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者化与诗人化的追求 ——略谈我对国际部的印象 丁 涛
作为一名普通的电视观众,客观地说,我认为在全国电视台同类型的节目中,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制作的节目最齐全、水准也最高。当然,有人会说中央台得天独厚的优势非他人所能比,但是我要说,这种优势更多地是体现在栏目设置的多样上,而在编导播方面,则不论中央或地方、大或小,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1999年,我有幸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部该年度的评奖活动,给了我一个更为贴近地了解国际部工作的机会。在诸多美好的印象中,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令我颇感意外的,是国际部对自身“学者化”(或曰“学术化”)的不懈追求与努力。
国际部的栏目内容非常庞杂,从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到自然风貌、动物植物、及各类艺术、综艺娱乐、影视剧的译制片等等,真可谓应有尽有、丰富多彩;而且,许多节目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性与学术性。这样,势必造成编导播工作的难度增大。也许有人会说,国际部的节目绝大部分是从域外引进的,原片本身的质量就高,但是,事物总有两面,高质量的原片必然对我们的译配编导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拿来就播,总要进行翻译及再制作,要让国内的广大观众看得懂。这样,就存在着一个再制作的水平问题。
毋庸置疑,唯独高水准的再制作,才能够与原片相得益彰,否则,原片愈高,愈衬托出我们自身掩饰不住的可笑,像我所看到的其它电视台(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台)播映的国际节目那样,观众还沉浸在从原片所得到的极高的思想与情感的满足之中时,只要我们自己的编导们站出来现身说话了,他们一张口,一下子就把观众推向不搭腔不搭调、不懂装懂、貌似深沉,实则浅薄无知的滑稽境地。由于时时有着这样不堪的感受与对比,使我愈加认识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部能够达到如此高水平确属不易。多样态的高质量的引进片,实则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我认为,国际部以自己的行动及成果成功地回应了这一挑战,显示出整体性的高水平。
就拿评奖来说,笔者参与了一年的评奖,亲身所历,深深感到,国际部把该活动当作促进其自身“学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国际部的领导把评奖当作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素质水平的一个有力而有效的手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评奖的标准高,从栏目版块的设置、片头的制作,编排创意、镜头衔接、新颖可视性、主持人的风度等等,都有严格的尺度,甚至连是否有错字别字,都在奖评之列;另外,让我感动的是,每一次在评奖中被发现的问题,都会在下一期的节目制作中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进。我记得有一个栏目,评委们指出编导由于过分追求思想的博大,导致该节目的立意与解说词太空泛。事隔不久,等我再看到这一栏目的同一系列节目时,惊异地发现,此节目中没有了以前那种不着边际的毛病。
还有一个节目主持人,手势过多、神情做作,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位主持人在逐渐地改进着,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有值得一提的,我发现参评者们交上来的评奖申报表格十分规范。每一位参评者态度认真且不说,难能可贵的是,大部分编导们对自己所负责的栏目及每一期节目的自我阐述及自我评价,从语言文字到论述,都达到一定的水准。我意识到,国际部节目多年来保持着高水平的制作播出,除了其它的因素外,不能不说与其对自身“学术化”的追求分不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