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出版了一套《国宝》明信片。明信片发行后,好评如潮,立即掀起了一阵收藏热潮。在这套明信片中,有一枚明信片格外美丽,画面上的青铜器,造型别致,装饰精美,它就是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莲鹤方壶。现在,我就给您讲述莲鹤方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河南省新郑市。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新郑还是郑国的国都。公元前375年,韩国军队把新郑团团包围,新郑城下,旌旗招展,号角齐鸣,在韩国大军的强大攻势下,郑国很快就灭亡了。随着时光的流逝,朝代的变迁,曾经发生在郑国的往事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1923年,石破天惊,世人的目光被偶然发生的事件吸引到了新郑市李家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话还要从这一年的8月说起。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乡绅李锐家的菜园里,由于干旱,蔬菜已经打蔫了,李锐决定在菜园里打一口井。
这位绅士怎么也没有想到,菜园的下面就是当年郑国的大墓,大墓里曾安睡的是郑国国君。李锐竟挖出了不少青铜器,他挑选了几件比较完整的铜鼎去卖,发了一笔财。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李锐挖到宝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县里,县里马上派人来制止,李锐非但不听,反而挖得更起劲了。
说来也巧,恰逢此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来新郑巡访,听说了李锐挖宝的消息,马上出面阻止,收缴了挖出的国宝,追回了被卖的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共出土青铜器100多件。
对于如何处理这批珍贵文物,靳云鹗的态度十分明确,“钟鼎重器,尊彝宝物,应该归于公家。” 靳云鹗的义举博得了一片赞扬声,当时的河南省议会致函靳云鹗:“公道主张,至深钦感,肃此鸣谢。”
靳云鹗派人把挖出的古物统统装上车,武装押运到省城开封,交给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
文物运抵开封时,城里城外张灯结彩,男女老少沿途欢迎,气氛异常热烈。河南古物保存所郑重其事地接收了文物,包装箱被打开了,除了完整的器物外,还有大量的青铜碎片。面对这堆碎铜片,不少人摇头叹息,心灰意冷。难道国之瑰宝就这样被毁掉了吗?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国民党政府计划把河南博物馆文物全部运往台湾,但是由于战局迅速发展,打破了这个计划。一部分文物被装上飞机运到了台湾,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另一部分文物来不及运走,被留在了重庆。
1950年,河南省代表会同国家文化部代表共同来到重庆,接收国民党政府在撤退前没有来得及运走的河南博物馆文物。文化部挑选新郑、辉县出土的青铜器51件调往首都北京,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莲鹤方壶中的一只被调往北京,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一只被运回河南,现在保存在河南博物院。
至此,1923年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分散在三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四家博物馆收藏。
莲鹤方壶从1923年出土到现在,已经80多年了。
时光流逝,历史变迁,新郑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禁在问:80多年后还能找到那段历史的痕迹吗?
记者来到新郑市文物局,只见院子里矗立着一件巨大的莲鹤方壶塑像,如今它已经成为新郑市文物局的标志。
在出土莲鹤方壶的地方―新郑市,已经建立起巨大的标志墙,上面书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昔日的郑韩故城早在1961年3月4日就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重点单位,得到了精心的保护。
可惜,当年出土莲鹤方壶的李家楼郑公大墓已经不存在了,记者无法拍摄到它的真实画面。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新郑市考古工作者在附近发现了面积为240亩的大型郑国墓葬群,里面有各类墓葬3000多座。如今,墓葬群已经被开辟成保护区。
责编: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