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我们面对的是充满朝气和激情、洋溢着浪漫色彩的三、四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群像,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他们无疑是一片亮丽的色块。
无论是民主人士、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们的爱情、事业和友情都和我们民族和祖国的命运联到了一起,在苦难、屈辱面前,在日本入侵者的利诱、诡计、威胁下,他们也曾犹豫、猜疑,甚至还出现了叛徒,但他们的主体和精英都义无返顾地站到了祖国和民族一边,有的人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想,这最关键的还是民族大义的使然。在这里,神秘、传奇而又无价的我们老祖宗——“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象征和图腾,而围绕化石的挖掘、争夺和寻找则成为了维护民族尊严、维护自由和正义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时代和人为的因素可能将这次事件推得很远,但生命的感召力和精神的需要又会把它拉到我们面前,拉得很近很近,如同昨天。
我们要表现这一代人主体的崇高精神,这是一种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形式和特殊的历史使命中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洗礼和升华、他们人格魅力不断磨练和完善的心理路程。
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来说,这种心理路程的具体展现就是对民族情感和亲情、友情的关注和渲染。
我们张扬这种民族精神,通过对这一代人独特情感命运的体现,唤起人们对我们祖国、民族几十多年来风风雨雨的怀旧和追忆,进入值得我们敬佩和热爱的故事和人物世界。这些故事和人物世界包括了他们的壮丽青春、浩然之气、浪漫情感和快乐时光,还包括他们爱情的伤感、友谊的情怀、生活的缺憾、环境的艰苦以及曾经有过的无奈和彷徨。因为这样,我们剧中的主人公才会可信、可爱。
细想起来,这个人类历史上考古的重大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如果不是在一个灾难深重、贫穷落后国家,如果不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将会是怎样呢?虽然有这么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虽然有美国人的“支持和保护”,“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还是神秘地失踪了。我们说它是一个历史的悬案,更不如说它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剧!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富民才是我们能自立自强于世界之林的根本,这也是本剧要表达的另一层意思。
在这部电视剧的创作中,我们试图将一个普通的历史事件上升为颇具悬念性、传奇性和浪漫性“世俗神话”,在造梦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主题和人文精神,呈现出一种崇高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形 态
面对众多大投入、大制作的戏,我们这部投入相对少的电视剧如何脱颖而出呢?唯有创新和突破!除了创作出有魅力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我们在风格样式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表现和叙事方式上。
这部戏不能是一个考古事件的编年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这次考古的挖掘发现和研究保护的过程。我们还得相信自己的直觉,紧紧抓住这部戏的“魂”——悬念和激情,制作出一部既有险象环生、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又有鲜活生动、魅力无穷的人物形象的电视剧来。
在尊重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应该有写意和升华,应该有浪漫的色彩,应该有诗意的韵味。这是一部以“北京人” 头盖骨化石失踪前后事件为引子酿就的情节剧,全剧的戏剧性表现是我们创作的焦点。
关注悬念、惊险、传奇氛围的营造。
关注那个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单纯、激情和浪漫情怀。
关注故事叙述的生动性、节奏感和精彩度。
关注有个性魅力及性格丰富性的人物形象。
