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频道 > 在路上 > 正文

冷镜头关洪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0日 16:06)


用镜头指点江山的行者关洪

  行者简介

  关洪,男,1964年生于新疆塔里木河畔,现为独立电视制作人、纪录片导演。正在拍摄《自游中国·长征》,跟随苗圃行动的义工参加“助学长征”。

  ■行者白描

  佛面慈心冷镜头

  关洪出生于新疆的大山大川间,因此在广州城内,他血液里的不安定因素一直在流动,亦孕育了许多对远方的想像力。他当过老师、诗人、记者,做记者时“假公济私”地去了很多地方,然而对于他来说,那只是看到了,却似乎没游过。后来,他开始拍纪录片,2002年,获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新锐导演奖。2003年,他策划大型系列纪录片《自游中国》。2004年1—2月,拍摄《自游中国》第一辑样片。

  也就在这时候起,他开始接触到一些对他而言完全陌生的人群——助学长征义工。助学长征是香港苗圃行动与中国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于2004-2005年联合筹办的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型慈善步行筹款活动,途经10个省/区,101个县/市,跨越8038公里。在这期间他到达过从未曾到过的领域,随后他决定和他们共走长征路。直到现在,他还为当初的这个决定感到庆幸。

  2004年10月,关洪的《自游中国·长征》开拍,他与义工们踏上征途,这个行程,将历时10个月。与关洪共事的苗圃行动的义工说,其实一开始,他们对这个外表看似冷酷的男人有点不以为然,然而随着助学长征的同路而行,大家发现这个拿惯镜头的男人只是不太善于表达某种感情而已。


关洪的镜头从未真正“冷”过,镜头所向,无不是他最关心的民众

  关洪语录

  “在你我的城市,眼睛与眼睛很近,心灵与心灵很远。”

  “在广袤的乡野,眼睛与眼睛很远,心灵与心灵很近。”

  ■行者故事

  一次出行成就了一次“长征”

  观念在一瞬间得以改变

  仅仅是一次出发,就改变了我的初衷。

  2004年10月15日早上9点,叶坪,中央苏维埃政府旧址门前,我拍摄的《自游中国·长征》的第一组镜头就意味无穷:在祥云簇拥的洁白女墙前,一群水红色上衣蓝绸裤的少女,骑着旱驴,前后摇摆,步着驴步,而4个头上扎着白羊毛肚毛巾的汉子,吹着欢快的唢呐,他们的这种装扮和如秋红了的柿子般的脸型,让人想起了陕北打安塞腰鼓的汉子……

  我突然开悟,《自游中国——长征》只拍三集的构想多么粗浅,长征路上还有多少精彩和意外之喜等待着我……

  苗圃小学生的辣椒拌饭

  2004年11月2日,终于抵达湖南汝城县热水镇一个温泉度假村。一个小时后,全程步行者在举着火把的学生簇拥下到来。半个月了,黑了,瘦了,我逐一拥抱。他们已经走了497公里。

  2004年11月4日,我们赶到“岭秀瑶族苗圃小学”,学生已下课了。前一天的这个时候,这里欢天喜地,所有助学长征的步行者都成了贵客。在新修的三层教学楼前,每一个班的门前,孩子们正在排队打饭。一笼米饭被划成16格,每一格三两,由生活委员铲起,装进依次伸来直径10多厘米的瓷缸里。瓷缸几乎每人一个。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生正将一团辣椒酱与白饭搅拌在一起。其他学生也多是辣椒酱或咸菜。他们的家距学校多数10多公里。星期天,学生们带上这些“菜”来,一直要吃到周五回家……

  苗寨里的火塘

  2004年11月26日,我们从龙胜县城驱车50多公里,来到湖南境内的一处苗寨:一湾河水像护城河一样护着一大片稻田和稻田之后、半山之上木阁楼错落有致的苗寨。穿过河上的风雨桥,沿着稻田弯弯曲曲的长长石块田垄,便可以进到寨子里。

  进了第一户木阁楼。今年最强的一次寒流扫过大江南北,也从阁楼穿堂而过。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领我们进了她家的火塘,点上了干柴。这个寨子,青壮年大多数都出去打工了。上世纪90年代多去广东,现在去了浙江。

  火塘,实际上在苗家阁楼第一层的东厢房。十几二十平方米大,四周摆上碗柜、锅盆等用具,中间靠北的地上,挖一斜坑,两边垫上石块,就可生火、做饭、取暖了。火塘周围摆上矮矮的长木条凳,吃饭、唠家常、看电视就在这里了。老人家用吹火筒吹着了火,没有烟囱,柴火的烟雾升起,弥散开来,淡蓝色的,一会儿就从阁楼里散开来了。

