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央视爱乐人

拾梦在雪绒花的国度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7日 11:13

  晶莹的雪花

  在风中散步

  冰洁的树挂

  在枝头起舞

  一片银色的世界

  一张无限的画布

  循着心灵的地图

  拾梦在雪绒花的国度

  人生的梦来自于生活,有虚有实,布满了各种色彩。这些自然的幻象又会时近时远,当把它们聚合在一起时,真有穿越时间隧道、跨越有形空间之感。

  记得小时候学着用英语字母排列世界诸国,最先映入眼帘的总有“奥地利”这个国家。可能是先入为主,当我登着小板凳,仔细观看学校图书馆墙上那张诺大的欧洲地图时,很快就能形象地理解地理老师把奥地利这一狭长的国家比喻成“连接东、西欧的桥梁”的含义。

  到了八十年代初,我第一次从电影《音乐之声》中结识了人杰地灵的奥地利风光,听到了歌曲“雪绒花”。随后,也加入了热心观众的行列,连写了几封信,才从电视台求得了一份中、英文兼有的歌词。我喜欢歌中那发自内心质朴的爱乡之情,脑海中闪烁着那些晶莹的“雪绒花”。它们曾给萨尔茨堡,这个在二战时期沦陷的奥地利中北部城市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带着多年断断续续的记忆,我终于有机会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制组的一员访问了这个雪绒花的国度。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久存在心中的梦,好奇地询问店主是否有雪绒花出售?她若有所思地抬起头,娓娓道来:“雪绒花实际上是山上的野花。因为它是奥地利的国花,我们不卖。”她的话又给我的梦增添了许多真实的色彩。

  一个雪花纷飞的冬日,我们来到了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坐落在中心广场银装素裹的莫扎特铜像就像是撒上了一层厚厚的雪绒花瓣儿。花店主人的话又一次在我的耳畔儿回响,那一刻我再次感悟到,雪绒花仿佛已经融入永远的音符中,成为奥地利人心目中最为神圣和美丽的精神象征了。

  导游海蒂小姐是我在萨尔茨堡认识的第一位“释梦人”。她从萨城旅游局那里得知我们摄制组来访的消息,主动前来帮忙。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们的到访使她有机会答谢在她组团访问北京期间曾接待过他们的一位“友善、好客的中国小伙子”。

  海蒂自豪地告诉我们,虽然萨城的总人口只有十五万,但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却超过了二百多万。老城粮食街九号的莫扎特出生地自然是人们必游的地方。莫扎特这位自幼就功成名就的音乐才子,在短暂的三十五年光阴中,用神奇的音乐语言展现出他的智慧。他善于把人间的喜怒哀乐通过梦幻般的旋律,转化成阳光下的露珠,月光下的小溪。在莫扎特铜像奠基之处,人们偶然掘到了一个古罗马的墓志铭:“他为幸福而生。魔鬼不能搅扰他”(He lives for happiness. No evil could enter)。我惊讶竟有这样的巧合,仿佛这一墓志铭是上苍特意为莫扎特安排的。

  萨城令我梦魂萦绕的不仅有莫扎特的“仙乐”,而且还有在电影《音乐之声》中得以升华的美好情感。这部实地拍摄的电影取材于萨尔茨堡的一个真实故事:军官乔治·里德·冯·特里普先生的妻子在1924年去世,留下了7个孩子。年轻的音乐教师玛丽亚前来任家教,于是就有了特里普一家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段童话般的生活。女教师聪慧、善良的气质最终打动了古板、刻薄的特里普先生,从而彻底改变了家庭的气氛。1927年,特里普先生与玛丽亚在山城的阿尔比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又育2子,家庭生活十分幸福。玛丽亚在音乐方面教子有方。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孩子们自然、清纯的和声打动了在场的观众,为此他们获得了该音乐节合唱一等奖的殊荣。

  1939年春,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拒绝在德军任职的特里普先生带领全家背井离乡,辗转意大利、瑞士,最后到了美国纽约。之后,特里普夫妇利用8个月的时间,举家横跨美国本土,进行他们特殊的“音乐之旅”,通过演出为战区人们募捐。印有“特里普家庭合唱团”字样的一辆客车,成为当时他们临时的家。曾在战时被德军当作“第三帝国电话局”使用的特里普先生的家,如今成了萨城莫扎特音乐学院的所在地。特里普先生于1947年5月逝世。玛丽亚在战后携孩子们定居在美国佛蒙特州,在那里建起了具有乡土气息的木屋,以时刻缅怀他们的家乡奥地利。

  像玛丽亚一样,爱乡的奥地利人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情调。从萨城到维也纳,音乐大师们的雕像处处可见。在维也纳,通过任何一部电话拨打1509的号码,都会从听筒里传来440赫兹用来校正音高的A调标准声。据说仅维也纳一地就有几十万架钢琴,这个数字比这座城市拥有的小轿车都多。

  我敬仰奥地利的音乐大师,也十分钦佩那些崇尚和延续音乐传统的普通奥地利人。话剧导演雷哈特先生毕生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使从1920年开始的萨尔茨堡音乐节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音乐盛会,而且从未间断过。在担任该音乐节主席的六十余年的时间里,雷哈特先生忠心耿耿,一直工作到他去世前的1981年。

  在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转播所制作的专题节目中,雷哈特先生的卓越贡献也作为我们回顾的一个内容。当时我曾为没有拍到他的照片而遗憾。然而,在一个沉沉的雪天,我有幸在维也纳郊外的中央公墓见到了雷哈特先生的墓碑。它与莫扎特(注:在维也纳中央公墓矗立的是莫扎特的纪念碑,由奥地利音乐之友协会捐资修建。莫扎特的墓仍在维也纳的圣马克斯公墓。)、舒伯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施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的墓碑相伴为邻。如今这块普通的公墓已成为奥地利文化伟人身后的集合地,安葬着著名的音乐家、乐团指挥、歌唱家、剧作家和艺术导演等。巨大的雕花墓碑造型各异,艺术大师们的雕像神态万端。这里好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主题公园。

  远处几盏长明灯中的烛火还在悄悄地跳跃着。偶拾的梦又使我想起了萨城的古罗马墓志铭:他为幸福而生,魔鬼不能搅扰他。(聂小华)

(编辑:凌微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