飘逸而又清新、单纯而又雅致、大气而富有激情、生趣而不能过于沉郁。我们应着力营造全剧音画的美感、形式和仪式的美感,把剧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视听化,传达出他们青春生命中的激动、浪漫、恐惧、快乐、焦虑等情绪。
主题形象的确立和重复,使隐喻和象征的应用成为了一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全剧主题的表现提供了支撑点。校园高大封闭的建筑无形中形成的压抑,风或雨中的北平老街弥漫着不安,故宫和长城是民族的缩影……另外,我们还要注重挺“神”和挺“玄”个体形象的捕捉和设计,如在大街上和胡同里,可能会反复有一面造型怪异的幌子或是一只奇特的鸟出现;在协和校园,可能会有一棵枯树上奇特交错树杈或一个造型怪异的阁楼圆顶窗反复出现;在七号楼里,可能会有一个吊灯或一个器皿经常莫名其妙地掉下来等等。
全剧分为两个时空:(1)现在进行时空。(2)过去进行时空。
我们将以过去进行时空作为叙事的主线。以现在进行时空作为叙事的进入点和落脚点,同时,它还可成为一种楔子,这楔子一方面对过去进行时空的情节之间起粘合作用,另一方面,它还会为过去进行时空所表达的意义起延伸和补充的作用。
在现代进行时空和过去进行时空这两个时空的交错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衔接的位置,切入的方法必须天衣无缝,给人以完整和有机的视觉效果,用前后对比、远近相就、明明灭灭让观众在直觉中获得理性的提炼、产生联想而获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快感。
叙述角度的零度状态进入,亲切、激情的诉说这一段历史,让我们的创作和将来观众的欣赏都洋溢着一种对那个年代和人物的亲近感和融入感是尤为重要的。我们的演职人员几乎都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如何找到那个年代的感觉?除了尽可能地占有影片、图片、文字资料,采访当事人,更重要的是体会那种味道。那个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剧中的主人公们或多或少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一种“历史概念”来塑造我们作品中的人物,我们还是要“生活化”、“情感化”,因为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无论时代背景怎样,惟有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才使人们的接受成为可能。这部连续剧是给当代观众看的,我们希望达到的是否是这样一种境界:观众看的当时没有过多地去想,只是渐渐进入我们剧中的情绪,作了我们剧中的主人公,但做着做着,渐渐发现这人生比自己原先体验的更有情,更值得依恋。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探索和创新是在经验性的表述基础上的出奇、出新。我们的创新也不能付出损失故事、人物和节奏的代价。
影 像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它的思想内涵、艺术感染力总是立体的、多元化的。我们这部电视剧所涉及的人和事的背景,主要是从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的旧中国。我们所表现的主人公,正是与我们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的一代。应该说,我们的剧作还是具备了比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基础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运用我们所掌握的艺术手段使其内涵得到外延,使其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现在,美国大片的进口和DVD普及到家庭,使观众对叙事老套、制作平庸的电视剧再也提不起兴趣。我们在风格样式上的探索,需要高品位、审美品格强、有艺术张力的制作,我们要向优秀电影靠,向一种“声画奇观”的境界努力。
关于色调:现在进行时空趋向正常的冷灰调;过去进行时空趋向暖灰调,有点老照片的感觉。
在叙事的主线——过去进行时空的色彩处理上,我们的设想是:我们是用彩色拍摄,但造型部门的色彩运用主要控制在黑白灰的大感觉上,当然这些黑白灰是有情绪色彩倾向性的,或橙、或红、或青、或黄、或蓝。而在一些特殊情绪段落或华彩乐段的色彩处理中,我们可能会抛弃黑白灰,直接出现金黄、大红或蔚蓝色调,以达到全剧色彩节奏的对比和跳跃,使色彩具有鲜明的表意功能。
虽然是历史片,但我们不能拍脏了,除特殊氛围要求,我们也不能拍破、不能拍乱。
我们可以借鉴奥逊威尔斯和希区柯克等大师的影像风格,尽量少地从朴素的水平视线去拍摄,使我们这部戏的视点富有变化,以表达悬念和传奇的意境。
