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湾频道 > 人物聚焦 > 正文

专访华新丽华掌舵人――焦廷标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2日 15:52)

  主持人 李峰:在台湾他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拥有的资产总额超过2600亿新台币,在台湾50大企业中名列第15位,他就是被台湾民众称为“焦师傅”的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焦廷标先生,今天我们将播出稍早前对焦先生的专访节目。

  焦廷标,85岁,原籍江苏省江阴市人, 1966年,在台北白手起家,创建的华新丽华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资产总额超过2600亿元新台币,在台湾50大企业集团中列第15位。1992年华新丽华开始到大陆投资设厂,2001年起,台湾华新丽华的总市值跃为台湾第一。

  主持人:

  在台湾呢,台湾的股民都喜欢称呼您为焦师傅,是对您在股市上的作为、在商场上成绩的一种赞誉。我非常想了解的是,您自己在商海当中摸爬滚打几十年,您对您今天取得的这种成绩满意吗?

  焦廷标:

  不断追求,是无终境的。有一段时间,他们社会大众都希望跟着我投资,例如我做这个华邦(电子公司),大家也投资;另外我做那个翰宇彩晶,大家投资,我做银行,大家跟着投银行,我做证券,大家跟着我做证券,是有一阵子,社会的大众都跟着我走。那段时间也没想到为什么,这就是说做事诚信很要紧,假如说没有诚信,人家当然是不会跟你走的。

  主持人:

  从您的履历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您是1948年从大陆去的台湾,那么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焦廷标:

  我是跟了他们去做电线去的,做了55年电线,到今年总共55年。说实在的,我是个农家子弟,没有想到到台湾给我机会,实际上我们去的时候很艰苦的,从无到有。例如说,先创了太平洋电线,15万块钱资本,10个人做的,做到前几年吧,积累到340亿资本。

  焦廷标说,他三十多年来,从小操作员做起的,教过徒弟,当过工头,一点一点做到了今天。三十多年中,他先后涉足电缆电线、光电子产品、房地产、银行和股票等多个产业。

  主持人:

  您说过您是穷孩子出身的,走的这一路非常地艰辛,那么当今天来回头审视你走过的道路的时候,您认为您取得这样的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焦廷标:

  拿读书精神出来做事,没有不成功的。今天都说我很成功,真正要想成功,其实执着、认真、热心,肯做事,当然要有思路,意思就是说要建立自己的品德。

  焦廷标有五个孩子,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掌控运作着华新丽华的四大核心次集团:老大焦佑钧经营华邦电子的半导体产业;老二焦佑伦掌舵传统产业的华新丽华;老三焦佑衡经营华新科技、光电产业领域的瀚宇彩晶及瀚宇博德则由老四焦佑麒负责。女儿焦佑慧协助父亲焦廷标管理集团旗下投资公司的财务操作。

  主持人:

  对您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就是对子女的培养,我们知道您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非常成材,可以说帮您支撑起了事业的重心,您是不是对这种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呢?

  焦廷标:

  我在台湾有四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当然他们现在都有一个庙,都是董事长,现在公司打电话找董事长,就问找哪个董事长,因为四个孩子都是董事长。说实在的,孩子们也很乖,他们都不小了,老大48岁了,老二46岁了,实际都是40岁以上的人了。那个时候没有看好他们能够那么认认真真做这个生产,最小的男孩子现在做瀚宇彩晶,也没想到他在认认真真在做。主要他们四个弟兄,中间一个女孩子也很团结,也很合作,现在说起来,目前的这种情况很平稳。

  主持人:

  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解,他们今天取得的这种成就是和您自己的这种身体力行、和您的这种模范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呢?

  焦廷标:

  我现在为什么还在跑,这就是说,也给他们做一点点(榜样),表示说我这么大年纪,还没有放下,也许是默默之中就是想鼓励他们认真做事。还有一个现在华新(集团)整个大概有一万五、六千人,假如说你自己不认真做事,不做一点点示范作用,那是做不好的。

  焦廷标这个名字在台湾企业界赫赫有名,他在一个又一个领域的成功使得人们对他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策略甚为关注。并称道和效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一贯主张企业要“做小不做大”。

  主持人:

  那么在您的经营理念中有一种说法,您曾经也对您的儿子说过,就是做事情要做小不做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含义?

