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亲身感受俄罗斯冬日风情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3日 15: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3月21日,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拉开了中国“俄罗斯年”的序幕。规模盛大的中俄“国家年”活动,不仅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密,而且将使两国普通百姓的相互了解进一步加深。实际上,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深深感受到中俄两国人民交流的热浪。受国务院新闻办委托,中国青年报社于2003年和2005年举办了两届“我看俄罗斯”有奖征文活动。活动在两国青年新闻工作者中进行,中俄双方各遴选5名获奖者赴对方国家访问。此次刊出的5篇文章是第二届“我看俄罗斯”有奖征文5名中国获奖者的访俄观感。充满激情的文字记载了他们的内心感受,也让读者领略到扑面而来的俄罗斯风。在此,我们还要对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俄罗斯契诃夫人道主义基金会、中国驻俄罗斯使馆表示感谢,我们这个青年新闻工作者交流活动的桥梁便是由他们共同搭建的。

  俄罗斯的孩子

  2005年12月中旬,我暂别刚满一周岁的女儿,随中国青年记者代表团出访,去寻找一个真实的俄罗斯。10天行程当中,初为人父的我,对于俄罗斯的孩子们自然多出一份特别的关切与热情。

  抵俄次日,去克里姆林宫参观,正巧遇到一群可爱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见了我们,孩子们立即围了上来,欢笑着与我们挤成一堆合影留念,完全没有一丝的拘谨与戒备。这些孩子纯净而欢乐的眼神中充满了友爱的信息。队伍早已乱成一团,老师笑眯眯地在旁边并不干预。无论在哪片土地上,孩子永远是和平与友好的小使者。

  在莫斯科旁的小城弗拉基米尔有一家博物馆。馆内底楼有一个俄罗斯传统农庄生活场景的展示区。碰巧的是,我们到达时,正好有一群中学生在这里排演古老的俄罗斯传统木偶剧。屋子中间摆着一个约1.5米高的木偶剧舞台,台口约有一米宽。孩子们的表演则不局限于这个小小的台口,他们有的口中念念有词地操纵一只小木偶在空中飞翔,有的则在一旁齐声朗诵或歌唱。台词充满韵脚,听着像是一首长诗,语调抑扬顿挫。即使是从少年口中,也能感受到俄语特有的厚重。还有两名乐手在台后弹拨着乐器,给剧目伴奏。琴声简约朴素,让整个表演充满了古韵。

  作为指导的女老师言语并不多,但神情专注,让学生们稍感敬畏。所以大家虽然热情高涨,却又有些拘束紧张,不敢放声嬉闹。看得出参与这项艺术活动对于这些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含有神圣意味的事。

  我们此行的女导游有一个中文名字:光明。这是她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时,老师帮她起的。光明告诉我们,俄罗斯现在的离婚率相当高,莫斯科尤甚,据她说,差不多达到75%。这可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光明自己就是一个单身妈妈,女儿已经16岁。“现在生活变化总是很快。今天,男人有钱了,在外边有了别的女人;明天,女人事业发展了,看不上男人了。所以,很容易就离婚。就是这个样子。”光明用简明的汉语讲述着原因。

  而迅速攀升的离婚率已经给俄罗斯人口状况带来消极影响。据当地的媒体报道,目前,俄全国儿童总数已经由1989年的3600万下降到2630万。今天的俄罗斯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巨大的生活压力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许多人将重新组织家庭当作改变生存状况的一种手段。而这些孩子,已经要用幼小的肩膀来承受社会变动对于家庭亲情带来的冲击。

  我的女儿刚满一岁。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成长中,她这一代孩子集体看苏联电影、唱苏联歌曲的情况难以再现。这种情形放在以世纪为刻度的时间轴里,已不会令人觉得伤感——时过境迁而已。即使如此,我仍坚信,他们这一代,虽然没有我们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怀,也会用他们的方式尽量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努力做的那样。祝福他们,祝福孩子们的未来更美好。(中央电视台编导 吕牧)

  去莫斯科,不要带二锅头

  国人对俄罗斯经济的印象,大抵停留在短缺时代:市民有秩序地排队购买面包和日用品。最近有幸随中国青年记者代表团访俄十余日,方如梦初醒:人家的日子早就好过了。俄罗斯的经济不仅起飞了,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已经小跑起来了!

  去莫斯科前,我们还考虑是否带些二锅头作为礼物。真到了那里,才发觉这种想法简直是可笑。

  莫斯科的城市规划和北京相似,也是摊大饼,环状发展。相当于北京四环路的地方,他们叫“大环”。沿着大环,有很多大型超市群。法国的欧尚、瑞典的宜家……都来这里扎堆儿。

  到了周末,莫斯科人开着汽车来购物,每个人的购物车满满的,像一座小山。跟不要钱似的!甚至麦当劳、肯德基也在超市的周围叫嚣着:我们来了!

