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四季度国际部节目点评哈尔滨工业大学传播学系
梁国伟
①《世界影视博览》2002•43-44期:艾美奖颁奖晚会
评论: 从收视的角度说,这是一期非常精彩的节目。中国的观众有机会得以充分了解国外高水平晚会的内容编排和形式构成,这对于提高国内观众的鉴赏水平,无疑是极其有益的。编辑把要一台三个多小时的晚会,压缩成不到2小时的节目并分两期播出,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是奖项多、二是提名演员多、三是提名节目多,这三多对美国的编导来说,并不构成太大的困难,因为美国的电视观众对于参评节目的演员、内容、颁奖项目,显然都了然于心,用不着做太多的介绍。他们的重点,在于晚会形式的创新与结构的有序推进。然而,对中国的电视观众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背景资料和现场晚会形式同等地重要,他们需要在短短的2个小时里,把握远超过美国电视观众的信息量,这恐怕是《影视博览》编缉所要遭遇的棘手难题。
从这两期节目看,《影视博览》的编辑显然把重心放在了现场晚会的形式特点和有序递进上,从这一点来说,编辑是做得很出色的,梳理出一个庞大晚会的脉络,顺着这个脉络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强调出了重点场面(比如第一次颁发的人道主义奖)和贯穿形式的独特性(主持人的风格独特的活动形式),使得中国的电视观众充分领略了一台高水平美国晚会节目的风格。然而,由于观众信息背景的不同,中国观众恐怕无法深入地把握这台晚会所传递的信息。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猜测晚会所涉及的节目、演员、奖项,也就无法与美国观众一样深刻地感受美国编导们所精心设计的悬念、节奏和场面。这也许是每个引进节目都会遭遇的问题,于是,一个问题就出现了:能否在有限的节目时间里,让观众更多地了解这台晚会的背景性信息呢?这么做有可能更多地损害这台晚会的原貌。那么,是尽最大可能保留晚会的原貌呢?还是按照中国观众的信息背景修改这台晚会的结构呢?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问题是明显的,总得有人去尝试,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观众的反馈来作判断。我在这里能做的,也仅仅是提出问题。
②《世界文化广场》2002-52《世界珍宝》(七):《黄金•情感和命运的桥梁》
评论: 这是一部纪录片,编辑的工作,就是按照栏目的需要修改这部片子。我想,修改工作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如何适合中国电视观众的接受,二是考虑播出时采用的形式,如何便于国内的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些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的信息。因为没看原片,无法判断编导修改的得失。然而,从编导阐述和播出片看,编导的精力显然集中在内容的重新结构上。如编导阐述所言,影片使我们从宗教、医学、加工以及人民生活几个方面,了解了黄金对印度人民所起的作用。然而,我似乎并未把握住编导组织这部片子素材时的基本构思。我猜测影片试图让我们从信仰、生命、婚姻几个方面了解黄金与印度人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这样的一种联系,背后潜藏着的文化观念是什么?如果中国观众不了解这样的文化观念,他们在这一组奇异的现象面前恐怕就会变得茫然。因而,在我看来,编辑这部片子,最重要的是对这种文化观念的把握和展示,出现目前影片的状况有两种可能:一是编导了解这种文化观念,因感其不符国情而予以删除,形成在影片中无法给予清晰地展示,使其缺少了一根首尾贯穿的脉络。二是有可能原片本就缺少这种贯穿,如是,我的这种想法就是一种苛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