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湾频道 > 华夏纵横 > 正文

石鼓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9日 09:30)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许多历朝历代引人瞩目的文物国宝,其中有十个被称之为石鼓的文物。这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与许多灿烂夺目的瑰宝相比,它们拙朴平实,其貌不扬,但是它们确实非同一般,这是因为在每个石鼓上面都凿刻着文字。

  公元6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已经登基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式改年号贞观,经过多年战乱和分治的中国,进入了以“贞观之治”开始的盛唐时期。

  这一年,在陕西省宝鸡市郊的荒郊野地里,有人无意中发现了几块奇怪的石头,体形庞大,直径约一米,数了数,整整十块,材质是花岗岩。荒野中石头遍地都是,并不稀罕,奇怪的是这些石墩好像是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其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狭下大,中间微突。好奇者试着清除掉石头身上的泥土,惊奇地发现,石头上居然刻有文字,而且十个石墩无一例外!不过,石墩上的字虽然看起来是字,却没人看得懂!

  这十个石鼓,每个上刻有的文字数字不等。每个字约二寸见方,风格独特,既不像西周金文那么随意豪放,也不像秦小篆那么规范纤细,字体开朗、圆润,工整,可以说是稀世遗文。

  金石家们翻阅了所有的书籍、档案,也没有找到类似的字体。他们认定,石鼓上的文字,属于我国文字演进史上缺失的一环,称其为“石鼓文”, 属于大篆。大篆是在甲骨文、金文之后,在小篆之前的文字。两千多年前,雄心勃勃的秦始皇实现华夏江山“大一统”,文字统一是重要举措,而统一后的文字就是小篆。这也就是说,凿刻这些文字的年代距今至少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它们记述展示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

  历经千百年,石鼓终于从荒原之中走进文明之地――孔庙。但是这样的收藏保护来得太晚,以至于在真正收藏的时候,十只石鼓竟然丢失了一只。更加令人揪心的是,石鼓走进孔庙90年之后,唐朝在地方政权的分裂中成为历史,五代十国的战乱开始了。石鼓存放的地方成为战场。战火中,已经存放在凤翔孔庙中的九只石鼓也不知所踪。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曾经让唐代历朝文人醉心称道的国宝石鼓在战乱中全部遗失,留下的只有一代知识精英对石鼓倍加赞颂的诗文和他们对古代先祖们的无限遐想,石鼓真的像许多记述中的国宝那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吗?

  公元960年,经过分裂战乱的五代十国之后,华夏大地终于再次统一,承载中央政权的是从后周崛起的政治家赵匡胤所建立的宋朝。

  宋仁宗对金石古籍的兴趣,根据史料记载,有一天,宋仁宗在读诗集时,看到唐代大文豪“韩愈”所写的《石鼓歌》,“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欲做石鼓歌”第二天便下达圣旨寻找前朝遗失的石鼓。

  据史料记载,北宋有一位官员名叫司马池,他根据前朝资料多方探查,历时几年、走访各地,终于找到了石鼓。他欣喜若狂之态,可想而知。但美中不足的是,被找回的石鼓,不是十只,而是九只,惟独那只早在唐朝收藏时就下落不明的“乍原”石鼓依然没有踪迹。

  看到已经找回的九只石鼓,宋仁宗并不满足;数年之后,仁宗皇帝再次过问遗失的“乍原石鼓”。于是,满朝文武又一次行动起来。光阴似箭,日子过了不少,但“乍原”石鼓依然毫无音讯,甚至连一点线索也没有。无奈之中,朝廷便张榜天下,悬赏寻找。

  朝廷张榜寻找遗失多年的“乍原”石鼓,激起天下寻宝者的热情。

  当时北宋有一位有名的金石收藏家,名叫向传师。这一天,他在研究太氏石鼓文拓本时,竟然发现了遗失的“乍原”石鼓文的拓片。向传师根据手中的太氏拓片仔细研究,终于找到拓片的出处。原来,石鼓几经流转,被太氏收藏,这些拓片正是出自那里。

  找到了拓片的出处,就有可能可以找到石鼓的下落!向传师一刻也不敢怠慢,立刻向朋友打探太氏的下落。经过多方探查,终于得知太氏远居关中。关中就是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乍原”石鼓虽遗失多年,但并没有流落太远,仍然在它被发现的地区。向传师立刻备马出发,一路上风餐露宿、马不停蹄,直奔关中。

