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剧情介绍
央视国际 2003年06月26日 13:47
第一集
早晨的雾霭笼罩在这个小镇上,一艘无人的空船轻轻在小河上漂着,似乎装载着难以言述的故事。
这个小镇叫做乌镇。镇上有一间著名的古书院,文和齐叔叔就工作生活在这里。这间书院现在已经改作图书馆,而文和齐叔叔的工作就是整理修缮古书。
太阳出来了,文和齐叔叔照旧像仪式一样打开书院的一扇扇大门。
默默是这个小镇上的精灵。这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在酒坊喝了两大碗酒酿,然后便脸上带着绯红,风似的向书院跑去;又风似的跑出书院上学去了。
默默的哥哥,也是文的发小儿劲也像往常一样,举着个小旗,拎着个喇叭,带着三四个游客走进了书院,从他嘴里我们知道了文回到古镇之前在北大学习图书馆学,一直念到了硕士,可又不知什么原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小镇就这样如常的过完了一天。
第二天清晨的喧闹打破了小镇的宁静,台湾著名时装设计师英和她的工作人员们来到了这里。
书院的前院变成了工作组的休息处,英已经被这座古老的书院深深打动。齐叔叔在招呼着工作人员,默默好奇的看着他们工作。
齐叔叔和英闲谈之中,英知道了齐叔叔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而齐叔叔说,在这里过一辈子,就像过了一天似的。
又一天的清晨,英独自走进了这好似迷宫一样书院,不经意间抽开一本横放在书架上的古书,同时文也抽开了了一本。两双眼睛对视在一起,瞬间他们谁也没有移开目光。两个人的中间是一排高高的书架,两个人就停滞在原地。
第二集
文和英两个人四目相对,两双眼睛都像被对方牢牢吸住,无法分开。两双陌生的眼睛像陷入了魔咒般,不能移开,两个人又都无从开口,那个瞬间似乎停滞在时空中。
外面的喧闹打破了这一切,英的助理小梅正在慌慌张张找寻着英,齐叔叔带着小梅来到了后院的书库里。
齐叔叔把文介绍给英,这时的文显得很是漠然。
工作间隙,英又一次来到了古书库,随意的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古书,她的这一举动招致文的反感,英感到一种莫名奇妙的委屈。
英在街上闲逛,碰到了匆匆走过的文。文希望英能够原谅自己刚才的无理,英马上就意识到,其实自己并不愿意真的生他气,所以他一道歉,她立刻觉得特别高兴。两个人一直在闲谈,谈的两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继续。
傍晚,英邀请默默一家、齐叔叔和文一起吃晚饭,文执意不去,大家都知道文这种爱死不活的性格。
第二天,英用镇上特产的蓝印花布,给众人分别做了一身衣服,还一起拍了合影。
一到晚上,默默便会在街道上跑步,这天也不例外,默默一直暗恋着这个比她大八九岁的文哥。
英失眠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文见齐叔叔的房间灯灭了,便悄悄溜出了书院。凌晨时分,英和文在这个像睡着了一样的小镇上偶遇了。两个人只隔着两步之遥,他们聊天气,聊童年,英请文带她夜游乌镇。二人来到逢源双桥,英站在文的身后,隔着栏杆注视着文。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许这个时候,只有沉默才能代表一切。文在栏杆这边走来走去,英隔着栏杆也在走着。文突然转头隔着栏杆看着英,目光交汇在了一起。
英回到旅店,独自喝一瓶红酒直到天蒙蒙发亮,她打电话邀请文过来,说有件礼物要送给他。
英拿起地上的酒瓶酒杯,倒了一杯酒,递给文。文说他从来没在早上五点喝过酒。英说自己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喝酒喝到早上五点。英给文倒了半杯酒,文慢慢的把手里酒喝完,眼睛一直凝视着英。文放下酒杯,猛地把站在面前的英抱在怀中。文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是因为酒,还是因为英的那双眼睛。两人沉醉地拥抱。
天亮了,英走了;英送给文的那张CD被放进CD机,音乐轰然响起在小镇。
第三集
英回到台北,在LUCY的陪同下来到了未婚夫雄的办公室。雄越是对英体贴,英心中的负罪感就越强烈。
《钢琴课》的旋律回荡在书院中,文显得十分失落,他不能确定凌晨所发生的一切。齐叔叔又一次谈到了文的终身大事,还说觉得默默挺合适,文的回应似乎有些伤到了齐叔叔,齐叔叔竭力用玩笑来掩藏起内心深处的东西,他一生都在做两件事——等待与掩藏。
英的父亲因为身体不好一直住在医院里,英每次从外面回来,都要来看望父亲。父亲告诉了英自己的心愿,想让英和雄早点儿结婚,还希望英再回一次乌镇,英说她从不故地重游。
这天是劲的女儿玲儿的生日,大家都在书院里忙活着。
英在家里享受着独处的快乐,雄回到家中,说为英安排了一个朋友聚会,英紧紧地抱着雄说只想两个人安静的呆一会儿。英为雄对自己的体贴感动,但是心里的寂寥感却越来越强烈。
文、齐叔叔、默默、劲、秀、玲儿围坐在一起为玲儿庆祝生日;英、雄和英的闺中密友芙以及芙的未婚夫峻在一家餐厅里吃饭说笑着。
第二天,英约芙出来喝茶,可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如何说了。
默默在小镇上跑步,遇到文的时候总是围着他跑。每次遇到文,默默总想对文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可是总也说不出口,总是变得结结巴巴,其实文也能够猜出默默要说的话。
日子可能就是这样,每天都差不多,可每天也都不一样,没准什么事情就能改变我们的一生。
齐叔叔接到个电话,这个电话好像让齐叔叔等待的五十年有了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