要以流畅的运动参与到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中,每一个镜头的运动和转换都要随着人物的情感走,以人物的心境、情绪行为来构成镜头的行为规范,走进人的内心,畅快淋漓地表达我们剧中主人公激情和浪漫的情怀。而现在进行时空所精心设计的客观式肩扛不稳定感拍摄又使戏剧性的叙事得以延伸,以完成特殊诗意的营造。
我们还要充分发掘摄像机透视带来的景深效果,使影像纵深空间富有变化。
构图要简洁、大气,注意整体气韵的贯穿。
特写镜头将被大量的应用,以强调特殊的人物心境和段落情绪。
光影的处理可以相对唯美、相对夸张一些。注重大光比、大反差的应用,以传达人物的不同情绪。像幻灯的闪烁、水纹光的反射、雨中的窗玻璃、白天屋里台灯亮起来、神秘的人影缓缓移动等。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心氛围的室内戏中,透过百叶窗窗帘形成的格式阴影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强烈的光影下的人物,显得恐怖而怪异等。
在外景的拍摄中,也要注意光影的选择控制和运用,如大面积阴影中的几线亮光,斑驳的光影在人物身上的晃动等。
几个时空、年代和地域的光色变化要在设定的主导色调内进行实施,有些场面可能会用到色片,但更重要的是摄像、灯光要与美术等造型部门做好沟通和协调。
场景和道具的设计能唤起人们对某个特定历史空间独特的回忆,而他们提炼成各种不同造型和调子的板块空间,将在不同的拼接中产生新奇独特的节奏韵律和情感的张力。
六十多年的跨度、两个大的时空既需要各自真实的展现,又需要神韵的贯穿和写意手法的介入。医学院及七号楼的逐渐变革,街道、胡同和四合院的历史变迁,故宫、长城还是那样默默地矗立,这些都是剧情递进和人物变化的物化展现。喻景於情,把空间和道具的设计性格化、人性化,这是我们的基本的要求。
道具细节的运用,有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会使我们的主人公六十多年的生活道路、命运变化有了鲜明的形象感。象我们剧中章广生一直保存的“北京人”复原画像、老式口琴、王福明留下的毛衣坎肩、老式地图和眼镜等,随着时代变迁而有不同的变化。
人物造型要有角色的独特性,某些特殊人物在特殊的场景可能有飘逸或空灵的处理。但我们的演员站到群众演员堆里要看不出妆感,也就是说群众演员的造型也要有个统一的考虑。
虽然我们不是也不可能对历史人物进行复制,但国家和地域人物造型的区别要解决的清晰一些,这从考证、设计到制作应该有个统一的度。另外,夏天已到,我们有一点冬天的戏,这就需要从服装的制作到化妆材料的选择上能有利于顺利的拍摄为佳。
声 音
音乐要随着剧情的进展和主人公的内心走向建立起音乐节奏的轨迹。剧中好多镜头的设计是考虑到音乐因素的,所以作曲一定要看着画面写,否则将来音乐的进入和剧作情绪及人物情感没法合拍。配乐一定得是管弦乐的基调,打击乐也会有不少的介入,以表现悬念和紧张的气氛,小提琴、钢琴、箫及和声在情感段落中可能会大量的使用,以表现那个年代的浪漫、抒情和悠远、飘渺的意境。
我们可借鉴外国优秀电影的音乐手法,一是音乐的量要大;二是对悬念、传奇主题的音乐构成要空灵、大气;三是对浪漫、激情主题的音乐构成要富有冲击力,沁入人的心扉。
由于条件所限,我们这次不同期录音。但在前期拍摄时,要注意录一些特殊的效果,以解决后期制作动效的虚假问题。音响的设计应以能烘托人物情绪为目的,而不仅仅上时代和地域的环境气氛。
如走廊传来空旷的脚步声、孤独鸟的长鸣、教堂飘渺的钟声、门莫名其妙地自己关上时吱拉声都可以被夸张运用。有时音响应当作音乐用,有时音响也得升华,以表达特殊的氛围。
剪辑上要考虑到整体的声画剪辑,注重大的气势神韵和大的情绪情感的连贯对比。这部戏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镜头的量也大,所以要充分利用素材,处理好节奏,绝对不能拖沓。
剪辑如何表现剧作的情绪和人物的心理?在这部戏我们可以考虑瞬间闪回的应用,同机位叠画人有人无的特技以及莫名人物的不断出现,强化心理反映,而不是现实。
我们设计了不少声画跳接,如转场的“声先画后”,造成省略与跳动式的流畅叙事。声画对位与声画错位的交错使用可以产生多种张力,以渲染出不同的意境。
角 色
我们剧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那个年月的风风雨雨,从精神到外型都有很大的变化,这对我们各部门的创作是一个挑战。关键是能否抓住人物各个时期(特别是四年的跨度)的鲜明特点、性格变化,还有,这些人物的关系复杂而细腻,甚至近乎微妙,这就要求我们得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我们这里没有简单化的英雄,也没有脸谱化的坏人,他(她)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的,他们的个性与环境、时代、社会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
需要说明的是,对角色的分析和理解,不仅仅是演员和导演的事,这也是每一个创作部门必须要做的工作。据说很多剧组把这一道工序都省略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次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工作认真做起来。以下是主要角色的大致设计,仅供各部门做案头工作时参考。
