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纪念施琅:唤起两岸同胞300年前的回忆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2日 14:58 来源:人民网

  《泉州晚报》消息:11月17日至20日,泉州市将举办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活动。其间,还将举行“施琅与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我国著名清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是研讨会受邀专家的当然人选,但因为身体等原因,不能南下。

  11月13日,北京已是冬寒料峭。我们专程从泉州飞赴北京采访了他。

  戴逸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第四、第五届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等社会职务。上世纪50年代他就以一部《中国近代史稿》蜚声史学界,80年代又以《简明清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对清史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戴逸就致力于编纂《清史》,虽饱经挫折而矢志不移,组织了一系列重大研究课题,培养了一批史学研究的学术人才。盛世修史,戴老终于等来编纂清史的成熟时机,2002年底,《清史》编纂工程启动,戴逸被任命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他以全部心血投入到这部牵动几代学人的浩大工程中去。

  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3号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曾经是清朝陆军部所在地,1924年成为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所在地,现已被列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几天前,北京刚刚下过雪,屋顶的积雪还未化尽。在这处充满历史凝重感的欧式古建筑里,今年已是76岁高龄的戴老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清史》将对施琅“大书特书”。施琅将被定性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主义将领”

  戴逸先生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编纂《清史》是他一生的梦想。我们采访的话题从正在编纂中的《清史》开始。

  记者:戴老,您是国内研究清史的泰斗。《清史》编纂是一件浩大的工程,为编纂《清史》您奔波了半个多世纪。人物志将是《清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很想知道,施琅将军会不会纳入其中呢?

  戴逸:施琅是清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统一台湾的前线主要统帅,也是重要的决策者,他统一台湾的功绩,是非常重大的,所以在我们将来的《清史》里头,必然要对他大书特书。

  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将如何对施琅“大书特书”吗?

  戴逸:首先要写他在康熙初年,就一直主张统一台湾,而且他率领军队,几次出兵,但因为海上遇到风浪等原因,没有成功;其次,台湾提出与清朝议和,要求能像朝鲜那样,不属于中国,康熙当然不能同意,施琅将军也是坚决反对。施琅认为,对台湾,可以优待它,但决不能把它当做外国,我觉得这是很有远见的。另外,在统一台湾过程当中,施琅是实际的主帅,他的各种军事准备非常充分,亲自率领军队浴血作战,非常英勇。台湾统一后,他对台湾的善后工作处理非常恰当。在台湾弃留问题上,他反对放弃台湾,坚决要求台湾留下。有关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记载很多,写起来很详细。

  记者:施琅这人,历史上还是有一些争议的。您能不能透露一下,在《清史》中,如何给施琅“定性”呢?

  戴逸:施琅将军的历史功绩是非常卓越的。他坚持统一台湾立场,实际上统帅了军队,一举击溃了郑氏集团,把台湾统一过来。施琅是有政治胸怀的,统一台湾后,他抛开私人恩怨,以国家大局为重。他坚决主张要保留台湾,这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举动。所以完整地评价施琅,就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主义将领”。

  施琅归清是“弃暗投明”。施琅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施琅作为汉人,不应该为清朝廷服务,因为他所消灭的台湾郑氏集团是汉族地方政权。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中国是—个多民族统—的国家,只要是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编纂中的《清史》将如何给施琅“盖棺定论”呢?

  记者:在《清史》中,将会如何记载施琅从郑成功部下,到归顺清朝这一过程?

  戴逸: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很快去世。这时候的历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清朝已基本统一了中国大陆,台湾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很大,你争我夺,丧失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所以当时郑氏集团很多人,包括郑氏的亲戚、族人,看到大势已去,都归顺了清朝,施琅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归清。他这种归清,不能说是背叛的行为,应该说是“弃暗投明”。

  记者:施琅在统一台湾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戴逸:施琅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统一台湾,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果没有施琅的话,台湾的统一可能还要推迟,还不会那么顺利。当时选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康熙起用施琅的过程比较漫长。康熙之所以选择施琅,是经过了李光地、姚启圣等人的推荐,又经过考察。康熙开始并不很信任他,因为他毕竟是从郑成功那儿来的。但施琅统一台湾的决心始终不变。他在北京住了大概有十余年时间,是一个在蛰伏中寻求作为的过程。最后康熙对他完全解除怀疑,完全信任他,这也是康熙的英明之处。施琅熟悉台湾的政治、军事、山川地理,既了解台湾的情况,又能习水战,又有文韬武略,这样的人才是很少的。在统一台湾的过程当中,施琅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施琅高瞻远瞩地坚持保留台湾的意见,对开发台湾作出卓越贡献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今日的成就,是两岸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充满着台湾人民荜路蓝缕的创业历程,特别是历代先行者对开发台湾的开拓性贡献。

  记者:统一台湾后,施琅向康熙上呈奏折《恭陈台湾弃留疏》,对台湾前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您对这有什么评价?

  戴逸:清朝在统一台湾以后,内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放弃台湾,一种主张保留台湾。为什么要放弃台湾呢?因为当时台湾人口很少,生产不发展,不能纳很多税。如果保留台湾,要驻扎军队,要派驻人员管理,这要费很多钱,对财政是一种负担,很多官员见识浅薄,为了省钱,主张不要台湾,放弃台湾,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主张。当时这种意见在清朝内部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康熙也在犹豫不定。在这种情况之下,施琅上了奏疏,因为他对台湾情况最了解,他认为台湾是东南的门户,如果把台湾放弃了,就是把城门打开,必然要被外国势力占领,这必将极大地危害中国。康熙采纳了他的建议,台湾得以继续保留下来,施琅这个见识可以说是高瞻远瞩。

  记者:施琅将军对台湾作为战略要地这一点认识是非常深切的,对吗?

