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旅游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15日 20:29)
临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临沂市也是山东省的旅游资源大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昌达的文化和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为临沂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立足这些旅游资源优势,近几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在“十五”计划中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具有临沂特色的“沂蒙好风光”战略,旅游开发突出了“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三大主题,沂蒙旅游的形象和品牌正在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
绿色沂蒙
蒙山亦称“东蒙”、“东山”,为泰沂山脉系的一个分支,位于东经117°35′-118°20′和北纬35°10′-38°之间,跨临沂市平邑、蒙阴、费县和沂南四县,西北东南走向,绵亘7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因状如巨龟而名)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距泰山120公里,与之遥相呼应,堪称伯仲,素有“岱宗之亚”的美誉;另有较大山峰300余座,深谷陡涧300余条,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5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蒙山自然风光秀丽,兼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蒙山亦是历史文化名山。2,000余年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孔子曾多次登临蒙山,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说。楚国老莱子、战国纵横家鬼谷子、汉朝史学家蔡邕等曾隐居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曾结伴游蒙山,杜甫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临蒙山;北宋文学家苏轼登蒙山写有“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名句,清帝康熙的《蒙阴晓雪》和乾隆的《望蒙山雪色》等诗篇,都对蒙山颂扬备至。
蒙山亦是养生长寿胜地,空气极佳,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220万个单位,具全国之最,被专家誉为“天然氧吧”、“世界养生长寿圣地”。蒙山旅游区分为龟蒙、云蒙、天蒙和彩蒙四个景区,龟蒙是养生旅游区(平邑),云蒙是生态旅游区(蒙阴),天蒙是天险观光区(费县),彩蒙是山林休闲区(沂南)。主要旅游景点有:万寿宫、承天宫、朝天宫、慈宁宫、观音殿、玉皇庙、南天门、桃花峪、龟蒙顶、大洼、孔子小鲁处、明广寺、海螺寺、鬼谷子讲堂、蒙山叠翠、林海花潮、雨王庙、水帘洞、望海楼、云霞洞、百花峪、观峰台、云蒙峰、云蒙湖等。
沂蒙红色之旅的标志性景观——孟良崮旅游区
孟良崮旅游区位于临沂市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相传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名。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
孟良崮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800公顷。孟良崮主峰上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山下建有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1993年蒙阴县建立了孟良崮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在部队的援助下,修建上山公路11公里。1994年,县、乡两级政府投资120万元,硬化了上山路面。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位于孟良崮旅游区内孟良崮山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于1984年为纪念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而建。
纪念碑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托的周围是红色围墙,象征着高山下的花环。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
碑中部正面镌刻着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碑东面镌刻着陈毅元帅《蒋军必败》诗词和粟裕将军的题词,碑西面镌刻着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