  向传师通过太氏拓本发现了遗失多年的“乍原”石鼓的出处,马上赶往关中太氏家族居住的地方。抵达了太氏的村庄后,向传师本以为“乍原”石鼓近在咫尺,找到太氏的家就可以马上见到朝思暮想的“乍原”石鼓。但是得到的回答却让向传师大吃一惊。

  原来,太氏一家在半年前全部死于一场瘟疫。官府为了防止瘟疫的蔓延传染,把太氏家的房子、财产全部烧得精光。听到这个消息,向传师极为震惊。但是,一心要见到石鼓的向传师并没有轻易放弃。他决定在太氏家族所在的村子住下来,继续找寻石鼓。

  根据一些记载,向传师投宿的人家是屠户。第二天当向传师起身的时候,他听见了屠夫“锵锵”的磨刀声。原来,这家的主人开始杀猪了。他穿衣起身,打算再去探探石鼓的下落。可当他看到后院磨刀的情景时,顿时惊呆了。原来,那块屠夫用的磨刀石,就是向传师朝思暮想找寻的“乍原”石鼓!

  此时当作磨刀石的石鼓,已经面目皆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刳作臼形用来舂米,诗句也磨的只剩下了四个字。现在已经无法证实向传师如何同这个屠户讨价还价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凤翔知府收到了向传师的一封书信。

  知道朝廷张榜找寻石鼓的知府肯定不敢怠慢,立刻派人把向传师和石鼓接到凤翔。知府随即将石鼓送交朝廷。向传师寻石鼓有功受到奖赏,并且还获得了一整套的石鼓文拓本。这个时候是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距离发现石鼓丢失的公元814年已经整整238年。

  “乍原”石鼓终于找到了,被送到了朝廷之中。宋徽宗是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在临摹了石鼓文后,他还真为石鼓做了一件实事,那就是下令用黄金填注石鼓文。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石鼓的价值,还阻止了皇亲国戚继续临摹石鼓文,客观上减少了石鼓的人为磨损和自然氧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是好景不长,公元1125年,在北方崛起的分治政权金进军中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打到汴京。在“靖康之变”时,徽钦二宗两个皇帝被金兵俘获,押解到北方荒漠之中囚禁;史料上没有记载战争胜利的金兵是如何运输这十只石鼓的,也许金光灿烂、备受呵护的国宝石鼓就在押解徽钦二宗的行列中。

  石鼓被金人北运到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可以想像的是被徽宗皇帝装饰得金碧辉煌的石鼓,肯定被金人认为是个宝物,否则也不会千里迢迢运到燕京。

  但是运到北京之后,不识石鼓价值的金人,只是剔去在石鼓文里的黄金,石鼓又被赤裸裸地丢弃了。

  再次发现并收集石鼓的人,叫做虞集,是当时的国子教授。他发现石鼓时,已经是公元1300之后的事情了,也就是说,石鼓从宋朝丢失到再被发现,整整过了近200年。这近200年里,谁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过的。再次发现石鼓时,它们正深陷在一片淤泥中。虞集派了不少人,十个石鼓才先后被挖出,迁往国子监达成门内。

  到达国子监后,十只石鼓已经满身伤痕。这些伤痕记述着以往岁月的艰辛和不平凡的命运历程。先秦凿文铭史的庄严,岐山寂寞中的风吹雨打,盛唐诗文的倍加赞颂,五代十国战乱中的颠沛流离,宋朝皇宫中的金碧辉煌,北上燕京的车辚驼铃,脱去锦衣泥潭中的潮寒,国宝命运多舛,坎坎坷坷,从今以后,国宝石鼓真的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归宿吗?

