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是个最大的球
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已被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是把这种现象称为“眼球经济”。
中国体育也开始注意到“眼球”的重要性了,不过在他们口中,说得较多的是“市场”。
市场意识的逐渐强化是中国体育界的一大进步,当然这跟我们整个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密不可分。在认识市场、走向市场、开拓市场方面,观赏性强、普及面广的球类项目无疑是抓住了得天独厚的机遇,走在了前列,其中尤以曾肩负着中国体育改革突破口重任的足球成绩最为显赫,职业联赛开展7年来,不管对他们的改革成就作何种评价,足球在开发市场方面的进步是有木共睹的,也确实给其他体育项目贡献了不可低估的借鉴作用。
其他项目也都在想方设法吸引“眼球”。从今年的情况看,无论是CBA还是女排联赛,势头都不错。乒乓球擂台赛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羽毛球天王挑战赛的创立,以及赛制的变革、比赛地点从大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乃至城镇扩展,都在表明他们在寻找着市场经济下自己的准确定位,也在努力保持并拓宽着市场的份额。对赛事和球队的包装、对宣传的重视,其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些观赏“指数”不是很高的项目显然也意识到了生存危机,他们没有坐以待毙。田径推出了系列大奖赛,击剑比赛放到了商场门口,体操设立了单项挑战赛,水上中心也在想方设法地在自己的“领地” 里巧做文章,传统的中国武术也搞起了擂台挑战赛,还找到了跟美国职业拳击较量一番的好“卖点”,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进行得热热闹闹……在体育这个大市场里,谁都不愿受到冷落,都在变着法子地“折腾”,寻找与市场接轨的契合点。这是件好事。
认识市场的作用还仅仅是个开端,尽管这个开端找得很准。接下来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需要了解市场运作的方式、尊重市场规律。这个转型过程应该说难度更大,首先,长久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原先计划经济时代的那一套会露出来,对市场的理解、重视还没有更深刻的认识。据悉,前不久中国足协对今后三年甲级联赛赛制作出调整方案形成时,就没有考虑到跟赞助商联系,也忘了新的方案是否会违反当初双方签订的协议,这至少说明契约意识还不强,对赛制调整可能会对足球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研究还不细。其次,我们还缺少对市场进行认真研究的机构、人员,尽管在不少协会都有了类似市场开发部这样的机构,但缺乏专业指导,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体育界对市场的重视、开发意识已经觉醒,但还远远不够,倘若不能强化这种意识,提高自身项目的水平和质量,恐怕很难长久地“霸占”住大众的“眼球”,进而危及生存。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