孟良崮战役纪念碑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孟良崮烈士陵园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
门厅正面是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题词和孟良崮战役大型沙盘。
战役厅以时间先后为序,展示了战役经过及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表和参战部队的进攻、阻援情况。
支前厅展示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的情况。
英烈厅展示了部分英模人物、战斗英雄的事迹情况。
双拥厅介绍了蒙阴县走出山门,开展异地拥军,获得全国拥军优属模范县的情况。
纪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红色花岗石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两位将帅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
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韬武略——沂蒙文化怀古游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位于临沂城东南部银雀山上(现临沂市沂蒙路219号),系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地下有规模较大的汉代墓群。该馆为古典宫廷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该馆于1981年破土动工,1989年竣工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第一座汉墓竹简博物馆。年均接待中外游客26,000余人(其中外宾200余人)。来此馆参观视察的有江泽民、朱镕基、乔石、刘华清、张震、李铁映、谷牧、洪学智、费孝通、吴作人、姜春云、赵志浩等,还有罗马尼亚驻华大史、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等。
博物馆共有三个展厅:银雀山汉墓厅、竹简陈列厅、文物陈列厅。
银雀山汉墓厅居博物馆院内南侧。厅中央是复原的一、二号西汉墓穴,所有随葬品复制后,按原状摆放在棺椁内。椭圆状展厅周围墙壁上放大的汉墓发掘现场和出土竹简时的照片。两座汉墓中出土竹简7,500余枚,其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管子》、《守法守令第十三篇》等先秦古籍。佚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于1972年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存在的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系建国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号墓共出土竹简32枚,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竹简陈列厅:是银雀山汉墓厅的北面,二层仿古建筑的一楼,厅内正面屏风上悬孙武浮雕象,其两侧是用金文、汉隶、英文、日文书写的《孙子兵法》文摘。左右板壁上放大的兵法竹简照片。正厅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孙子兵法》展厅和《孙膑兵法》展厅。厅内分别塑有“孙子著书”和“孙膑出征”的大型塑像。其周围放置一排特制的玻璃展柜,柜内依次摆放着经过技术处理的兵书竹简,其中《孙子兵法》竹简233枚,分上篇十三篇和下篇佚文五篇;《孙膑兵法》竹简222枚,为16篇。
文物陈列厅:设在竹简陈列厅的二楼。展出百余座墓葬中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包括陶器,漆器,帛画等。其中金雀山九号墓出土的西汉帛画,长2米,宽0.42米,内容分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人间部分描绘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这是继湖南马王堆出土帛画之后又一重大发现,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出土的惟一西汉帛画。
【王羲之故居】临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前人曾以“灵秀钟毓,代有伟人”赞誉之。临沂历代所出的名人中,以王羲之最为世人所崇,故人们又习惯地把临沂城称之为“羲之故里”。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尤善隶书。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主要原因由于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舍故宅为佛寺,佛寺历经兴废。伪刘豫时,易名普照寺,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90年以来,由临沂地区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一期占地面积约28亩,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洗砚池正对大门,占地5亩。传说,王羲之幼年时刻苦练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名曰“洗砚池”。在洗砚池的北面约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晒书台,有150平方米,为当时王家晒书之所。在晒书台北面约10米处,有5间仿古建筑,占地200平方米,是现代人修的琅琊书院,里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帖、碑刻,以及书法名家的真迹。在故居西侧是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均为当代书法名家的手迹。东侧则是亭榭、小桥及一片片竹林,景色宜人。
