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宣传周
首页 | 电视指南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ENGLISH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陕西
甘肃
广西
西藏
内蒙古
青海
黄金周
新疆
宁夏
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延边
恩施
湘西
 
  精彩看点
 
 

绿色回归线

水土难再复  绿里化沙尘

  黄河三角洲,被称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里的滩涂荒原每年以2-3万亩的速度扩大着。但国家版图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双重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渤海湾海域的缩小。黄土高源每年流失在黄河中的16亿吨泥沙,不仅重创了高原生态,而且为中下游送去了无穷的隐患。
  黄河的枯水与断流也同样影响着下游的国计民生。青岛,这座名牌产品云集的美丽岛城,就因为黄河枯水,被迫花费很高代价淡化海水。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已经累计断流1050天。
  上溯5000年,黄河流域曾经是一个河湖纵横,森林密布,雨水丰沛的地方;然而到了近代,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锐减到5000年前的1/10以至1%了。更严重的是长江及其支流的上游林区,因为过度砍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超过黄河,极有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黄河和长江就是这样牵系着中国人对于生态文明的深深忧患和对于历史文明的深深情感。
  2002年3月20日,近10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影响最为严重的沙尘暴又狂袭北亚,并且吹向太平洋,直驱韩国和日本。生态文明的重建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严峻问题。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指出:西部开发这12个省,水土流失的面积还在增加。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也说:“森林的面积在不断地缩小。”

护山河之源  维文明之尊

  生态恶化导致文明退化甚至文明消失的事例已不胜枚举,古埃及文明,古楼兰文明,都只能在沙漠深处追忆往日的绿色与繁华。以至于有人认为与沙尘抗争是一个西西弗斯的神话;有人恐惧,许多年后一些北方城市会成重蹈楼兰覆辙;更有人担心中国的西部大开发会不会导致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西部是千山之宗,万河之源。如果说西部河流是中国繁荣与发展的生存支持系统,那么,我们就要从源头上对河流实施保护。如果没有长江、黄河中上游的生态保护,也就很难有两河下游持久的繁荣,因此,西部的生态建设,是西部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东部发展与繁荣的保障。
  长江、黄河生态文明的复兴,不仅关系着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从黄河源头,到黄河水土流失的重灾区黄土高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正在扎扎实实地铺下一条绿色回归线。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说过: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了黄河,我们要把黄河治理好。我就是来落实这个问题的。首先要把黄河中上游治理好。要退田还林,绿化荒山,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所以现在,延安地区的人民,陕北的人民,要把过去我们革命时代的兄妹开荒改成兄妹造林。

退耕造林以治沙  调整结构升效益

  从兄妹开荒到兄妹造林,这架全世界黄土沉积最厚、开发历史是长的高原开始了重返青春的历程。但对于黄土高原的治理者来说,其难度可以用积重难返四个字来概括。
  延安市委书记王侠:我们就是把这个退耕还林这一项工作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咱们在机制方面,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收益。而且把退耕还林、荒山荒坡产权明细到户、到人。
  政策在生态恢复与农民致富两个问题上找准了结合点。市场机制的引入,极大地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了荒山荒坡的主人。
  陕西省吴旗县副县长韩爱杰:经专家考察认证,因农民耕种土地导致的水土流失的总量占到了水土流失量的百分之八十多。就是说有4000多万吨土是老百姓种地造成的。咱让老百姓换个活法。少种、高效,把多余的地退出来还林还草。
   如果说告别几千年的木犁是一个感情的软坎儿,那么,农民退耕后的生活着落便是个实实在在的硬坎儿。陕西靖边农民在接受采访时说:“(全饲养羊)好养,要养惯的话,比放(羊)行呢。好象咱这个草,圈住的羊,三个羊吃不了放开的一个羊的草。因为什么呢?我们这里的一些草,可能跟你们的不同。草可以说是三个叶叶,羊一口就能咬定,一咬就连(草)根子,连命也都给它除了,连根子拔了。我60个羊今年下来要收入个两万二、三千哩。”
  几千年来种庄稼锄草的陕北农民,第一次放下木犁种起了草。而这个生产方式变化的背后,是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农民从来没见过的粮本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里。

采访陕西安塞县菜农
记:你退了多少亩?
农:我退了30亩。
记:以前都种啥?
农:以前荒坡荒地种不下好庄稼,就是荞麦、洋芋、豆子,也没种啥。
记:退了以后种啥?
农:现在全部都种上树了,杏树、洋槐、沙棘这些。