  到了超市里,你会深切感到商业文化巨大的侵蚀力。如果不是标签上的洋文,如果不是身边的人金发碧眼,你会感到和在北京没什么不同。

  但是,到了红场边上的国营百货公司,我却深切感受到了和北京的不同。世界顶级的名牌服装在这里应有尽有,富丽堂皇的装修让你根本分不清这是在巴黎还是在纽约,专业爵士乐队的现场演奏仿佛把你带到了皇室的宫廷舞会上。再看看橱窗里商品的标签,动辄数千美元,让我们直咋舌。那一刻,我突然悟到:莫斯科是一座西方城市,俄罗斯是西方国家。

  负责接待访问团的是契诃夫人道主义基金会。基金会的负责人大胡子科宁对访问团的行程、生活安排得无微不至。他的伯父是炮兵,二战中对日作战,阵亡在中国东北。他的祖母曾在哈尔滨生活多年。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评价:科宁是从心底里希望中俄人民友好的朋友。

  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在圣彼得堡,各种档次的中餐馆都不难找。在圣彼得堡,祖籍韩国的导游金小姐介绍,5年前,这个城市的中餐馆只有5家,这几年陆续增多,现已达150多家。

  5年间中餐馆的增多,印证了近5年俄罗斯经济的突飞猛进。而在回国的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来自福建的一位生意人告诉我,生意好做也是近5年的事。

  我的莫斯科朋友穆东升在莫斯科生活多年了,目睹了莫斯科经济的变化。他给了我准确的答案:俄罗斯经济起飞是从1998年开始的。

  不能低估俄罗斯!朋友一再警告我。自叶利钦时代以来,俄罗斯私有化改革并没有太多地触动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住房、医疗、就学等福利和以前一样延续下来。大学教育依然是免费的,除非你选择收费学校或者选择热门专业;医疗也是全部免费的,除非你想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俄罗斯,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经济增长率达6%。1989年到1998年间,步子慢下来了。但调整过后,正在加速。

  俄罗斯经济的优势在于,人口少、素质高,城乡差别小,资源丰富。可以肯定地说,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没有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所以后劲足。(《法制日报》记者 万学忠)

  诗酒国度俄罗斯

  相信俄罗斯在四季里都有她不同的美丽妖娆。而我们有幸目睹的是它的冬日风情,那份甘冽绵长,竟如同一杯上好的伏特加,使人久久回味,不忍放弃。

  冬至前后的俄罗斯,黑夜漫漫,白昼苦短。我们珍惜着短短几个小时的白天,莫斯科、圣彼得堡、苏兹达利、弗拉基米尔一路走来,好奇地张望着这个神秘的国度。克里姆林宫冬日里罕见的晴朗天空,高尔基大街如潮的车流,街道两旁不同时代修建的高大楼宇,阿尔巴特大街上踱步的鸽群,暮色渐沉的红场,白雪覆盖的夏宫的绿色屋檐,苏兹达利修道院肃穆的尖顶……俄罗斯如同一位安静端庄的少妇,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她的从容和淡定、美丽与优雅。

  伏特加酒是俄罗斯民族的至爱。全俄罗斯每年要消费70亿瓶伏特加酒,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望其项背。苏德战争打响后,斯大林宣布开放酒禁,让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能借酒驱寒。不少俄罗斯人至今还认为,苏联之所以能打赢纳粹,靠的就是两样:伏特加酒和喀秋莎火箭炮。所以,不了解伏特加,你就读不懂这个国家。没喝过伏特加,你就难以把握俄罗斯人的性格。俄罗斯人就如同他们所钟爱的伏特加,入口冰凉甘甜,转瞬腹胃温暖;外表孤高冷傲,内心激情如火。在如此严寒的广袤国度,产生这样的酒和这样的民族性格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那天在圣彼得堡的战神广场,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漫天飞舞,一队婚车翩然而至。衣衫单薄的新人在亲友的簇拥下,来到雕塑前合影。他们旁若无人地笑着,闹着,欢乐无忌。这一切和周围的冰天雪地既显得格格不入,又是如此协调,连四周的冰雪似乎都在融化。我们连忙拿出相机抓拍这雪地上的婚礼。俊朗腼腆的新郎和千娇百媚的新娘礼貌地对着我们的镜头微笑,亲友们在周围快乐地大声叫喊。那一刻,俄罗斯民族的热情奔放、优雅含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俄罗斯又是一个诞生伟大文艺家的国度,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莱蒙托夫、柴可夫斯基,文艺家的天空群星璀璨。走在莫斯科的主要街道上,随处可见有关他们的雕塑、公园和纪念馆,让人怀念那个英才辈出的辉煌时代。俄罗斯人对艺术的偏爱和痴迷与生俱来,融化在他们的血液和呼吸里,造就了这个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那天晚上,走在灯火跃动的莫斯科街道上,走在高大建筑的投影下,我们景仰着那些高大的灵魂,又一次被这个诗酒国度的人文精神所深深打动。(《天津日报》记者 武志成)

  从博物馆看俄罗斯

  短暂的10天之旅,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从革命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到艺术博物馆等各专业博物馆,我们走过大大小小十余家。虽说这仅仅占俄罗斯博物馆总数的三百分之一,但走得多了,看得多了,渐渐地发现俄罗斯博物馆里有这么几类特别的人群。