【临沂市博物馆】是地志综合性博物馆,位于临沂市兰山路123号孔庙内。该馆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前。据民国三十四年(公园1945年)《临沂县志》载:“临沂县民众教育馆附设金石保存所两处,博物馆一所”。解放后,县文化馆兼管文物工作,1960年又在原临沂“五贤祠”建立文物陈列室和碑廊,并于1963年成立文物收集组。十年动乱期间文物工作受到冲击;1979年,文物工作得到恢复,当年设置文物陈列室。1980年正式建立博物馆。1998年1月18日建成新馆。临沂市博物馆占地6,97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馆藏文物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货币、字画、革命文物等六大部分。文物共有10,08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314件,一级藏品有石钺、玉铲、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白陶双层口、青铜、金缕玉衣等27件。此外,还有5,000年的龙山文化玉、石、骨、角、陶器,有5,000-7,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石、骨、陶器;有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石磨盘和磨棒,有1,200万年前的牛、马牙齿化石;有6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等。其中蛋壳黑陶、金缕玉衣等文物,多次随国家文物局到日本等国家展出。孔庙修复后,不但成为陈列文物的场所,而且还是我市惟一保存的大型古代建筑。孔庙又称文庙,为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曾是州学府所在地。院内两株千年古银杏树,代表了该庙年代的久远。
【诸葛亮故里】位于沂南县砖埠乡的阳都故城。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81年出生于阳都故城。约公元193年,诸葛亮13岁时随叔父诸葛玄去豫章,15岁时随叔父依附刘表,开始了在荆州“躬耕陇亩”的生活,历时12年。后被刘备请出山,辅佐刘备创建蜀汉政权,成为一代名相,为后人所缅怀。
阳都故城是古代文化遗址,城内耕土下1米左右既是汉代文化层,亦发现战国文物,陶豆和陶鬲的残片随处可见。故城东面紧靠沂河,河西崖有一段出土的古代城墙,石砌而成,十分坚固。北面是东沂河,河岸上约1500米长的东段故城城基至今依稀可辨。
1992年,沂南县人民政府投资40万元人民币在沂南县砖埠乡孙家黄疃修建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为仿古式建筑。纪念馆左侧竖立的穿孔汉画像石碑,是汉代遗物。院内有千年银杏树一株,高23米,树围3.6米,树冠覆盖达360多平方米。纪念馆三块汉画像石均是诸葛亮故里出土的。大殿高7米,宽9米,长12.4米,建筑面积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着诸葛亮塑像,四周是14幅壁画,全面反映了诸葛亮一生壮丽辉煌的业绩。
在沂南县城西山坡修建了“卧龙公园”(亦称西山诸葛亮公园),此公园总投资600万元人民币,1992年分两期建设。目前,已建成姊妹亭一处,有全国体量最大的诸葛亮铜像一尊,用铜3.5吨,身高7米,总重7,000公斤;并建有浮雕,总长50米,共计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据《三国演义》故事雕刻而成,记载着诸葛亮的辉煌战绩。另外,有仿古建筑5间,花岗岩石雕战马四匹,龟驼碑二尊,碑文刻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九龙壁面向人民街,总长15.2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建有公园大门两处,均为仿古式建筑。目前,沂南县政府已聘请旅游专家制定了孔明旅游区规划,拟充分利用诸葛亮家乡的环境进行深层次的旅游开发,集中展现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和其成长的文化氛围。
【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俗称将军冢。位于沂南县界湖镇北寨村,一九五四年发掘。1977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约营造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分前、中、后三个主室,均在一中轴线上;东西两面各有侧室,东三室、西三室,共八室。墓由280块石材砌成,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2幅,总面积442.27平方米。画像内容有攻战、祭祀、出行、宴享、乐舞百战、历史故事、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等,内容广泛。画面刻工精丽、线条纤劲流畅,是两汉雕刻绘画艺术中的珍品。从中可以考证东汉末年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典章制度、风俗人情、建筑发展、绘画风格、宗教哲学思想等。