章广生 男 协和医学院新生代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2—26岁 进步的热血青年。做学问较真、也很优秀,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有一种痴迷的状态。他身上洋溢的浪漫气息也与众不同,喜欢绘画、经常雕刻点什么,日常生活则比较随意,有点不拘小节。他还有点清高,看人的眼神总有点审视的意思。由于父亲自顾经商、母亲早逝,特殊的家庭氛围酿就了他愤世嫉俗、容易激动,有时还有点“轴”的个性。对妹妹章淑亚,他总不放心,想充当保护者的角色,但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己对爱情似乎比较挑剔,总认为没找到自己所认为的真爱。后来,“安妮”出现了,“安妮”的体贴使他有点不知所措,竟然神斧鬼差般地和她走到了一起,爱情的力量使他不断地帮助“安妮”,直到“安妮”的假身份暴露,并间接导致了王福明的牺牲,他才大梦初醒。
章广生(老年) 82岁 中科院古人类研究所退休专家。半个多世纪过去,秉性未改,还是那么清高、容易激动、不拘小节,对“北京人”化石还是那样地痴迷。只不过经过岁月的磨砺,老年的章广生不是那么“轴”了,有些事也较不了真了。
肖楠楠 女 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助教 21—25岁 爱幻想、有浪漫色彩的天主教徒,衣着总有一种飘逸感。她喜欢弹钢琴、拉大提琴、爱荡秋千,还养了好多雅致的花,。她的眼神里可能有一种忧郁的意味。对来自王福明及刘文杰的爱情她总处在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刘文杰的音乐浪漫让她沉醉,王福明的沉稳让他感到踏实,后来在支持和保护父亲的行动中,使她爱的天平渐渐倾向了王福明,但结婚四年后又感到了不满足。这时候,刘文杰重新出现了,“浪漫”的气息更加强烈地扑面而来,本来已经平静的肖楠楠的情感又起了波澜。王福明的死,才让她领悟到了爱情和人生的真谛。
王福明 男 协和医学院解剖系讲师 中共地 下党员 23—27岁左右 底层职员家庭出身,有主见、也比较踏实。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少许有些刻板,有些倔、或者说有点“拙”,经常处于一种愣神的状态。但在他内心却涌动着如火山岩浆般的情感,由于特殊的身份,在处理敏感问题时不得不控制自己,但一旦释放会尤如脱缰野马。他喜欢养鸽子,这是寄托他情怀的生灵。他看重友情、有一副热心肠,无论是在宿舍还是在办公室,总有他默默地在做事情的身影。他深爱着肖楠楠,却不知道如何达到肖楠楠喜欢的那样去浪漫地表达,他以自己特有的细心去沁蕴这份情感,静静地在等待……四年过去了,他和肖楠楠结了婚,但刘文杰突然不期而至,王福明又感到了四年前的那种压力,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他发现刘文杰回来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肖楠楠,还是“北京人”化石。
刘文杰 男 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助教 后为讲师 国民党员 22—26岁 来自外地一地主家庭,对城市舒适生活有一种渴望,日常生活相对讲究一点。他追求浪漫的小情调,喜欢音乐吹口琴,有时眼神会给人以漂浮不定的感觉。但他有些方面是真实的,比方说对肖楠楠的爱,还有四年前对章广生、王福明的友情等。他一方面有人缘,爱调侃,很讨女孩子喜欢。另一方面,他又比较敏感,心胸不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反映,渴望做所谓的“上层人”。四年后,当他回来时,表面上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付出的代价是成了日本潜伏特务,他隐藏自己的手段也比以前高明多了,但终究露出了“做戏”的感觉。为达到夺取化石的目的,他利用了章淑亚的情感,出卖了肖楠楠、王福明,抓捕了章广生,越陷越深,最后成为了民族的罪人。
章淑亚 女 章广生之妹 19—23岁 协和医学院放射系二年级学生,后留校工作 单纯、可爱、是个缺根筋、容易轻信的女孩子。由于缺少正常家庭的温暖,她对成熟男人、对爱情总是有一种渴望,期望也太高。起初,她总是一副期盼的眼神。她喜欢刘文杰,刘文杰却喜欢着肖楠楠,胡君林喜欢她,她却因其年轻、书生气而不满足,这时候,时髦做派的戴武林向自己示爱,她很快就接受了,而且很快就失了身。受骗后她的眼神茫然了,也变的有点神经质或者是“偏执”。四年后刘文杰的再次出现,使她又看到了希望,刘文杰并不爱她,只是利用她的情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接二连三的挫折,使章淑亚对自己的情感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她也理解了哥哥章广生的一片苦心。
