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怎个“钱”字了得 |
2000年03月08日 |
|
九强赛期间从巴林前方传来一条内部消息:多数国奥队队员在出线希望不大的情况下普遍对客场和巴林的比赛失去了兴趣,甚至有人公开表示如果允许,他们根本不打算去那个鬼地方。还有人煞有其事的和随军记者算了一笔帐,和国内某些球员相比,为了这次比赛他们少挣了多少钱。
我们无法断定最后中国国奥队的失败和这样的情绪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可以肯定有了这样的私心杂念的球队很难取得真正意义的胜利。所以说,不用提韩国队,即便巴林这样的弱小对手也可能使我们蒙受屈辱。同时一旦被这样的狭隘束缚住手脚,他们的境界也高不到哪儿去,难怪输球之后我们听到的只是恳请原谅的声音,却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听到——哪怕仅仅是象征性的也好。
无独有偶,当1999年的联赛结束之后,在刚刚获得亚军的辽宁队的庆功会上又发生了一件令人尴尬的小冲突,一位在今年比较走红的年轻球员的母亲不顾四周欢庆的气氛,公然和辽宁队的教练和俱乐部官员争执起来,原因是她希望俱乐部能够接受她儿子转会的请求。而同样是在这次庆功会上,该名球员独来独往,表现得相当孤傲。经了解,原来是某甲A俱乐部已经向他开下诱人条件,希望他能够说服俱乐部放人,为此他才不顾兄弟情义、师生礼节,坚决请辞。
不过,他也知道以这样的理由来解释自己转会的初衷显然对自己不利,于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死死咬定自己今年在队里不够快乐,希望能够换个环境发展,从而使他的转会听上去更顺理成章。
其实,把这个事例放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里考察本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司空见惯,才更叫人觉得可怕,每年借转会之机抬高身价、索取更高报酬、或者利用转会收取签字费和其他好处的大有人在。他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钱。而他们的落脚点也只有一个:还是钱。发生在辽宁队里的故事还告诉我们,金钱对于人们意识的腐蚀已经渗透到了球员的家庭之中。
今天当我们谈论到甲A或是甲B联赛的时候,常常会把他们的竞技水平和他们的收入水平进行比较,而这两年,当我们的国家队在国际重大比赛里屡战屡败的时候,也常会有人提到:他们的收入太高了。
看起来中国足球运动员的收入问题的确是到了需要认真考察一番的时候了。
过去我们为他们高收入进行的最佳辩解是:他们吃的是青春饭,年轻时当然应该多挣点。同时我们也习惯性的把这种高收入和职业化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职业化的一个象征。然而事实教育了我们,对待高收入今天我们必须拿出一个更鲜明的态度。
应该看到,假如球员这条船载重量只有一吨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给予他们的金钱已经超过了两吨,甚至更多,他们脆弱的思想和心灵根本承受不了巨大的冲击,在金钱的腐蚀下,不仅泯灭了进取的动力,反而会为自己的每一丝一毫的利益斤斤计较。
过去六年职业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并不是你把巨额的工资、奖金发放到球员手里就能够促进中国足球的进步,帮助职业化早日进入正轨,相反,如果现在不对球员的工资进行限制的话,日益蔓延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完全有可能使中国足球走上另一条歧途。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甲A俱乐部的老板在谈到职业化六年的变化时,感触最深的是球员对自己的态度的转变。他说,最初的几年只要球员看到他手里的提包,眼睛就会发亮,而每次在关键比赛之前他也只需啪啪地拍响皮包,大家就会发出会意的微笑,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球员们根本看不上这些,而要想他们兴奋,只有不停的追加投入,这显然不是老板们都能够做的起的事。
九强赛结束之后,部分人大和政协委员就中国球员的收入问题曾经提出议案,看来中国球员的表现和职业化几年来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理想,尤其是球场内外屡屡滋生事端,球场上却一败涂地,更加深了大家的反感。曾经有一个球迷朋友向我讲起他母亲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九强赛中国队输给巴林队后讲的:他们到底挣多少钱才够呢?
诚然,当年的突然加薪的确刺激了我们的球员,但是由于中国足球普遍缺乏竞争,使球员能够轻而易举地挣大钱,中国足球的行业规范还没有形成,加上球员的道德水准参差不齐,更使金钱的作用被无形中夸大了。
我们知道:金钱只有在被合理利用时才不至于产生邪恶,否则它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既然我们的球员无法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那么我们只有限薪一条路可走了。
2000年到了,这是我提给中国足球的第一个问题,并且希望限薪能够以一种更可行的方式被落实。
|
|
|
作者: 刘建宏 来源:央视国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