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09日 09:32)
有这样一件国宝,由于一个神秘的诅咒,几百年来没有人见过它的真面目,如果不是一位学者的好奇心,恐怕它就会永远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它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国宝呢?
公元1804年,清代著名的西北史学家张澍,因病回到了久别的家乡――甘肃武威。一天,他和朋友一同到清应寺中游玩,忽然一个奇怪的现象使他停住了脚步,只见寺院深处有一个亭子,四面被人用砖泥砌封得严严实实,亭子周围杂草丛生,看来已经很久没有人光顾了。好端端的一个亭子为什么要用砖头砌封起来,难道里面有什么秘密吗?张澍好奇,便向寺里的和尚打听,和尚告诉他说,这是一个被诅咒的亭子,封在这里已经有好几百年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是打开封砖的人,都会遭到可怕的天灾报应。所以几百年来,没人敢靠近这亭子一步。而里面究竟是什么,也已经没有人知道了。身为学者的张澍自然不相信这种传闻,便提出要找人来打开砌封看个究竟,并对天发誓,开封后如果有什么灾祸,情愿自己一人承担,绝不连累旁人。
封砖被一点点地凿开了,显露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高大的黑色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工整秀丽的楷体字。张澍急忙从拆下的砖封废墟上跨了过去,想看看碑文的内容。可是当他靠近石碑,看清楚上面的文字时,却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些乍看上去好像都能认识的字,细看,却没有一个能认得出。这些究竟是文字还是什么特殊的符号呢?答案会不会就在这亭子里面呢?
张澍立刻叫人把亭子四周的封砖全部拆除,这块被诅咒了几个世纪的石碑终于全部显现出来了,传说中的天灾报应并没有应验,但是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却给这位学者带来了更大的震撼。
石碑的另一面刻有熟悉的汉字,碑文内容大致是修建护国寺感通塔及寺庙的情况,与同类石碑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再往下看,一行小字引起张澍极大的兴趣,建碑的年款一行是这样写的“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
1804年,清代学者张澍在游甘肃武威清应寺时,发现了一个被砖泥砌封的亭子,打开封砖,里面竟是一块刻满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在成为死文字几百年之后突然被发现,自然给学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块碑为什么会被封在亭子里面长达几个世纪之久呢?这还得从这块碑是何人所立和因何而立说起。
大夏国的第四代皇帝乾顺三岁时便继承了王位。一个三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当朝理政呢?因此大权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乾顺的母亲梁太后手中。梁太后是一位能征惯战的沙场女帅,在她掌权期间,曾多次指挥过大的战役并带兵亲征与宋军交战。她听说民间传有凉州护国寺感应塔能显灵的说法,便时时叫人向感应塔祈祷。说来也巧,凡是被祈祷过的战争,总能取得胜利。消息不胫而走,老百姓对佛塔显灵的传说更加深信不疑,护国寺的香火越来越旺,方圆几百里的人都到这里来许愿还愿。
天佑民安三年,凉州地区发生了大地震,感应塔并没有因为有神灵感应而躲过这场劫难。梁太后念及当年神灵的庇护,立即发愿,动用朝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修护国寺感应塔。天佑民安五年,为了庆祝修缮工程完工,也为了给满十周岁的乾顺皇帝祈福,在护国寺举办了一次盛大的佛事活动,皇太后亲自润色碑文,当场勒石立碑,以兹纪念。所立之碑,正是张澍发现的这块“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
当然还有种种传说,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这块碑到底是被什么人所封,也许将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但不管怎么说,它终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碑上用汉、夏两种文字记录了西夏的政治、经济、宗教等重要史实,成为研究西夏历史及破译西夏文字的重要依据。张澍的执著使他成为第一个明确认出西夏文字的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由于发现时间最早、保存的西夏文字数量最多、记录的内容最完整,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现存在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里。
责编:王京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