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首页

旋律依然悠扬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8日 08:59

  新年前的维也纳,寒气袭人。好客的奥地利友人总是在津津乐道地讲述着维也纳明媚的春天、灿烂的夏日和辉煌的深秋,似乎对这里的冬天少了许多描述。然而,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依然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如云般的游客。

  散落在城区各个角落的海报筒张贴着音乐会演出的消息,它们迸发出跳动的音符,召唤着热爱艺术的人们。尽管冬日使维也纳失去了季节的色彩,但是人们依然能够从它寂静的外表中品味出其内心深处的秀美。通过电视转播,世界级的指挥大师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艺术家们,在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用欢快活泼的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作品,向全世界乐迷传递着新春的祝福。

  诞生于1939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这个著名的“音乐之都”一样,如今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应该说把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作为新年音乐会的主旋律,这是奥地利人一项聪明而独特的选择。中央电视台从1987年开始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通过每次转播,我们都会结交一些新的朋友,而且我们对奥地利、特别是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文化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全世界都知道

  奥地利传记作家普拉维曾沿着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足迹,搜寻一代音乐大师的创作轶事,所到之处,使他深信这样一句话:

  奥地利----只是有人知道

  维也纳----有许多人知道

  施特劳斯----大家都知道

  (奥)普拉维

  流传在德、奥地区的民间小调是人们在节庆和聚会时经常演奏的一种曲式。在奥地利乡间,无伴奏合唱多为三、四声部,特色鲜明,和声简洁,让人浮想联翩。浑厚的圆号加上手风琴伴奏,使连德勒、波尔卡等动感强烈的舞曲散发出特殊的韵味。

  到18世纪下半叶,经过作曲家的改编和整理,这种欢快的乡村舞曲开始进入城市王公贵族们的社交场所,同时也传到了具有“欧洲中心城市”之城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世纪的维也纳人特别崇尚古典音乐作品,觉得施特劳斯家族的民族音乐作品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施特劳斯家族舞曲的艺术风格在奥地利影响了一个多世纪。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共谱写了251首乐曲,其中有150多首为圆舞曲;其长子约翰·施特劳斯一生谱写了400多部圆舞曲作品,其中《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等圆舞曲作品享誉世界,他也因此被人们冠以“圆舞曲之王”的美称;弟弟约瑟夫和爱德华也写了几百首舞曲作品,特别是约翰·施特劳斯继承和发展了父辈的成就,创造了维也纳音乐史上的“金色世纪”。

  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哈农库特回忆道:当他18岁来到维也纳时,就发现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听起来就像是维也纳人的方言一样,但是这种方言并不是德语,其中还包括捷克语、匈牙利语、俄语、斯拉夫语以及围绕着奥地利周边中欧地区的方言。一谈到维也纳这种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氛围,哈农库特说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施特劳斯音乐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维也纳是位于欧洲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有“音乐之都”、“联合国城”等多项美誉,同时,它数年都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中名列前茅。由于它在音乐文化领域的魅力,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音乐才子纷纷落户于此,于是便出现了维也纳人的观点:“只要是在维也纳发展他的音乐事业并给这个城市添光增彩的,我们都认为他是维也纳人”。

  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维也纳也盖起了不少新式建筑。然而惟一不能改变的是维也纳人的怀旧情感。除了老城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散落在全城的几百家咖啡馆了。冬日,街道上寒风凛冽,行人稀少,但是咖啡馆里却给人暖意融融的感觉。在淡黄色灯光下,人们一边静静地品尝着咖啡和甜点,一边悄声交谈着,也有人在翻看报纸和杂志,独自享受着这份闲暇的乐趣。咖啡馆不仅人们是休闲的地方,而且维也纳人也非常喜欢在这里谈生意。墙上悬挂着陶醉于小提琴演奏的施特劳斯的画像,使人若隐若现地感受到那优美的琴声,更唤起了人们对奥地利音乐才子的追思。

  奥地利人的确喜欢世界上最优秀的东西,也能留得住世界上的优秀人才。维也纳是著名的“音乐之都”。多少年来,这里孕育了无数的音乐才子,如莫扎特、舒伯特、海顿、马勒、兰纳、施氏父子、布鲁克纳等。音乐大师贝多芬、勃拉姆斯、苏佩、威尔第等也多次来此从事音乐创作和演出活动,有的还长眠于此。在奥地利人的心目当中,他们都是地道的“维也纳人”,他们的雕像也如同奥地利的英雄人物塑像一样散见在维也纳的各个公园之中。

  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地处东西欧交汇点的维也纳是一个文化气氛非常浓厚的城市。常驻居民中还有包括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作家茨维格那样把奥地利视为第一故乡的数十万犹太人。

  然而,1938年春,纳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打破了这里和平的一切。那些视奥地利为生死相依祖国的犹太人也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杀戮.许多在维也纳生活多年的优秀才子不堪屈辱,被迫离开了奥地利,流落他乡,其中也包括奥地利著名作家茨维格。

  茨维格是奥地利著名犹太作家,他从未想到一夜之间竟成了没有国籍、失去了尊严的人。茨维格在完成了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后的1942年就与妻子含恨在远离祖国的巴西自杀身亡。《昨日的世界》倾吐了他对奥地利的热爱,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愤怒。他在书中所描述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不仅仅是独自生活在困苦之中年迈的母亲,而是在他看来寄托了希望的文化圣地,是乐音流淌着的家乡。