北寨汉墓画像石在我国考古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许多插图均来自于此。沂南县在墓址修建了北寨汉画像石墓博物馆,已正式对游人开放。
【左宝贵衣冠冢】位于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西约一公里处。左宝贵(公元1837-1894年),字冠廷,回族,清朝时费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人。幼时家贫,稍大从军,因作战勇敢,叠次提升,历任千总、游击、总兵、提督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左宝贵卒军守平壤,与日军展开激战,身负重伤,仍坚持在城头指挥作战,直至壮烈牺牲。左宝贵牺牲后遗体留在朝鲜。左宝贵是清军在朝鲜阵亡的陆军高级将领,但是他没有在甲午海战阵亡的海军管带邓世昌出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影《甲午风云》对邓世昌的爱国行为进行了歌颂;而左宝贵只是在史学界被人熟知。
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人们在他的故乡祖茔地掩埋了他生前穿过的一只靴子和一顶帽子,并在上面筑起一座方形圆顶坟,即今日遗迹尚存的衣冠冢。原占地近十亩,围以砖墙,植有松柏,立有牌坊、石狮和墓表。墓表为四楞形,周面皆有对联,其一云:“经百战,勇冠诸军,常开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张瞧阳古之伟丈夫”。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将领的崇敬之情。
【平邑汉阙】即两座皇圣卿阙和一座功曹阙。三阕原位于临沂市平邑县城西北二里远的九顶莲花山,1932年移至平邑城关第三小学。皇圣卿阙建于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功曹阙建于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三阙是我国著名的汉代石阙,是研究我国汉阙和汉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阙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古代的建筑物,其名称最早见于《诗经·郑风·子衿》:“纵我不住,子宁不束,佻兮达兮,在城阙兮”。阙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物呢?《广雅》:“阙,门观也。”《说文解字》:“阙,门观也,从门从阙。”用现在的话说,阙是门前道路两旁高起的建筑物。根据质地可分为土阙、石阙两种。土阙起源于西周,多建于宫殿之前,不仅是宫殿的重要装饰物,而且是国家颁布政教法令的地方,土阙在当时是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因时代久远,西周的土阙已荡然无存。东汉开始流行的石阙,位置多由宫殿之前改为祠堂或坟墓之前,并得以流传至今。
平邑汉阙由灰青石四层筑成,总高2.1米(不包括阙基),面宽0.72米,厚0.59米,接近方形;上雕人像、车骑、禽兽、铭记等。阙身上面砌有一石,高0.41米,雕为上下两层,上层挑出阙身少许,四角各镌斗拱一座,阙顶刻成四注式瓦顶,底部刻檐椽一排。此种形制为北方汉阙所独有。三阙形体壮硕稳重,造形颇为奇特,是我国古代珍贵的艺术作品。在现存的汉代石阙中,它的建筑年代仅晚于四川梓潼的李业阙,平邑汉阙是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1932年,由平邑镇米士民先生主持迁三阙至平邑县城内。三阙现立于平邑县城关第三小学内,方向面南,南北排列成“一”字形,仍保存完好。
1977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真卿故里】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政治家。开元年间中进士,又举制科,历任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尚书等职,经历玄、肃、代、德宗四代皇帝,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后因得罪德宗的宰相卢杞,遭其陷害,被派到叛将李希烈处劝降,遭到长达2年的拘禁,后被李希烈的部下缢杀。他为国殉难,以功业节操,被封为鲁郡开国公,赠司徒,谥文忠,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年幼时就酷爱书法,据传说常用黄土在墙上练字,后来受到草圣张旭和大书法家徐浩的传授,又结合隶书和北魏的笔意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被后人尊称为颜体。他的书法端庄浑厚,特别适于作榜书和磨崖书,今人用正楷写匾额时,多用颜体和魏碑体,原因即在此。《宣和书谱》说他的字:“点如坠石,画如烟云,勾如屈铁,戈如发弩,千变万化,各具一体。”书法界公认《祭侄季明文稿》是仅次于《兰亭序》的第二名帖。