  焦廷标:

  一盘散沙你怎么做事呢?是不是,从小的基础一点一点,逐步逐步做大,一下做大了以后,你管理不上轨道,技术不熟练,那么整个一切都不正常,四两拨千斤,你不能千斤拨千斤,更不要千斤拨四两。

  主持人:

  您提倡的是扎扎实实地去做大,而不是说去反对做大。

  焦廷标:

  对啊,要扎扎实实做大,像小孩子垒积木好了,你一点一点往上摆,你摆太多会倒的,什么事情叫外行不做,内行不丢,一定要真懂,才要去做,你不懂的,你一个负责人,你怎么判断呢?你选场地、买设备,生产技术,制造技术,你假如自己不熟练的话,你不能去做的。所以现在跟孩子们一再讲,尤其现在产业变化,不能一听说这个好就做这个,那个好做那个,那不行的。

  焦廷标认为有1块钱就只应当做8毛钱的生意,几乎从不负债经营。他的二儿子焦佑伦刚从美国留学回国接董事长时,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不负点债?”还举了台湾许多著名企业家借债做生意的例子。而焦师父却说,人家行不一定你就行,坚持低负债、高现金的集团财务做法。

  主持人:

  有人说,您做生意比较保守,因为您不借钱去做生意,这跟很多企业家习惯的是靠“借鸡生蛋”这种方法来发展企业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呢?

  焦廷标:

  我们中国叫做“水到渠成”,所以说我一再反对过多扩张,过多负债。孩子们刚回来也有这样子,其中有一个说,稍负点债有什么关系?我说,顺的时候负点债不要紧,你要不顺的时候一负债怎么办?像例如说,我们这次华新从5000多亿的市值掉到1100亿,(每股)5块钱掉到1块钱不到,你说怎么办?当然现在又回升到我想大概400多亿。那么你说有房有地有什么用?现在还有一个,有房有地,不管什么价也没人要你的,为什么,他不会救你的。

  主持人:

  但是不负债的话是不是会影响企业去发展它的规模呢?

  焦廷标:

  也不会影响,例如说我有两个三代厂,我现在加了一个五代厂,加好了以后,到明年春天顺利的话,现有的规模就增加了6倍,也没有说不做,实际上也有做,就是做的时候仔细一点,不要一高兴了,好像一看好,就往里面跳,不管深浅,也不是说没有扩充,不扩充怎么能逐步逐步做大起来呢?

  1992年,焦廷标在肝病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大陆去!于是他躺在车子上回到了老家江苏省江阴市,并启动了一个两万吨的钢线厂,而厂子接到的第一个生产任务为上海市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生产替代德国产品的斜拉钢线。

  主持人:

  在您经营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大手笔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在1992年的时候,您大举进攻大陆市场,当时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要在大陆来发展您的事业呢?

  焦廷标:

  1992年的时候,实际上我正生了12年的病,我是没有生命的,叫吃尽痛苦,受尽灾难。我第一次回来看看,在到老家的时候,是把车子铺了毛毯、铺了枕头躺着回去的。

  后来我到了10月份,好像又好一点,到了南京。后来3月份到了上海,赵启正,他就跟我说,起头是南浦大桥,是第一大桥,那个大桥全部是国人设计,国人造,只有斜拉力钢线是德国的,那是1400百块美金一吨,他就说,我们在国内来“以产代进”去做这个钢线,所以第一个做的是钢线厂。那么后来陆陆续续也做了很多厂,现在一点点做起来了,后来我也身体好起来了,从1992年我跑啊跑的,蛮好。

  焦先生说,目前华新在大陆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4亿美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在上海、南京、江阴、常熟以及武汉和东莞等地共分布有11座工厂。事业范围含盖光纤、光缆、特殊钢、铜线材、电力电缆以及铜线缆等等。

  主持人:

  您曾经涉足很多的产业,从传统的电线电缆到新兴的光电产业等等我们非常想听一听您对祖国大陆正在进行的相关产业发展前景的看法。

  焦廷标:

  在前几年,七、八年吧,我日本的很多朋友说,制造在日本,现在已经转型转到制造在中国。你看,我们现在八个笔记本(企业),六个在苏州,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深圳,苏州现在是大概一年2500亿GDP,财税大概400亿,我想你在中国很清楚,他们在五年之内,财税要到1400亿,产值要到一万亿,等于超过一个江苏省,你说这个前景好不好?我这样听说,你是南京人嘛,江苏要自己培养50个100亿产值的企业家。50个就是5000亿,苏州要培养23个,2300亿,你说这个数字大不大?你说有没有信心?所以这个信心是自己有了,别人就有了。我是没有学问,但是我有信心,别人能的,我们也能,外国人能的,中国人也能,你有这样的信心的话,一定能做到。

  主持人:焦廷标先生独到的经营理念、敏锐的洞察力、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焦先生对记者说,他事业的根基在大陆,积极地融入大陆蓬勃发展的经济快车是台湾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编导:柴 璐 摄像:张宇 李军)

责编:王京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