  我们从南门进来,向北还有一扇门。不一会儿,老乡就从两扇门聚到了我们的四周。火塘上,不同的锅子,炒着花生米,米花、玉米花、茶叶,煮着水,熬着油。火塘映红了脸。四条长凳上,脸在不断变化。村民在南北两扇门间出出进进,如在自家。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火塘不断添着柴,我们一呆一天。

  这个寨子,就可做一集纪录片,就叫《火塘》。


镜头中的田野,一种情愫在滋长

  比梯田更地道的木阁楼

  2004年11月28日。所有的游客都知道梯田,我们本来也是想去拍龙脊那闻名的梯田,在我们穿过梯田的这个壮寨时,计划就变了。这个壮寨姓廖。没有人停下来,除了我们。

  一户人家今天刚好起一座5层楼的木阁楼。陆陆续续来了好多乡亲。他们都是主动来的,这是传统,谁家起屋,每户都出一个的男人来帮忙。首先是将第一排木架扎起来——扎架子用的是红藤、竹条,不用一个铁钉。男人们用竹竿、木棍在统一的号子下,把木架慢慢支起,这阵式,可真印证了“人多力量大”啊。

  我们的问题是:起这样一幢楼,不打地基,不用钢筋,更不画蓝图,行吗?即将拍完这一组镜头时,一个老外入了镜头。他的疑问比我们一定还多。

  旅游“污染”了民风

  我们上到了这个壮寨最高的“彩云阁”木楼上。我们拍到哪,就有一个身影乱躲:她是屋主的女儿,17岁,叫廖云彩。她家有13间屋子,20多个床位,现在是旅游淡季,一个床15元一晚,旺季25元。廖云彩说:旅游,使寨子里的人情味淡了,环境也开始污染了。我没有想到,一个壮寨里的17岁女孩,居然会说出这么深刻的话。

  要知道,之前我们采访她时,她总是侧着脸,一脸害羞。她现在县里上高一。只要她想学,家里就会供她上大学。渐渐,廖云彩跟我们熟悉起来,她甚至大方地唱了据说是她外婆送给她的一首歌,歌是用壮语唱的,我们听不懂,但真的很好听。

  昔日,这个廖姓的壮寨,靠在龙脊梯田里种稻谷养儿育女。今天,他们在龙脊梯田里种稻,是为了让外人欣赏。据说,稻穗金黄了,大伙也一定在十一黄金周之后才统一去收割。

  整个寨子,家家户户够搞成家庭旅店。

  这个壮家的寨子,也可以做一集了,叫《龙脊》。

  ■记者手记

  不经意间打开的书本

  跟关洪的认识,始于不经意间。

  那时刚采访完李婉,一个独自进藏十次的勇敢女子,见报之后,很多读者打电话来,意欲认识这个听起来极具神奇色彩的女子,关洪是其中一个。末了,他在电话里说:“希望我们以后也有合作的机会。”我下意识地答哦——很多热心的读者都会用这样的话作结束语,然后大家都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接触苗圃行动,在义工群中居然发现有陌生人的手机上存着我的电话号码,顺藤摸瓜,原来便是关洪,才发现这个并不陌生的陌生人,原来也有着独特的旅途经历。

  关洪曾是个诗人,即使是今天,他的骨子里还是个诗人,他很详细地向我描绘那些原始的小乡村、纯朴的村民们,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似乎都清晰如昨,那些村庄的小河在他的叙述中缓缓流淌,带着泥土的芬芳。关洪的纪录片,现在还没在市面上发售,他说,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方,能让他把这组片子做得完美些,否则,便是糟蹋了这么好的内容了。这也许是许多创作者所坚持的原则。

  ■相关链接

  香港苗圃行动于1992年成立,是一个经香港政府注册认可的非政治、非宗教、非营利性的慈善团体。透过“实地考察、直接资助、长期跟进”的工作原则,协助及促进中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使其自力更生,而背后的信念是中国的进步在于“将人口包袱发展为智力资源”。自成立至今,“苗圃行动”在国内资助重建逾450所校舍及资助内地学童逾十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逾一亿元。

  希望工程苗圃行动“行路上广州2005”大型慈善步行旅行团现已接受报名登记,可以到www.sowers.org.hk,或www.longmarch.org.hk或打电话到020-83739171查询。

责编:青朴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鍏充簬CCTV | CCTV.com浠嬬粛 | 澶浜哄姏璧勬簮鍌ㄥ搴� | 鐗堟潈澹版槑 | 娉曞緥椤鹃棶锛氬渤鎴愬緥甯堜簨鍔℃墍 | 鑱旂郴鎴戜滑 | 骞垮憡鏈嶅姟 | 鍙嬫儏閾炬帴
 涓浗涓ぎ鐢佃鍙� 鐗堟潈鎵€鏈�
浜琁CP璇�060535鍙�  缃戜笂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佸彿 0102004
缃戦〉璁捐锛�涓娌冲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