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中国历届“全运会”概况 |
|
旧中国“全运会”从1910年—1948年共进行7届。
第一届(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
由基督教青年会外籍传教士爱克斯纳通过上海青年会发起了一个集会,当时称为全国
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这就是辛亥革命后被称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首届“全运
会”。分华南、华北、上海、吴宁(苏州、南京)、武汉五区参加。比赛项目有田径、足
球、篮球、网球(均为男子)。共有150名运动员参赛。比赛结果:华南队、华北队、
上海队分享足、篮、网冠军。在田径比赛中,高等组上海队以7项第一夺冠。中等组华南
队和华北队各4项第一并列首位。学校组圣约翰书院队以6项第一列前。
第二届(1914年5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天坛举行)
本届赛会由北京体育竞进会筹办,实际负责人为基督教北京青年会干事侯格兰德。分
华东、华西、华南和华北四区报名参赛。由于时局动荡不定,故参赛运动员仅96人。全
为男子,是历届“全运会”规模最小的一届。赛项上较上届增设了排球和棒球两项。开、
闭幕式,袁世凯还派人讲话。比赛结果华北队获田径总分第一和篮球、棒球、排球、网球
双打三项冠军。华东队获足球冠军、华南队获网球单打冠军。
第三届(1924年5月22日至24日在武昌阅马场举行)
本届赛会由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筹办。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体育洋人办”的格局,
仅游泳及棒球裁判由4位洋人担任。这次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华西五区参赛。赛
项除田径、游泳、足球、篮球、网球、排球、棒球外,又增加游泳一项。这届比赛首次接
纳了女运动员参赛,赛项有篮球、排球和捧球。另有童子军、器械操和国术(武术)表
演。比赛结果华北队以113分的总分位居首席,华东队和华中队,分别以108分和
28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第四届(1930年4月1日至10日在杭州梅东高桥举行)
本届赛会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筹备。首次采用按省、市行政区划参赛制。有22个
省、市、特区及华侨团体的1500余名运动员参加角逐。比赛项目男子有田径,全能
(五项、十项)、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棒球;女子有田径、篮球、排球、网
球。另有男子脚踏车、国术(武术)表演和女子舞蹈表演。比赛结果,辽宁获9项第一,
排在金牌榜首位。广东队和上海队分别以8项和7项第一列金牌榜的第二、三席。辽宁猛
将刘长春囊括男子100米、200米、400米和4×400米接力4枚金牌。
第五届(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
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各省、市、区及华侨团体总共30个代表队的2697名运动员。
比赛项目男子有田赛、径赛、全能(五项、十项)、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棒
球、国术(武术);女子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网球、垒球、国术(武术)。另有
太极拳操及马术表演。比赛结果,获双项第一名的上海队高居金牌的首席,广东队和北平
队(即北京队)分获10项和9项第一,排在金牌榜的第二、三位。香港女泳将杨秀琼一
人包揽了女子游泳的全部4枚个人金牌,这四项是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
泳和200米蛙泳。另外还帮助香港夺走剩下的一枚4×50米接力金牌。
第六届(1935年10月10日至20日,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
参加比赛的有来自各省、市、区及华侨团体38个单位的2286名运动员。在开幕
式上,来自东北5省的体育健儿身着孝服,高举黑白旗帜入场,以示不忘关外惨遭蹂躏的
同胞,同时有上海三千名小学生表演太极拳操。本届比赛项目男子有田赛、径赛、全能
(五项、十项)、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棒球、国术(武术);女子有田径、
游泳、篮球、排球、网球、垒球、国术(武术)。另有举重、入水(跳水)、竞走、马
球、小足球、蒙古摔跤、自行车等表演项目。比赛期间共打破11项田径、8项游泳全国
纪录。上海队得金牌23枚,河南队得7枚金牌(其中6枚为武术金牌),马来西亚的华
侨队和香港队各得金牌6枚,为金牌榜前三名。
第七届(1948年5月5日至15日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
这是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前举行的最后一届运动会,组织工作涣散、闹剧频出。由于
赛会经费不足,许多运动员不得不食、宿自理。运动场因施工质量低劣,事故不断,田径
场一天内有三处塌陷,造成80多人受伤。比赛中,男排、女排和足球均判出三个冠军。
男子网球双打也判了并列冠军。
参加这届运动会来自58个省、市、区及华侨团体的2670名运动员。本届赛会比
赛项目男子有田径、游泳、举重、拳击、摔角(摔跤)、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
球、垒球;女子有田径、游泳、摔角(摔跤)、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垒球。表演
项目有男女羽毛球单打、射箭、拳术、男子器械体操、入水(跳水)、水球、棒球、竞
走、小足球等。比赛结果台湾队获14枚金牌,名列第一;香港队获12枚金牌列第二
位;上海队和马来西亚华侨队以10枚金牌并列第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