  延安市宝塔区区长冯毅:在退的过程中,我们就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去我们的烟果杨树调整为现在的果、木、菜、蔬四大主导产业,有了这个产业作基础,我们觉得,只要产业能够兴起来,使农民从产业中能够得到实惠,甚至有稳定的收入,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退的过程中达到一个目的,就是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正因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代表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也就自然而然使黄土高原治理步入了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的良性互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大变化。虽然没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风俗画,少了放羊娃的信天游,但对于高原生态恢复来说,这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反弹的绿色回归。

建林铺草退黄沙     花团锦簇现新绿

  在人们透过玻璃窗谈论沙尘暴起源和治理措施时,在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毛乌素大沙漠里,几代治沙人的青春和血汗都已经抛洒在这里了。
  殷玉珍是毛乌素大沙漠北部一名普普通通的妇女,15年前嫁到这个村子时全村只有两棵树,全乡94%的面积是沙漠。殷玉珍和她的丈夫在大沙漠里开始了挽留春天的治沙行动,这一治就是15年,如今在她的周围,28万亩沙地已经长起了鲜艳的绿色。殷玉珍所在的内蒙古乌审召乡在引进市场机制治沙后,每年也以50万亩的治理速度向沙漠腹地挺进着。
  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陕西省榆林市的治沙英雄们也已经奋斗了几十年。
  榆林治沙模范石光银在很小的时候,有过一次被沙漠风暴卷走的经历,父亲两天后才从内蒙古的沙窝里找回了他,但他的小伙伴就在那次灾难中失去了生命。石光银从此成了沙漠的死对头。他由此而起的治沙,经历了从个体治沙,到群体治沙到办公司治沙的全部过程。石光银带领大伙和沙漠斗争了大半辈子,造出了大片大片的树林。但谁来收购这些沙漠树林呢?治沙公司难以为继时,他曾经压上了自己家的房产,贷款为工人发工资,用以保护群众的治沙积极性。
  1999年,就在西部大开发刚刚启动时,陕西靖边县白城子乡18个村庄的全体村民,离开家乡,集体迁居到沙漠深处,在荒无人烟的沙地上建立新村,开始了兵团式治沙的规模推进。
  陕西省靖边县望夏村村委副书记项升堂:那阵从14公里的地方挖一方土7块钱拉到这个地方。群众每一户钱就直接到户,我把土票给你,什么时间把土方倒够,什么时间完成。
  
这就是榆林人直面风沙线进行的拼争。凭着这种热情与耐力,望夏村硬是从远方一车车拉土埋沙,垫起了他们生存的根基。
  沙漠在退却,绿色在延伸。虽然治沙的热情和决心没有变,但治沙的方式在变,治沙的机制也在变,在治沙向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困难和问题,也在呼吁社会的帮助和政策来解决。
  石光银说:“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讲,不管我受多大委屈和多少困难,现在债务累累,都给我一个背上,我没有给群众背。不要让广大群众吃亏。我就有这个想法。再一个,我现在想些办法办一些绿色食品厂,办一些砖厂,饲料加工厂,养殖,再一个种草。看能不能逐步(把帐还清)。”
  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认为:“西部地区,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了,它不光是西部地区的事,它对东部、对北京、对上海,对中部地区,甚至对邻近的一些国家都是有好处的。既然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安危和经济安定的一件大事。这样一种公共产品,应当主要通过中央的财政投资,跟社会的资金相联系,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应当过多地依赖西部地区的资金,因为西部地区的资金现在是很有限的。”
  虽然缺少资金,但这些拼搏在风沙线上的西部人群,依然用他们的生命之躯,为中华民族修筑着一道保卫家国的绿色长城。也正是他们,把一部功泽千秋的大漠史诗写在了毛乌素的沙海里。
  陕西省榆林市委书记郭永平:我们的林草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2%提高到了现在的30%,这个提高的幅度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的林木保存面积由五十年代的120万亩,提高到了现在的1629万亩,我们治理水土流失,流入黄河的泥沙由解放初的5.3亿吨,减少到了现在的2.5亿吨。
  建国初期,富有象征意味的是榆林的新城西沙,正是从沙漠上崛起的一片现代建筑。黄沙曾经越过城墙流进榆林城,并且南下40里。如今,这座花团锦簇的塞上名城一片新绿。
  陕西省山川秀美办公室周万龙主任: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山川秀美工程。
西部大开发,拉开了复兴西部生态文明的大序幕。西部人民在这个绿色大回归的前沿,创造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西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又是国家2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第三个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8月23日(周五)12:00《12/12》栏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