颜真卿祖籍琅琊孝悌里(费县方城镇诸满六村),颜真卿故居修复包括两部分工程,一是在费县县城中心树立身高四米的颜真卿大型汉白玉大理石雕像,在费县沿河公园重塑了“唐鲁郡颜文忠公新庙记”碑。二是在颜真卿祖籍(方城镇诸满六村)修复了“孝悌里”牌坊和双忠桥等古迹。在颜真卿祖坟地重修颜真卿墓。1997年9月23日至25日,在费县召开了首届全国颜真卿学术研讨会,全国各地104位专家、学者、颜氏后裔参加了会议。
【荀子墓】位于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一公里处,黄土堆积的坟丘。东西长10米,南北宽8米,东西两端高7米,中间高3米,上面遍布刺槐,墓前有石碑两块:一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立,碑额篆书为“补建荀子墓碑”,碑文及署名已不清;另一块是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立的,上刻“楚兰陵令荀卿之墓”。
荀子,名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战国时赵国人,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思想家、教育家,时人尊号为“卿”。曾游学于鲁,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公元前二五五年受楚国春申君之聘,任楚国兰陵令。后春申君被杀,荀况免官,遂定居兰陵蓍书,终老于此。
1976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陵古战场】马陵山位于郯城县城东10公里,南北走向,因状如奔马而得名。该山在临沐、郯城、江苏省新沂三县交界处,绵延60余公里。据考证,历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342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韩国求助于齐国。齐国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直攻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回兵,齐军早已绕道东撤。庞涓率兵追赶;孙膑采用减灶诱敌之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古道,大破魏军,射杀庞涓。《郯城县志》载有明代李先芳的诗:“迥合长堤卫水秋,满怀黄叶荻飕飕。居人近指马陵道,遗碛遥传瓦屋头。昔日孙庞曾决胜,只今草木尚含愁。不知七国皆迷地,犹自停车吊古邱。”此诗亦可证马陵山之战发生于此。
马陵山地形复杂,因此山地处北东向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巨型断裂带,北起沈阳南到安徽的庐江)中段,故有山体扭曲的地质景观,有错落有致的千层崖、泥裂龟壳崖。马陵山上发现的古化石极为丰富,珍贵而罕见,有中生代柏树化石,大片碎枝叶化石群,有大面积的鸭嘴恐龙化石群,有新生代大象化石、鹿化石、犀牛化石、熊化石等,故马陵山有“天然博物馆”之称。
2001年,马陵古战场被中国军事科学院定为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科研基地。县里已初步确定了“3-5年内把马陵山开发为初具规模的古代军事文化旅游风景区”的近期目标和“在海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东方古代军事文化旅游胜地”的长期目标,目前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宝泉寺】位于临沂市罗庄区罗庄镇人民政府驻地。宝泉寺系沂州四大古寺之一,经考古鉴定属古代文化遗址,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地周围,怪石嶙峋,地理生态得天独厚,古生物化石遍布其间,形成天然景观,具有很好的考古与观赏价值。
沐河横贯景区东西,清泉密布,其最著者有:龙头泉、潮泉、竹叶泉、葡萄泉、甘泉等,翩花喷浪,蔚为壮观,载在史志,称为“胜景”。泉水经化验均属优质矿泉水资源,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宝泉寺公园现占地面积3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60,000平方米。
【孙镗纪念馆】位于莒南县坪上镇大铁牛庙村——明朝抗倭名将孙镗的故里。孙镗生于1523年,27岁时弃商从戎,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屡建战功。1556年松江府石湖桥战役中,孙镗以身殉国,年仅34岁。嘉靖皇帝册封其为光禄寺书丞、晋封光禄大夫(从一品)。1992年,大铁牛庙村民自筹资金30万元,建起了仿古式的孙镗纪念馆。馆内有展现孙镗一生业绩的塑像和壁画,馆前碑林立中有孙镗的大理石像。
在孙镗纪念堂前,有一块唐朝时坠落的石铁陨石,长1.4米,高0.8米,重约4,000公斤,因形似卧牛而称之为铁牛。该村以铁牛命名,有“先有铁牛后有村”之说。1988年,经南京大学地质系王鹤年教授鉴定,确认该石为“顽鳞铁锦陨石”,为世界同类陨石之最。
【王璟墓石刻造像】位于莒南县城西25公里,板泉镇境内大白常村西南300米。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65-1488年),因系明代左都御史王僜之茔(坟墓于1973年平掉)而得名。茔地南北长136.4米,东西宽115米,南门是一道石刻过门,进门迎面有三间祠堂(1949年建国后拆除),祠堂后面有彼此对称成双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和四座龟驼碑,还有十座后人增立的碑石。其中一座刻记着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6月17日山东大地震时,对该茔地的破坏情况。