  人们不难体会出奥地利艺术家在这一国难当头的历史时刻聪明的选择。1939年,希特勒法西斯的入侵使奥地利从地图上消失了。在1939年12月31日,由克莱门斯·克劳斯执棒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新年音乐会,第一次专场演奏了施氏家族的音乐作品。从1941年开始,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施特劳斯舞曲音乐会改在元旦上午举行。在形势非常糟糕的1945年元旦,爱乐乐团还是坚持举办了施特劳斯舞曲音乐会,并在第二天又加演了一场。这样的新年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46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

  从1959年开始,奥地利广播公司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地传送音乐会的节目,可以说从那时候起,电视这种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加入就使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成为全人类的一件文化盛事,同时也更加丰富了新年音乐会的内容,使它更加多姿多彩。

  艺术传播和商业运作上的双赢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虽然是典型的奥地利民族盛会,但是在经营思想上非常具备国际化的管理水平。60多年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从只能够容纳不到2000人的规模发展到通过电视、广播,覆盖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人说过,因为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知名指挥家、舞蹈演员的参与,奥地利人把这个典型的民族音乐会提升到了一个古典音乐的特殊待遇上,在音乐艺术传播和商业运作上获得了双赢。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参与是新年音乐会举世瞩目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乐团的前身是维也纳皇家歌剧乐团,成立于1842年。乐团刚成立时就立下制度:

  凡属皇家歌剧乐团的乐手才有参加爱乐乐团的资格;

  乐团是一个融艺术和自我组织管理为一体的演出团体;

  乐团所有的决定必须由乐团全体成员以民主的方式开会通过;

  乐团的常务工作由乐师们选举的12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

  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延续至今,它有效地促进了乐团乐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此外,也使每个乐师在维护乐团声誉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演奏技巧的提高。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手们在新年前后演出活动频繁。他们与指挥合练的时间加起来也就两、三天的时间。在认真准备演出曲目的同时,他们还不忘记设计一些小噱头。那些特殊的打击乐器,如哨子、木板、三角铁等,也派上了用场,给施特劳斯家族动感强烈的舞曲增添了几分诙谐。有的时候,刚刚参加完排练的乐手们就要赶着回临近的歌剧院参加另外一场演出,这种频繁的演出使得乐师们的技术日渐纯熟,熟能生巧,他们为全世界乐迷们带来积极向上的情绪。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由谁来担当,这也是人们颇为关注的焦点。1952年克劳斯去世以后,威利·波斯罗夫斯基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直至1979年。1980年至1986年,洛林·马泽尔担任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1987年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指挥该音乐会。从此以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不再固定,

  著名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里卡尔多·穆蒂、祖宾·梅塔、小泽征尔以及奥地利指挥大师卡洛斯·克莱伯和尼可劳斯·哈农库特等先后做过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的指挥。

  2001年,擅长古乐研究的奥地利指挥家哈农库特亮相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他们开创的风格给全世界的乐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莫尼卡是这样评价哈农库特的:

  “因为他对奥地利音乐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谙熟舒伯特、布鲁克纳、约瑟夫·海顿等音乐家的作品。他拥有一般指挥家所不同的指挥方式,通晓奥地利的音乐和舞蹈元素,这都是理解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作品最重要的素质。”

  位于维也纳市中心帝国大道旁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内的金色大厅,于1870年建成。丹麦出生的设计师特利菲尔·汉森在考虑内部具体细节的处理上有意突出了美学与声学效果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汉森卓越的美学和建筑设计功力。

  金色大厅共有1600多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它的设计独一无二,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了。指挥家穆蒂是这样评价这座音乐殿堂的:

  “金色大厅是我钟爱的、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它具有特殊的空间,音质独特。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最佳音响效果应该归功于这座音乐厅,因为这座音乐厅聚合美妙的乐音,拒绝噪音。”

  “金色大厅”在新年这一天总是花团锦簇,充满着春天的气息。这些鲜花都来自意大利的“阳光之城”圣雷莫,也是意大利人民送给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好的贺礼。

  1959年,电视转播的参与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迅速走向世界。在“金色大厅”里,乐师们与指挥在紧张地排练着。在窄小的转播车里,技术人员正在查看十几个电视摄像机提供的画面。

  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从1959年电视转播融入芭蕾表演之后,根据这首乐曲改变的芭蕾表演就有十来个版本。1997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芭蕾演员在维也纳的老皇宫内,用优美的舞姿诠释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记得那一年女演员身着蓝白柔色的纱裙在皇宫台阶上翩翩起舞,给全世界的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编舞雷纳托·泽奈拉1961年出生在意大利。他喜欢维也纳这个城市的艺术氛围,担任维也纳歌剧院芭蕾舞团的编舞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泽奈拉是一个尊重传统的人,是对艺术有着不懈追求的人。他喜欢求新,喜欢面对挑战。全世界的乐迷都在期待着2005年在维也纳美景宫进行的《蓝色多瑙河》芭蕾演出,期待着维也纳芭蕾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布莱恩·拉奇多年担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总导演,曾经两次获得过国际电视音乐制作大奖。谈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意义,拉奇先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我们也在试着像联姻一样,把音乐和乐团联系在一起,用宏伟的建筑作为背景,用鲜花装饰音乐厅,试着在新年的第一天,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无比欢乐的感受。”

  这依然悠扬的旋律已经成为奥地利民族文化的象征。(聂小华)

(编辑:凌微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