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凤琳】
距出其不意推出六项外汇新政仅4天,央行又联合银监会、外汇局火速出台《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作为落实六项新政的一个配套措施,《办法》旨在积极拓宽境内居民投资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可以预料的是,六项新政中涉及的基金公司、保险机构等境外投资理财的具体措施不日也将出台。外汇局综合司副司长管涛日前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对此做相关的管理规定,成熟一项推出一项。
种种措施,无一不折射出央行力推变“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建立一个更加市场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市场的苦心。究其根源,在于越来越多的外汇占款日益挤压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让更多投资主体购汇走出去,减少外汇占款压力,化被动为主动,已成为央行最为现实的选择。
求解外汇占款难题
越来越大的外汇占款,已变成为难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空间的头等难题。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截至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8751亿美元,一季度新增562亿美元,同比多增70亿美元;一季度贸易顺差也高达233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66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为14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4%。大量外汇流入造成的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货币环境异常宽松,流动性泛滥为“宽信贷”及投资反弹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外经济增速不减的情况下,有专家预测,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规模将很有可能居高不下,这必然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缓解。
在外汇占款占据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情况下,央行无法主动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调控处于被动局面。要化解这一局面,唯有拓宽对外投资渠道,允许更多投资主体购汇“走出去”,减少结汇数量,增加售汇数量,变外汇单向流入为双向流动,以求缓解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平稳发展,境内居民个人和机构持有的以银行存款为主的金融资产快速增长,截至2006年3月底,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已达到31.8万亿元,城乡居民户储蓄存款已突破16万亿元,境内居民个人和机构的资产管理需求日益增长。但是,目前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投资渠道相对狭窄,难以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在此背景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集合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可以实现境内居民资产组合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的需求。
效果尚待观察
其实,外汇局在去年就早已个案批准光大银行等6家银行推出本外币交叉理财业务,批准5家信托投资公司、8笔外汇资金信托计划进行外汇资金信托业务试点。基金公司也已提出设立外汇基金的申请。
那么,推动民间外汇投资走出去的效果到底有多大?对此,接受采访的专家都流露出长期看好、短期谨慎的态度。
中国光大银行投行业务部总监张旭阳认为,保险资金及企业、基金或者个人目前的购汇投资规模都不会太大,因而通过这个渠道消化的外汇储备量也不会太大。
一位保险业分析师指出,此前保险资金可以利用境外业务的外汇收入直接进行股票等投资,而六项新政中只允许保险资金购汇进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和货币市场工具。但问题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大,甚至有研究机构推测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达2%,这就意味着保险资金如果想以人民币购入外汇进行境外投资,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只能达到2%以上才能保本,而固定收益类品种的收益率非常有限,人民币升值趋势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多少保险资金愿意以人民币购入外汇进行境外投资呢?还不如继续以人民币资金投资可转债、国债即企业债。
尽管在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集聚的情况下,推动境内投资者购汇可能不会出现火热的场面。但从长远来看,央行已经打开了资本项目开放的一扇门,投资品种增加、额度提高等都是必然趋势。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必将福泽国内投资者。
责编:刘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