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意识在对外交流节目中的体现与重要性 ——CCTV国际部节目议谈 陈 芳
中央电视台有众多介绍他国文化和异域风情的栏目,诸如《正大综艺》、《环球》、《世界各地》、《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外国文艺》、《国际影院》、《每日佳艺》、《世界影视城》……这些栏目散布于各频道之间,恰似一扇扇向外了望的窗口。
如果时光倒回去一二十年,问问中国的老百姓,他们了解世界的途径是什么?恐怕大多数人会告诉你,是中央电视台里不多的那几个栏目:《世界各地》牌子最老,每周一期演映着他国异域的风光,于周周轮回之中已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其间,懵懂的小孩长成了青年,或许其中正有人是循着《世界各地》介绍过的踪迹走向了天涯海角;《正大综艺》是最叫响的栏目,开播初那一句“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而这句妙语带给人们的是一幅幅令人一惊一咋的海外奇闻奇景;之后陆续开播的《人与自然》、《环球》、《国际影院》、《佳艺五线间》……更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于是人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变得丰富、立体、多彩了:有文化历史、有自然风光、有生活百态、有悲情喜剧……这些节目已不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内容和一种娱乐方式,它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并于传播之中,进行着跨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现在人们了解世界的手段多元化了:书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甚至可以直接走出国门去亲历一番。然而对于众多人来说,了解世界最便捷、最形象、最直观、最全面的途径还是电视。人们坐于家室之内,于电视机前,便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了。
在央视,这些节目均出自国际部之手。从最早只有一个以介绍各国风光为主的《世界各地》,到后来具有代表意义的《正大综艺》,十余年间,风雨变幻,国际部逐步拓展了办节目的广度与深度,将节目的内容由单一的外国风光介绍扩展到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未来探索。就其深度而言,许多节目早已超出了一般历史知识的介绍、地域风光的浏览、民风民俗的展现、外国影视剧的播放这些浅层次水平,而是加深了文化的含量,很多节目甚至达到了哲学思辩的层次,像《失落的文明》、《寻找失落的文明》、《千年沧桑》等节目即是如此。从最初制作节目时的“拿来主义”——简单地播放,到如今逐渐摸索出以我为主的“本土意识”的办节目方针,这中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本土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境外节目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容、观点、思想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在《失落的文明》、《寻找失落的文明》等节目中,人们在观看珍奇镜头、听闻片中阐述的同时,也在屏幕上看到了、听到了我们的专家和主持人对片中同一内容的不同角度的评说和不同观点的阐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千年沧桑》一片了。
《千年沧桑》是一部关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系列专题片。它以一千年为一个时间跨度,以不同的世纪划分章节,从多个侧面,全方位地层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再现了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在一千年里所走过的沧桑岁月。这是一部完全由美国人拍摄的专题片。尽管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主题立意和画面拍摄都十分考究,但是社会政治的差异、人文环境的区别、价值伦理的迥异,使得片中在一些史实的真伪、观点的确立等方面尚有不严谨的甚至是唯心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国历史的评述有诸多不够准确、甚至是偏颇错误的地方,和中国观众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欣赏习惯有较大差异;加之原片的发散性思维和理论归纳式的结构方式,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观众来说,就更显得线索不明,条理不清了。因此,对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