。喜欢成都,喜欢她的平易和亲近,喜欢她的细致和灵秀,喜欢充斥其间的俗世的细碎快乐。传统和地缘,决定了她的特点,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像北京像上海那样的都市。更加富足,不等于要用摩天大楼作为装扮;更加繁荣,也不等于要用霓虹灯彩去置换婉约安详的街巷。在我的希望中,成都该是一座让人因为舒适而留恋忘返的城市。而她的舒适,来自于美食,来自于茶馆,来自于成都人与生俱来的从容,与生俱来的享受生活细节的本领。
采访完,跟卢山又聊了一会儿成都。心底,对那座城市的惦记,清晰而诱惑。快两年了吧?没有回去。听说府南河边,添了不少茶馆。喝着清茶,聊着天儿,看对岸的房屋笼在轻薄的水雾中,会是怎样一种可心的情调呢?
送走卢山,接着上路,后面,有一堂击剑课在等着我。星期六,路却出人意料的堵,平时20分钟的车程,竟然花了40分钟。
  教练要到外地比赛去了,业余剑客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得到教练的悉心指导了。所以,这堂击剑课,必须很认真的。但是,认真,并不能改变业余剑客的业余和笨拙。那些个动作,由教练示范出来,是那么的漂亮,移植到学员身上,就怎么看怎么不是那么回事了。业余剑客是个好面子的人,努力照葫芦画瓢,手脚齐上阵,累得呼呼直喘。教练送给队员的两筒苹果汁,都变成汗水出来了。
  坐到晚餐的桌边,教练和学员的身份就改变了,变成两个好朋友。就着肥牛、土豆片、金针菇、白菜叶儿……探讨人生话题。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经历,对生活的看法,却可以共鸣。即便看法不一,也可以相互报以微微的一笑。朋友,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