  原本藏于国子监的石鼓,由市政府保管。但由于技术、经济力量不足,市政府提出由故宫博物院代运国宝石鼓。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欣然接受,十个石鼓随第四批故宫文物一起起运上海。

  到了上海,石鼓被安置在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库房的最下层。3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石鼓迁往南京,暂时有了安身之所。

  文物在南京只呆了不到一年,“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告急,石鼓随故宫文物再次起运。

  石鼓运送至距湖南省酉阳24公里处,有一个名叫“高坎子”的地方。山路是一个大坡,车队走的是下坡路,为了抓紧时间,躲避敌机扫射。车子开得很快,顺地势往下冲。哪里知道,逢一个弯路时,对面居然有一辆汽车开来,头车的司机慌了,把方向盘向右一转,碰上了山头,他又急急向左一转,车已到了路边,车上的人,见大势不好,司机、助手,及押车宪兵都跳下车来,车子随即翻下山涧。

  那志良是跟随国宝南迁的工作人员,他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里》特别提到这次惊险的经历:石鼓装车时候,因为它的本身很重,没有用绳缚扎的必要,是放在车上。车子一翻,在车底朝天的时候,石鼓已落到地上,车再翻时,石鼓不会跟着他跑了,停在那里,车子继续往下翻,翻到山涧里去了,摔得破烂不堪了。

  没有将石鼓捆扎在车上,巧合地让它们逃过此劫。那志良和工作人员立刻拆箱检查,打开箱子的整个过程,在场的所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直到看到石鼓安然无恙,人们才真正放下了心。

  第一个包装箱打开了,……不好!在包装材料上发现了破损的痕迹!那么石鼓怎么样了?所有在场的人都几乎屏住了呼吸……包装材料被一层层的掀开了……哇,没有伤及石鼓!大家场吁一口气,不敢懈怠,立即打开第二个包装箱,又是好消息,石鼓没有损坏!

  第三箱、第四箱,…….直到最后一箱,所有石鼓都完好无损!国宝石鼓又躲过了一劫!

  其实,在这次翻车之前,石鼓就经历过一次翻车,在那志良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中,也有提及。那时车行江津广兴乡时,护送石鼓的司机,连夜赶路,不小心将车撞上了一棵树。车子一下子就翻了,但石鼓却安然无恙。

  石鼓之字,刻于石皮之上,装运前,石皮已与鼓身分离,敲起来有“嘭嘭”之声。如果石皮都落了下来,只存石心,石鼓的价值就没有了。

  故宫的专家反复思索,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们用浸湿的“高丽纸”,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按捺,使纸张接近了石身。高丽纸纤维绵长牢固,按进字口,不会断裂,湿的时候按进去,干了后就固定在那里,等于是把石上的字,贴紧在石身上了。

  处理好了石皮上的文字,就该装箱了。每个石鼓,包上两层棉被。棉被外面,用麻打成辫子,围绕在棉被下面,缠得紧紧的。把缠好的石鼓放在厚木板的大箱里面,四外用稻草塞紧,箱外再包上铁皮条。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成功的,历经这么多次惊险的经历,石鼓始终没有新的伤损。历经磨难,石鼓终于返迁南京。抗战胜利后,石鼓再次踏上重归北京的路途。石鼓回京之路车行顺利、一路畅通。在经历了南迁、西去、东返、北归,历时十几年的旅途之后,石鼓十兄弟终于携手进入了自己的新家――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落户故宫,许多专家开始了对它刻凿时间的全面研究。已故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石鼓文秦刻石考》一文中,论证了石鼓既非西周,也非南北朝遗物,而是东周秦国的刻石,从而在学术界得到共识。

  然而,在肯定了石鼓是秦时所刻之后,石鼓究竟在是哪位秦公执政时所刻的呢?又成了新的学术争论:马衡认为是秦穆公时物,刻于公元前657至621年间。震均等认为是秦文公时物,刻于公元前765至716年间。郭沫若先生更在《石鼓文研究》一文中断言,石鼓是秦襄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立西四原(田寺)所刻。

责编:王京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鍏充簬CCTV | CCTV.com浠嬬粛 | 澶浜哄姏璧勬簮鍌ㄥ搴� | 鐗堟潈澹版槑 | 娉曞緥椤鹃棶锛氬渤鎴愬緥甯堜簨鍔℃墍 | 鑱旂郴鎴戜滑 | 骞垮憡鏈嶅姟 | 鍙嬫儏閾炬帴
 涓浗涓ぎ鐢佃鍙� 鐗堟潈鎵€鏈�
浜琁CP璇�060535鍙�  缃戜笂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佸彿 0102004
缃戦〉璁捐锛�涓娌冲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