魏道培 男 英文记者后为美军陆战队翻译 中共地下党员 27—31岁 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智慧,风趣,很少见到他有难事。他适应性强,在敌占区神出鬼没,是一位传奇人物。
魏道培(老年)87岁 北京退休老警察 还是那么乐观、风趣、精神,只不过潇洒不起来了,而且变的有点“犟”。
戴武林 男 华声电台记者 28—32岁 喜欢把自己当作诗人,穿着和做派都挺时髦,让人感觉有点矫情,有点酸。他隐瞒了在山西农村老家已有妻儿的事实,骗得了章淑亚的感情。他和章牧之因为倒卖烟土而成为狼和狈的伙伴。
胡君林 男 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学生 20岁 书呆子,有点羞涩。对时局也无所谓是非,失恋后,为了能躲进一个做学问所谓清净之地,不惜投靠日本人,最后良心发现,为时已晚。
肖云昌 男 肖楠楠之父 协和医学院解剖系教授 曾留学德国 52岁 是一位执着、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妻子过逝后一直没有续弦,抚养女儿长大。
章牧之 男 章广生、章淑亚之父 广福堂中药店老板 50—54岁 瘦老头,兢兢业业做祖上传下来的买卖,娶了年轻的周淑清后,无形中冷落了儿女,却不知如何补救。后来,他还是信奉了“无奸不商”的原则,被生意落败所迫倒卖烟土,一发不可收拾。有意思的是他还迂腐地认为把烟土买给日本人、美国人是爱国行为。
周淑清 女 章牧之妻 30多岁 清秀,话不多。
赵先生 男 国民党华北情报官 45岁 稳重、忠于职守。在日本人占领北平前他是很阔绰的,但在占领后则变的有些落魄。
李老板 男 汉奸交通员 47岁 诡秘、神色匆匆。
老 黎 男 协和医学院校工 50岁 总是默默地在做着自己的事。
老警察 男 北平警察 55岁 永远陪着笑脸。
警局长 男&nb sp; 北平警察局长 43岁 总拉着公事公办的架子。
魏明亮 男 北京公安局副处长 魏道培之子 40岁 机智、精干。
所 长 男 中科院古人类所长 45岁 细心入微的科学家。
伊 藤 男 日军大佐,人类学家、东京帝国大学教授 北平特务机关负责人 41—45岁 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研究,是一名中国通。他表面文质彬彬但实质攻于心计。他的职业有其两面性,但往往他对“北京人”化石的痴迷占了上风,也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也许是命运的使然,他的计划总是不能成功,最后自毙于太和殿下。他是一个相信宿命论的人。
世 野 井 男 日军少佐,伊藤助手 30—34岁 蛮武凶残,有武士道的风格。表面上听从伊藤的,实际上看不起伊藤所谓的文人做派,他认为战争中武力是解决一切的根本。
松 川 男 北平特务机关卫兵 17—21岁 懵懵懂懂,有点秀气的日本军人,他是“北京人”失踪前后的见证人之一。
松 川(老年)日本某公司退休职员 77岁 怀着内疚和赎罪的心态来中国,为了完成老朋友河源的遗愿。他彬彬有礼,有点小心翼翼。
河源宽夫 男 北平特务机关卫兵 19—23岁 外表有点粗、愣头愣脑的样子,实际办事比较细心。
河源宽夫(老年)病入膏肓的日本老兵 79岁 临终说出了自己知道的“北京人”化石的秘密。
小野谷一 男 日军情报专家 50岁 阴沉而又自负。
日本参赞 男 40多岁 煞有介事的样子。
黑田贤三 男 满州日报记者 30岁 阴洋怪气,鄙视中国人。
福 格 尔 男 美国犹太人 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北京人”项目负责人 46—50岁 有很高成就的美国科学家。爽快、开朗、机敏,语言诙谐。他把研究“北京人”化石当成自己人生的乐趣。但他有时也很“务实”,特别是面对日本特务的威胁时。
假 安 妮 女 德国人 被日本人收买的特务 25岁 风姿动人,善于随机应变,体贴人,很乖的样子。她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只不过在古人类学方面是个冒牌货。对章广生,她开始的示爱只是想利用一下章广生的位置,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她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这个中国小伙子,同时也害了他。
威 廉 男 美国人 福格尔助手 30岁 英俊、沉默寡言的小伙子,被日本人收买。
安妮施密特 女 德国人 福格尔助手 25岁 秀气、质朴、严谨的德国姑娘。有时会比较冲动。
理 查 森 男 协和医学院院长 50多岁 德高望重的美国老头。
布鲁克斯 男 美军陆战队上校 40岁 忠于职守的职业军人,可能叼个烟斗。挺酷,不掉架,就是向日本人投降也是昂首挺胸。
汤 姆 男 美军陆战队员 24岁 玩世不恭、抽大烟不能自拔的美国大兵。
德国领事 男 40多岁 刻板、深沉、彬彬有礼。
表演
关于演员的选择,首先要把握好主要演员的青春感召力,得有人缘。再一个就是表演的原生态激情,鲜活的状态。我们在选演员时,应尽量使演员靠近角色。而在拍摄时必须让角色向演员靠,向演员的魅力靠。
关于我们的表演处理:
(1)抓人物独特的个性。有个性的文艺作品是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亦然。我们往往对内心体验谈的很多,但外部性格化还很不够,没有外在表现的内心是没有的。每个人动作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历史、社会、家庭、环境等原因,我们的表演能否看出角色的“底版”来,看出这个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章广生为什么挺倔、也挺各,是由于特殊的家庭氛围酿就的个性。章淑亚开始看什么都是期盼的,天真无邪的眼睛,所以她的眼神就跟别人不一样。
(2)抓人物内心的丰富性。为什么《红楼梦》中的王熙风、《雷雨》中的繁漪是演员最想演的?因为她们不单一,比较丰富。我们剧中的主要人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我们不要单一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矛盾上 ,要着重关注刻画人物的内心矛盾。像刘文杰后来是叛变了,但他曾经是一个非常有人缘的青年人,他眼里也会流露出一种激情、一种希望,这是他真实的一面。
另外,我们的表演往往只注意视觉,没有考虑听觉和丰富的感觉——如心理的、生理的和联想的,以至错觉、幻觉、清新的感觉和朦胧的感觉。剧本中常见到“百感交集”一词,酸、甜、苦、辣都有,这对演员最难了,可也最有意思。香港电影《甜蜜蜜》中张曼玉有一段表演,当她在“太平间”看到被刺杀的“丈夫”背上的纹身时,她看看左右,似乎有点不知所措,又似乎想用笑来掩饰自己……随着镜头推近纹身,她的眼睛里刹那间充满了泪水……特别准确,也特别符合她和“丈夫”的人物关系。当然,这样的表演是不容易的,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3)演员要追求有艺术魅力的表演。也就是不能太“大路货”。象上面提到的张曼玉的表演,常规的方法一般是抱着痛哭,昏到之类,但张曼玉没这样处理。现在的电视剧,往往是观众走在演员前面,可以猜到下面要拥抱了,要打嘴巴了。其实,最精彩的表演是观众以为那样,却恰恰不是那样,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文学名著《水浒》中,武松杀完人,墙上题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而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却粗中有细,“你别装死”,溜了。
这两个粗鲁、豪爽的人,但有不一样的地方,演员要找到这种区别。我们每个演员都要争取有点艺术魅力的、能引起观众浓厚兴趣的表演。
(4)演员要有创作角色的信心和毅力。由经验不多的青年演员扮演那个年代的角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把握好角色每个时期的外型特征,更重要的是要达到一种神似。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雕塑了六座不同的巴尔扎克像,最后选定的是披着大氅没有手的那座,这座像外貌上似乎不太像巴尔扎克,但罗丹认为是最好的,也是最被大家认可的,罗丹说:“是比本人更象巴尔扎克的巴尔扎克”,这话听起来有点拗口,但这就是艺术辩证法。从形似到神似,是非常艰难的,也是没有止境的,这需要演员的信心和毅力。我们希望演员创造的角色比章广生更章广生,比肖楠楠更肖楠楠。演员之间要多交流,互相配合,用人物关系来相互刺激。
(5)一定要生活、自然,无论如何要减少表演的痕迹。“有意识的设计,无意识的流露”,把握好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和复杂性。要投入而富有激情,但切忌表面化、舞台化,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演不是加法,而应是减法”,“十分的情绪只表现六分,剩下的让给造型和其他部门”。
(6)群众演员问题。要花大力气精心选择,现场排戏方法要科学,化妆、服装、道具等部门要配合好。否则,表演不错,摄影不错,群众演员不会演戏,又很生硬,那会很麻烦的,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教训。
尾 巴
以上的话只是做为引玉之砖,来启发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作的太空中翱翔。我想,能不能拍好这部电视剧,关键在于摄制组全体人员的团结和努力。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要求艺术家倾注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筹备工作时断时续。现在要拍了,又面临酷暑,拍摄周期紧、还要长距离转点,任务的艰巨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稳住神,在艺术上互相刺激,多出好招,争取拍出一部艺术上、思想上有追求、有创新、又好看的电视连续剧来。
钱晓鸿
责编:张彬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