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吴山城隍阁景区
央视国际 (2005年02月18日 18:39)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千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吴山,杭州人俗称“城隍山”。它位于钱塘江北岸,西湖东南面,是西湖群山延伸进入市区的成片山岭。天目山余脉的尾端,结止于杭州,在西湖北岸形成葛岭、宝石山,在西湖南岸的,就是吴山。远古时候,吴山和宝石山是史前海湾的两个岬角,南北对峙,随波浮沉。后来,平陆抬升,人民陆续迁居,来到这一带生息繁衍,逐渐发展、形成现在的杭州城,早在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就曾说过:“天目山千里蜿蜒而东,龙飞凤舞,萃于临安。”吴山好像是一只梭镖,锲入杭州城内,东、南、北三面俯临街市,西面与万松岭相接,环境风貌在西湖群山中别具一格。
吴山林木葱郁,怪石嶙峋,洞泉遍布,地形地貌曲折起伏,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伴随着杭州城市的兴衰和演变,吴山积淀了不同时期大量的历史文化,山上山下不但风景优美,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上尤以佛教、道教和民间祭拜偶像的庙宇集中而著称,如城隍庙、药王庙、东岳庙、宝成寺等。特别是宝成寺内的元代石刻喇嘛造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加上邻近市区,交通便捷,人气旺盛,吴山历来就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杭州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一个大窗口。清朝康熙皇帝玄烨曾赋诗赞美吴山道:
左控长江右控湖,
万家烟火接康衢。
偶来绝顶凭虚望,
似向云霄展画图。
历史上,吴山曾经是热闹喧哗的游赏胜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一年四季来到杭州进香、观潮、游览、娱乐、购物、办事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云集吴山。20世纪以后,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吴山渐渐冷落、沉寂下来,杂乱的居民建筑向山上蚕食,山林土地遭到无序侵占,各式寺庙先后废弃、消失,茶馆酒肆纷纷迁往别处。但是,青山依旧,古木森森,岩山洞泉可觅可寻,摩崖石刻大多保留了下来,吴山大观仍在,吴山文脉犹存。1985年新西湖十景评选时,她被冠以“吴山天风”的美誉而名列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杭州市委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下,随着杭州城市建设的全面兴盛,延安路向南延伸工程顺利竣工,吴山广场规划、兴建,吴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崭新的吴山风景区建设,将不断为杭州市增添一处融山林景色、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具有突出本地风貌和个性特色的风景游览区,在很大程度上充实西湖风景名胜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引人入胜、耐人寻味、雅俗共赏的魅力。
城隍阁景区建设,着力于发掘和展示吴山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景区入口处,竖有大型花岗岩浮雕《吴山风情图》,作品汲取了民间木雕花版造型的长处,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和庙会人物。浮雕以南宋为时代背景,以城隍庙为中心,再现了古代逢年过节举行庙会期间吴山一条街的热闹、繁华。从浮雕画面上,既可以找到当年茶楼酒肆、风味小吃等等古色古香的店家,又能够见到琴棋书画、说书弹唱的各类艺人,还可以看到佛道神仙、测字算卦的芸芸众生相。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浮雕前的4根擎天柱,为广场的装饰物,是从古建筑斗拱形态中提炼出来的,意在展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力与美。
在景区入口处对面的照壁上,镌刻着“吴山大观”四个大字,集清康熙皇帝手书字而成。这块照壁高3米,长17米,用青石雕刻。
吴山自古有五多:古树清泉多,奇岩怪石多,祠庙寺观多,民俗风情多,名人遗迹多。登上吴山又可以放眼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清朝李卫在这里的七宝山顶建了一座大观台,从此“吴山大观”就成了西湖十八景之一。
城隍阁的右侧,建有周新祠。周新明朝永乐年间曾担任浙江按察使,他刚正不阿、惩治腐恶,执法如山,深受人民爱戴,人称“铁面寒铁”。后来因受诬陷而被明成祖杀害,引起民愤。为平息民愤,明成祖假惺惺说梦见周新做了杭州的城隍,于是就在吴山上为他修建了城隍庙。
城与隍原指城池的城墙和墙外的沟壑。为祈求城池的安宁,我国在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祭城隍神的活动。魏晋南北朝后在儒、道、佛诸学说影响下,城隍神的形象中更多地糅合了善恶报应与礼仪、道德的观念。生前在某地担任过刺史以上官级的贤良正直的文官武将,常常成为城隍神而得到供奉。吴山城隍庙是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迁移来的,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祭祀周新。新建造的周新祠内设有周新塑像和他的生平事迹介绍,表达了杭州人民对这位古代清官的怀念。
城隍阁为七层仿古建筑,面积3789平方米,高41.6米。它通过各层的多个翘角,体现凌空飞升的气势,顶部又设计成飞阁,象征凤凰展翅和仙山琼阁,从而让人联想起“龙飞凤舞到钱塘”的神话传说,堪称江南第四大名楼。