  成群结队的孩子

  到莫斯科的第二天,我们的旅行正式拉开序幕,第一站就是克里姆林宫。正当我们一行人在更衣室寄存外套(冬季在俄罗斯,室内温度高,因此寄存外套成为必要的程序),准备参观钻石博物馆时,一群约莫八九岁的孩子在各自母亲的陪伴下突然出现,原本宽敞的空间顿时变得狭小,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你好!你好!你好!你们来自哪里?是中国人吗?”一群青少年也走上前来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和我们攀谈起来。

  在交流中我们得知,他们是来上课的。俄方导游光明告诉我们,在俄罗斯,许多历史、文化类的课程早已搬进博物馆,这样,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就不会停留在书本中。

  光明还告诉我们,在俄罗斯,只要有学生证,包括外国留学生,参观博物馆几乎全部免费,如需买票,也只要10卢布到20卢布,约合人民币3元到7元。

  衣着考究的老妇

  与时髦的妙龄少女相比,俄罗斯老太太不但更偏爱亮色,而且更注重服装的色调搭配和首饰的统一协调。漫步在历史长廊,每走到一间新的展厅,总会有位六七十岁的老妇人端坐在厅口一角。

  细细观察,发现她们都有个特点:爱打扮,她们大部分是穿裙装,考究而整洁,连一小条丝巾都看不出半点马虎,所戴首饰也都是大而张扬,有琥珀、孔雀石、紫金……浓艳的化妆虽无法遮住岁月的印痕,但显得精神矍铄。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老太太喜欢人们称呼她们为“姑娘”、“女士”。如果按照中国传统使用敬语——“奶奶”、“大妈”什么的,她们将不会理睬你,一脸“我还年轻”的严肃表情。

  听导游介绍,这些工作在博物馆的傲气的老妇人都很有水平,她们不仅熟知俄罗斯历史,对博物馆的历史、展品的历史也了如指掌,一些人还懂得一两门外语。

  华丽盛装的观众

  冬天,俄罗斯北部的夜晚十分漫长,因此,崇尚艺术的俄罗斯民众,把观看戏剧作为夜生活的重要内容。据介绍,仅在莫斯科,就有上百家大小剧院。

  观看演出是很讲究的,男士须正装出席,女士则要穿裙装。更讲究的是,女观众进入剧场还要脱掉笨重的靴子,换上随身携带的高跟皮鞋,配上华丽的饰物,还有得体的化妆。果然,第二天,我们在俄罗斯新大剧院内亲历一番,感觉比听说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剧场内,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好像都将最美的服饰着于一身,仿佛赴盛宴一般。(中国新闻社记者 梁波)

  一次“疲劳”的访问

  十多天穿越时空的参观访问,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疲劳。之所以这样说,因为疲劳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审美疲劳。

  冬季去俄罗斯,显然不是观光的黄金时节,厚厚的冰雪把这个幅员辽阔的森林国家装扮得银装素裹,尽管略显单调,但也有着别样的风韵和景致。

  莫斯科郊外,一片广袤无垠的冰雪大世界:鹅毛般的大雪簌簌地下着,静静的白桦林,古老的教堂,圆木盖的农舍……我们咯吱咯吱地走在厚厚的雪地上,呼吸着冷冷的空气,欣赏着如画的景色,感觉爽极了。

  值得一提的是,莫斯科的黑夜格外漫长,直到早上9时多天才大亮。在东方欲晓时分,莫斯科的天空居然呈现出天蓝色,蓝得清澈纯粹,漂亮异常。宽阔的莫斯科河上的浮冰,像鱼鳞一样有秩序地排列着,尽显几何之美。

  俄罗斯冬日风光充满了诗情画意,自然让人流连忘返。那里如云的美女帅哥,更是令人艳羡。俄罗斯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地方,大街上,商场中,餐馆里,我们走到的地方,身材曼妙、长相俊俏的俄罗斯少女比比皆是,“美不胜收”。而身材高大匀称的俄罗斯青年人,充满了活力,不由得让我们看了又看:多标致的小伙子啊!

  即便是那些在酒店、剧院存衣处看衣服的老妇人,虽已是花甲之年,但优雅富态的气质仍难掩当年的迷人风姿。

  作为文化大国,俄罗斯丰厚的艺术之美,更是震撼人心。我们参观了莫斯科的特列嘉柯夫美术馆、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和夏宫。置身于富丽堂皇的俄罗斯宫殿里,我们振奋不已。而参观博物馆和画廊,已成为很多俄罗斯人支配时间的主要方式。

  显然,我们是匆匆的过客,他们则是艺术场馆的常客。

  而即将离开俄罗斯回国的前夜,我们有幸在莫斯科欣赏了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这无疑是一次终身难忘的艺术盛宴: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让人陶醉,而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的表演堪称完美。

  在俄罗斯,有美景,有佳人,还有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感到审美的“疲劳”?(《齐鲁晚报》记者 王锋)

责编:青朴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