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手记:维也纳工作笔记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30日 09:40
第一天的工作
Daniel是我们的老朋友, 我的同事们送了他一个中国名字叫“老丹”, 他为奥地利国家广播公司(ORF)工作, 接待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已经将近10个年头了。和他在一起, 无论是来过几次维也纳的三个男同事, 还是第一次来的我和芳菲都觉得很开心, 大家一路欢声笑语,十几个小时的旅途劳累转瞬即逝。
在我们所住的饭店里找上网的端口,费了半天劲也没有弄好。这里上网的端口是连接奥地利的信息网的,用于查询信息和进行网上交易。连不上网让我一夜睡的都不是太好。于是第二天早上8点就起来调网络, 还是不行。这两天在过节,酒店里没有工程师, 真是不爽。于是我就去吃早餐。摄制组第一次会议就开在了早餐餐桌上。
闻香识城市
维也纳是一座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城市。纵然现在应该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冬季,但是不多出现的暖冬也给人带来一丝春天就要到来的感觉。漫步在富丽堂皇的音乐迷宫,总有那么一段流淌的音符会让我们怦然心动。
在奥地利工作的日子里,有两种东西在这座城市里弥漫,一是音乐,二,便是咖啡香。难怪维也纳人自己说自己城市的三宝是咖啡、华尔兹和音乐会呢!
咖啡馆能够溶解这城市的一切。古老的“中央咖啡馆”藏匿在闹市边缘一条细巷的尽头。门面并不起眼的,但走进去里面则是另一片洞天。棕色木制的一切,从屋顶到地板,没什么陈设与这个奔忙时代相关。它蛰居在时间的角落,坚持自己的高贵从容,骄傲但是与世无争。古香古色,不仅限于表象,更在它的声音、味道。这里一直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外交官们聚会的地方。随意坐下的,兴许就与贝多芬享用了同一扇窗后的百年风景。
初次接触这样的工作
说实话, 工作是累, 从出来到现在, 我们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连四个小时都不到, 可是工作也给我们带来的兴奋。维也纳美丽的景色就像充电器一样补充着我们的精力和体力, 大家干起活来还是很开心。
尽管在来之前我看了很多的旅游书籍, 尽管在研究维也纳历史和文化古迹的时候看了无数精美的照片, 但真的身临其境, 我还是对自己看到的古典建筑叹为观止。
但是如果你以为维也纳只有古典, 没有现代, 是一座出土文物一样的城市,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维也纳最让我惊讶的地方是, 古典与现代是如此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我来到了维也纳的音乐博物馆。在这座主要用来纪念维也纳几百年音乐之路的博物馆里, 我们看不到太多的古旧与文物之类的东西, 更多的是维也纳人对音乐,甚至是对声音的非常特别的理解。展厅设计非常别致, 其中一间展室把各种意想不到的声音都保留下来, 比如沙漠的声音、地铁的声音和下雪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都是音乐的延续, 或者是音乐的化身, 他们甚至把细菌分裂的声音、炭火燃烧的声音都记录下来, 让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我, 除了惊叹, 还是惊叹, 这是一个多么有想象力的创意。
音乐博物馆的拍摄工作非常顺利。走出博物馆,天已经黑了下来。我们终于可以上车, 找个地方去吃点东西, 仔细想想, 距上次吃东西, 已经有10个小时了,那次吃的是早餐…….
拍摄音乐会彩排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很早就出门了。大家开玩笑说现在知道早饭一定要玩命吃,因为一旦出门开始工作,实在不知道下一顿饭是什么时候才能吃到。这几天维也纳的天气真的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变化无常,昨天还是雨花纷飞,今天却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并不是很冷。
赶到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金色大厅”去拍指挥和乐队的第一次彩排,除了奥地利广播公司的人,我们是最早赶到的电视记者。马泽尔先生是中国乐迷的老朋友, 就是他在1996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第一次用中文向全世界问候了新年好。跟99年比起来, 马泽尔先生看起来显得苍老许多,但是精神矍铄, 坐在指挥台上的他依然魅力非凡。我们得到一个非常开心的消息是,马泽尔先生主动通过奥地利同行与我们联系, 希望学习一句简单的中文问候语, 准备再次在新年音乐会上用中文问候中国观众。(张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