【齐长城穆陵关遗址】位于沂水县城东于沟乡、马站镇、圈里乡、杨庄乡、富官庄乡境内,占地面积4,600余公顷,为古齐国所建长城的一段。齐为西周时分封诸侯国之一;齐宜王时(公元前319——301年),疆域扩大,东至黄海,西至黄河,南达穆陵关。为防鲁、楚等国入侵,齐国将以前零星修筑的长城加以延长,西起平阴、东至琅琊台,蜿蜒500公里。穆陵关一段大都建在山岭上,城墙为混合沙土夯筑,基宽3-5米,保存较好的有4段:穆陵关东西两段各5公里,杨庄镇东、西沟子至凤鸣峪一段长4公里,垛庄光光山一段长1.5公里。高矮不等,最高处一段即穆陵关东段,高出地面1-2米。穆陵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自齐国始,历代均视为战略要地,派兵驻守。今尚存明嘉靖年间修葺关楼时所立石碑。穆陵关山谷峻狭,古称“齐南天险”。登关四览,沂水、沭水尽收眼底,长城遗址逶迤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1978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算圣刘洪】刘洪,东汉末年泰山郡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他所创建的“乾象历”是我国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历法,为后世历法工作者所尊崇、宗法。
刘洪自幼“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有着渊博的知识。由于他曾担任过“上计掾”和“检书东观”等技术性、学术性的官职,于是逐渐“专心锐思于天文、数术”,成为“当世无偶”的天文历算学家和杰出的数学家。
“上计”是秦汉时代,年终统计财政收入和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方法,相当于现代的统计、审计。凡入京执行上计的具体工作人员,就称为“上计吏”或“上计掾”。很明显,“上计”是一项需要进行庞大、复杂数字计算的会计、统计工作。刘洪之所以能任此职,当然是由于他有着杰出的数学才能。
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使世人公认是由他创造了《正负数歌诀》:“强正弱负,强弱相并,同名相从,异名相消。其相减也,同名相消,异名相从,无对无之。”
刘洪在数学领域里取得了“当世无偶”的成就后,又“探遗索隐,钩深致远”,开始了“专心锐思”于天文历算方面的研究。熹平三年(公元175年)当时担任常山长史的刘洪,公布了他杰出的天文学专著《七曜术》。七曜是指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刘洪在《七曜术》里,精确地推算出了“五星会合”的周期以及它们运行的规律。它的数据有的与现代高精度天文仪器测算的完全相同;有的“差值”甚微。在距今近2,000年前,能够得到如此精确的天文学数据,没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的毅力,是难以做出这奇功伟绩的。
刘洪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在继《七曜术》后,又完成了一项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研究成果《乾象历》。它是我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考虑到“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它的完成,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突破性的大进步,从而奠定了中国“月球运动”学说的基础。
【北沟头古文化遗址】位于临沐县城西北3公里处,郑山乡北沟头村东北200米处。土台呈长方形,南北长80米,北端宽85米,南端宽30米。1973年文物普查以来,先后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凿、穿孔石铲、石钫锤、石箭头、白陶、灰陶鼎、黑陶鼎、高柄镂孔蛋壳陶杯。附近亦出土过铜箭头、货币、骨簇、瓮等。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到周商西汉时代相沿为期较长的一处古文化遗址。1977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鬐山红袄军起义旧址】马鬐山又名磨旗山,位于莒南县东北方与莒县交界处。马鬐山海拔600多米,绵亘数十里,因状如奔马而得名。是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11年)反金起义军杨安儿之妹杨妙真驻军之地;起义军在马鬐山安营扎寨、构筑城池,建立抗金根据地,并成为金人进攻南宋的障碍之一。该山雄伟壮丽,名胜古迹颇多。“斩将台”位于山西坡,浔河东岸,城子村前。《重修莒志·文献志》载:“马鬐山有巨石,俗称斩将台,迤南摩崖上,刻有‘斩大将王仙处’,字经五寸,每逢阴雨,石色殷赤似血,历久不减。”山的东南端,略为隆起,有一巨石,呈马口形,称马口石,名称由来于神话传说:王仙被杀后,其马脱缰狂奔此巅,西眺主人死处,悲嘶不止,死而化石,形如烈马昂首,故名。马鬐山岩洞颇多,著名者有八仙洞、老母洞和寿星洞三处。仙人洞位于南坡,洞门面南,洞底面积30平方米。相传是红袄军军师王敏居处,他因料事如神,有活神仙之称,故其洞称为仙人洞。山南半山腰有一平地,立一巨石,上刻“嘉定九年,四娘子此山下寨。”
责编:青朴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