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9日 09:28)
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观众达到23万人。展品中,有一幅画特别受欢迎,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我们这期节目的主人公、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关于《清时上河图》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那时的汴梁店铺林立、繁华热闹。
冬去春来,转眼又到了清明时节――一年中最美好、最繁忙的时光。
农家人已经在田垄菜地里劳作了,播种下期待丰收的种子;贩运货物的商人上路了,驮货的驴骡在弯曲的小路上排成了行;城里的商家开张了;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坐轿的、骑马的、提篮的、挑担的,忙忙碌碌,热热闹闹……
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个人显得格外扎眼,他肩没挑担、手没提篮,不像买卖人;他行路悠闲,左顾右盼,又不像赶路人,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他叫张择端,擅长风俗题材画,曾经在街头以卖画为生,后来又到宫廷画院任职,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画家。张择端出行的目的不是休闲游玩,而是深入街巷观察了解民俗民情,为绘画创作做准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画被送进皇宫里,摆放在宋徽宗的龙书案上。画被慢慢展开了 ,在场的人发出一阵阵由衷的赞叹。《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光。
宋徽宗对《清明上河图》爱不释手,大加赞扬,他提起笔,用他那刚劲有力的“瘦金体”, 在画的卷首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盖上他那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而使这幅画身价倍增,宋徽宗也就成为这幅传世杰作的第一位收藏者。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一路上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清明上河图》被金兵掠走,流落到了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从此,《清明上河图》就开始了四次进宫又四次出宫的曲折经历。北宋灭亡后,《清明上河图》第一次离开了皇宫,流落到民间……
北宋灭亡后,《清明上河图》在民间颠沛流离了一个多世纪,后来它又一次进入了皇宫。它是怎么进入皇宫的呢?
公元12世纪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部落。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在攻占金朝和南宋城池同时,元朝人接收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字画,《清明上河图》也被收进了元朝的皇宫。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皇宫了。
《清明上河图》虽然被收入了皇宫,但是元朝的皇室人员并没有认识到《清明上河图》的宝贵价值,它被长时间遗弃在库房里,无人问津。
有一天,元朝内务府的一名装裱匠在书库里发现了《清明上河图》,装裱匠欣喜若狂,他早就听说过这幅宝画,没想到在书画堆里意外地发现了它。从见到宝画的那一刻起,装裱匠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画偷出去。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掉包计,装裱匠用一个仿本偷偷地把原作换了出来,然后把原作《清明上河图》以高价卖掉了,发了一笔大财。
就这样,《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被弄出了皇宫,流落到了民间。
后来,《清明上河图》曾经被元朝人杨准、明朝人李东阳等人收藏。
转眼就到了明朝。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一个大奸臣严嵩,严嵩想把天下的珍奇财宝都搜刮到自己府里,《清明上河图》自然就成了他追寻的目标。他派出爪牙四处打探《清明上河图》的下落。严嵩绞尽脑汁终于打探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下落,把宝画弄到了手……
严嵩把真迹《清明上河图》弄到手了,后来,被御史邹应龙等人弹劾,官场失势,被罢官为民,严府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进入了明朝内府。
《清明上河图》进入明朝皇宫以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到了太监冯保的手里。1578年,冯保《清明上河图》卷后题跋,他说:“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欤,宜珍藏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太监冯保在伺候皇上的闲暇时候,阅览图书,见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稀世珍宝,应该好好收藏。
《清明上河图》是怎样从皇帝那里到太监冯保手中的呢?是赏赐吗?不像。如果画真是皇帝赏赐给冯保的,他一定会在题跋中大书特书,大做文章的,可是他在题跋中却只字未提赏赐的事,那就有可能是偷来的。
冯保是如何偷盗《清明上河图》的?我们可以从詹景凤编写的《东图玄览编》中找到这段历史的痕迹。
传说《清明上河图》进入了明皇宫后,有个叫朱希忠的朝官非常想得到它,就和内廷合谋,想用钱向皇帝买画,嘉靖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就在此时,有个小太监得知《清明上河图》很值钱,就偷了画。正当小太监想把画带出宫时,有人来了,他急忙把画藏到阴沟的石头缝里。没想到突降大雨,当小太监再去取画时,《清明上河图》已经被雨水泡烂了。后来,东窗事发,小太监被杀了。
小太监知道偷盗皇宫里的东西是要杀头的,他偷了《清明上河图》以后,自然不会到处张扬。他不说别人怎么会知道他偷了画?再说,真迹《清明上河图》到现在还保存完好,根本没有水渍的痕迹,可见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谁虚构了这个故事?人们怀疑是太监冯保杜撰出来的。因为那时太监冯保已经把《清明上河图》偷到手了,他要杜撰故事,掩人耳目,栽赃于人。太监冯保把《清明上河图》偷出了皇宫,宝画再一次流落到了民间。
经历了许多曲折之后,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吉林省长春市,当地干部把收集到的《清明上河图》等珍贵文物交到东北行政委员会。这些字画最初收藏在东北博物馆,后来被调入北京,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北宋时开始,历经元、明、清三朝,《清明上河图》四次进入皇宫,又四次被偷盗出皇宫。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上河图》又一次回到北京,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此,这卷稀世名画永远结束了它曲折的厄运,找到了它最终的归宿。《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装裱,学者们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清明上河图》问世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经历了人间沧桑,中间虽然多次装裱,但是最后一次装裱可能在明朝末年,距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了。最后一次装裱比较粗糙,再加上年代久远,《清明上河图》的磨损和伤残十分严重。
为了使这件珍贵文物能够永远保存下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73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装裱。为了保证装裱质量,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揭裱的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反复研究,制定出周密计划,保证万无一失。
实施中,经过技术人员精心的揭、裱、补全和画师们一丝不苟的接笔,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清明上河图》又重新展现出了它的绝世风采。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仿本和临摹本,版本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国内外现存的各种版本多达60余种。那哪个版本才是真迹?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场争论。
学术界对《清明上河图》有过不同的看法,中心问题是哪个版本是真迹。最终认定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明上河图》才是真迹。因为从金代的张著的题跋到明代李东阳的题跋都有,并且在清宫中珍藏,整个历史是清楚的,所以说故宫博物院的藏本是真迹。
为妥善保存《清明上河图》这件国宝,同时又能让世人观赏到它的秀美雄姿,著名女画家冯忠莲临摹了《清明上河图》。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冯忠莲女士按照真迹临摹的。而真迹《清明上河图》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责编:王京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