城隍阁建筑整体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筑风格,它的洞门,用蘑菇石砌造而成,底部呈块石状垒筑的坚实基座,象征着古老的杭州城墙所蕴涵的悠久历史。它的斗拱、栏杆和排门的雕刻,采用香樟、椴木和美国洋松制作。城隍阁的建造,起到了为西湖山水风光补景的宏观效果,它平衡了整个湖光山色大面貌的造景布局,在功能上不仅可以登临观光,而且又与山、湖、城相互呼应、相互配合,使得人们不论是从西湖远眺,还是从城区各个方向观望,都有美好的视角。尤其是它作为吴山广场的背景和延安路的对景,城隍阁优美的造型、飞动的气势,将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城隍阁的设计、建造,不仅考虑到建筑与西湖及城市的联系,还增配了服务设施。在它的一楼和二楼,集中展示了具有浓郁杭州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在它的三楼到六楼,则以休闲、观景和接待为主要功能,悬挂有豪华宫灯,配置了高档红木家具,三楼为大众茶室,并设有文艺演出舞台;四楼以茶点款待来宾;五楼设有咖啡座;六楼为贵宾接待室并有珍贵工艺品陈列。
登上69米高的山顶,再登上城隍阁顶的观凤台凭栏远眺,北望西子湖,波平如镜,轻舟荡漾;东眺市区,高楼广厦,栉比鳞次,繁华街市,尽收眼底;南观钱塘江,波涛滚滚,片片帆影,消失在云水之间;西览群山,松声竹韵山峰沉浸在烟云雾霭之中。倘若夜间在此眺望,全城灯光闪烁,与天上皓月朗星相争辉,真是山河壮丽,风光无限。
吴山城隍阁及主要景点详细介绍
1、城隍阁
斗拱飞檐,似仙山琼阁耸立在吴山之巅,是杭州标志性景观之一。城隍阁为七层仿古建筑,高41.6米,面积3789平方米,整体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建筑风格。它的洞门用蘑菇石砌造而成,底部呈块石状垒筑的坚实基座,象征着古老的杭州城墙所蕴含的悠久历史。登阁可以北望西湖,东观市景,南眺钱江,西览群峰。城隍阁一楼、二楼集中展示杭州的南宋文化、吴越文化,三楼、四楼、五楼为茶室,则以休闲、观景为主,配置了高档的红木家具,分别可容纳140、40、50人,曾接待过李瑞环、乔石、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及金庸等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在这杭州至高点品茗、赏景,伴以悠悠乐曲,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真可谓“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
2、城隍阁一楼的南面陈列展出的《南宋杭城风情图》大型“硬木彩塑画”
这件作品曾荣获中国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就我国目前工艺美术的创作水平来说,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美术巨制。《南宋杭城风情图》长30余米,高3.6米,作品集雕、刻、塑、编、扎等多种传统工艺表现手法与技艺,构图上选取历史上最辉煌的南宋为时代背景,历时两年,费工万余,采用三维空间的透视效果,集中描绘“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的繁华景象,全图以南宋杭城天街(即今中山中路)为轴线,对当时杭州的皇城宫阙,官署民舍,街巷河桥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日常文化活动场景作了详尽的描述,表现在春天里,杭州市民的各种民俗活动,塑造了3500个男女老少市民人物,他们个个穿戴有致,行为不同,并且按照一个个场面,聚成一组组人物。其中有取材于古代话本小说《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与二十二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的言情人物,也有《白蛇传》神话故事中许仙在官巷口药店当伙计的形象,可谓是戏中有戏,画中有画。
城隍阁一楼的北面,是高10米、宽8米的巨型青石线刻图组画,描绘了杭州的10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们是:《伍相驾涛》、《钱王射潮》、《造塔保俶》、《济公背妇》、《断桥相会》、《立桥望仙》、《西泠定情》、《虎跑涌泉》、《梁祝共读》、《夜救裴生》。这些石刻画为城隍阁建筑增添了文化色彩和情趣。
3、城隍阁二楼——浙江温州著名的瓯朔工艺
因产于温州(旧称“东瓯”)而得名,民间称为“油泥塑”,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坚固耐牢、可洗可刷、不易褪色等特点,被称为中国的“国粹”,在杭州机场候机厅以及首都人民大会堂都有其身影。展示的11幅大型壁塑,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与杭州吴山有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其中有著名的帝王将相和风流的才子佳人,如发生在近代的传奇故事:杨乃武和小白菜因与吴山旁的胡庆余堂有关,也被列入其中。
4、“周新祠”
供奉的是“城隍老爷”周新,吴山城隍庙是南宋绍兴九年从外地迁来的,明朝永乐年开始祭祀周新。周新,广东南海人氏,明朝时曾任浙江按察使,为人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人称“冷面寒铁”,后来受奸臣诬陷,被明成祖杀害,引起朝野不满,百姓愤怒,明成祖为平民愤,假惺惺地说已梦见周新做了城隍,于是立庙吴山,从此吴山多了个别称——城隍山。
5、宝成寺
坐落在吴山东南麓,吴越国王妃仰氏建,原名释迦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额宝成院,北宋熙宁间,苏轼第一次来杭任通判时,曾到过当时的宝成院,并题下了“宝成院赏牡丹”一诗。南宋宝佑五年(1257)赐额“宝成寺”。寺内的麻 葛刺造像刀法简练粗犷,艺术手法夸张,是国内惟一有绝对纪念的麻 葛刺造像。麻 葛刺造像是藏传佛教“大日如来”范文的音译,2001年7月,宝成寺麻 葛刺造像因其在宗教历史和宗教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管机构:杭州西湖风景区管委会吴山管理处
杭州城隍阁风景旅游有限公司
电 话:0571-87033300 87830757
邮 箱:wushan_chg@163.com,wushan_chg@sina.com
责编:青朴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