  戴逸:对。他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门户,是东南四省的要害。台湾如果被敌人占了,中国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老百姓就要苦于战火。今天看来,他这些见解仍然没有过时。

  记者:施琅统一台湾后,对开发宝岛做了很多的工作,当年施琅开发宝岛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

  戴逸:统一台湾后,施琅将军对台湾善后的措施是非常恰当的,他在台湾设官、驻兵、筑城,搞了很多建设,兴修了水利,开垦了很多土地,以后台湾发展非常迅速。当时,台湾人口很少,只有几十万人口,到了甲午战争,大概200年的时间吧,台湾人口已发展到了250万人。台湾的经济蓬蓬勃勃地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在洋务运动时,基隆煤矿成为全国第二大煤矿。台湾的铁路也是全国最早建设起来的。台湾的茶叶、糖业、樟脑等等一些产业,都得到蓬勃发展。福建大批的移民,特别是闽南移民,大批来到台湾,在台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今天的台湾人很多都是闽南人,语言上也是闽南文化。国家的统一,对台湾的前途,都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对大陆也是。比如后来大陆的大米实际上很多是台湾供应的,大陆的许多产品,也大量销往台湾。

  纪念施琅可以唤起我们对300多年前历史的回忆,启发我们采取正确的策略,来解决台湾问题

  记者:泉州将举办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活动,想邀请您去参加,您因故不能去。我们很想知道,您对我们举办这样一个活动有何评价。

  戴逸:我非常赞赏,很想去参加,但因为自己身体不太好去不了。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听说这次还有些台湾的学者来参加这个活动,海内外专家学者将通过参加这个活动,研究、纪念、讨论施琅将军,对其一生能有更深的认识,学习我们300年前这样一位爱国将领的历史作为。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将使我们更加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尽管台湾当局想让台湾的老百姓忘掉自己的祖先,但两岸人民决不会允许。要(通过活动)让两岸人民都知道这段历史,知道300多年前这个艰难的缔造统一的过程来之不易。

  记者:现在我国社会安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我们花很多精力研究历史。您曾经说过:“历史之因结出现实之果,只有深入地了解历史,才能够有效地创造和推进现实”。我们这个时候来研究施琅,您觉得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戴逸:那当然是很重大的。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我们也要像施琅将军一样,以执著的、坚定的信念、意志,了解台湾,懂得台湾,采取正确的策略,来解决台湾问题。

  记者:您能再详细点给我们讲讲一下这个问题吗?

  戴逸:现在纪念施琅将军,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台湾当局有些人主张要把清史等中国历史划入到世界史的范围,其目的是要让台湾人忘掉自己的祖先,背弃自己的祖国,这是一种险恶的用心。我们今天纪念施琅将军,可以唤起我们对300年前一段历史的回忆,知道当时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样的。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和大陆人在种族上、在血统上是一样的,在文字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上也是一样的。台湾和中国血肉不可分,所以今天研究这段历史,可以增强我们推进祖国大业的信念。

  要积极弘扬施琅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记者:在今天,如何弘扬施琅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戴逸:要向施琅将军学习,学习他那种对统一台湾坚定执着的信心、决心,百折不回;再一个要学习他对台湾的了解,他对台湾的山川地理、海上风滔,军队、政治方面的情况都非常了解,所以他的措施非常恰当,所实行的政策,采取的军事措施都是比较成功的。当时台湾军队相当坚强,刘国轩的军队也能征善战,但打不过施琅。另外呢,他对统一台湾善后,处理得非常好。澎湖一战后,台湾本土就没有进行战争,和平归降,没有大的杀戮。

  记者:您可能有很多台湾的朋友,尤其是学者朋友,在和他们交往当中,您能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怀?

  戴逸:我的很多台湾朋友祖籍在大陆,根在大陆,都非常怀念他们的亲人。特别是我的很多台湾朋友都是读历史的,都了解两岸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绝不能被分割。对于台湾当局想要取消中国的历史这种倒行逆施的主张,感到痛心疾首。

  记者:您知道,郑成功和施琅都是我们泉州人,从他们两人的渊源关系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戴逸:郑成功当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祖国的宝岛,功绩十分巨大。施琅将军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在郑氏集团盘踞台湾的情况之下,能够毅然地统一台湾,这对中国是一个重大的贡献。施琅本来是郑成功的部将,后来归清,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一个叛变的行为,是不是“汉奸”的行为?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当时明朝和清朝的斗争,是我们国内的兄弟的斗争,兄弟之间的相斗,不是外来政权,所以跟外国侵略中国是不一样的。后来外国殖民者侵略、蹂躏中国人,奴役中国人,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两者是不同性质的。

  中国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古代,哪一个民族的政治比较先进,它就有可能建立全国的统治。蒙古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清朝的努尔哈赤、康熙、乾隆这些人,他们都属于少数民族,今天我们对他们的历史功绩都要抱肯定态度。汉人为满族建立的政权做事,不能说是“汉奸”;反过来说,满人为汉人做事,也不能说是“满奸”,我们今天要消除这种民族歧视、民族仇视的观点。要反对这种“我不能为你做事,你也不能为我出力”的观点,要团结起来,提倡一种民族集结力,做到合作、信任,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杨杰

责编:凌微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