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尼可劳斯·哈农库特
尼可劳斯·哈农库特于2001年成功地指挥了新世纪首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他那儒雅学者般的指挥风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音乐会CD销售量荣登奥地利音乐榜之榜首。2003年,哈农库特再一次登上金色大厅舞台,担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而备受世界瞩目,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指挥家哈农库特。今年可谓“哈农库特年”。
哈农库特于1929年12月6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之后在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格拉茨长大。自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曾在维也纳交响乐团任大提琴手长达17年之久(1952—1969)。1953年,哈农库特创建了“维也纳音乐中心”(“Concentus Musicus Wien”,简称“CM”),“CM”是一个专门从事整理、演奏13~18世纪音乐的古乐团,乃近代仿古乐团之先驱。今年,它迎来了辉煌的50周年的生日。“CM”的每位音乐家对与现代乐器相对应的古乐器都很在行,他们使古乐器重现巴罗克时代作品的特有的音色。在哈农库特的指导下,乐团录制了一系列古乐的唱片共约300张,诸如蒙特威尔第、普赛尔、拉莫的歌剧、巴赫的清唱剧全集和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等等;此外,哈农库特还指挥录制了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等等,并多次获得唱片艺术首奖。在哈农库特的率领下,古乐团先后在欧美、澳大利亚的巡演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哈农库特作为一名国际指挥大师,亦曾先后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及欧洲室内乐团等国际一流乐团合作;并活跃在柏林、威士巴登、米兰、爱丁堡、慕尼黑、汉堡、法兰克福及维也纳各大歌剧院,从事歌剧指挥。去年底,我中央电视台记者赴维也纳采访,当问及大师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回答道:“是我的婚姻。”中国有句俗话:成家立业。这对于哈农库特来说是再也贴切不过的了。
1953年6月,哈农库特与小提琴家爱丽丝在格拉茨喜结良缘,同年共同创建维也纳音乐中心,并由爱丽丝出任经理。哈氏夫妇琴瑟和谐,育有一女三子。哈氏伉俪金婚纪念,“CM”成立50周年,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俄罗斯指挥家萨福诺夫于1904年率先废弃指挥棍而徒手指挥,并预言指挥棍不久将退出乐坛。如今的指挥家(如小泽征尔等)似乎愈来愈喜爱徒手指挥。而哈农库特采用徒手指挥,则是古乐演奏本身特有的一种表演方式和风格。哈农库特在处理乐曲速度方面注重再现乐曲原创的风格。奥地利著名乐评家勃拉威教授就曾指出:现代人演奏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作品的速度往往偏快。而哈农库特在指挥施氏家族作品时,就要比一些年轻的指挥家采用的速度要稍慢一点。他认为,这样更接近作品原有的音乐风格。在哈农库特的指挥下,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既激情华美又高贵端庄。
哈农库特将韦伯—柏辽兹的《邀舞》和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5号和第6号列为新年音乐会的曲目,充分显示了他的学者风范,亦使2003年的新年音乐会增添了几许新意。他指出兰纳以及施特劳斯家族等各家的圆舞曲均源于《邀舞》。可惜,当此曲演奏到高潮停顿之时,金色大厅掌声雷动,大师不得不回头示意来制止听众鼓掌,然后继续将尾声奏完。这一尴尬的场面表明,某些经典之作对西方听众来说,也还是陌生的。哈农库特在指挥《匈牙利舞曲》第5号时,比我们平常习惯的速度要慢一点,但其演奏仍然热情奔放,韵味十足。据说哈农库特“仔细研究了勃拉姆斯创作《匈牙利舞曲》的历史,并从作曲家的遗物中发现了尚未发表过的手写总谱,其改写成管弦乐曲的配器与目前常用的不一样,而且可能是唯一得到勃拉姆斯认可的总谱。”笔者对此说颇为关注,因为西方乐评家历来认为由作曲家本人配器的《匈牙利舞曲》仅为第1号、第3号及第10号这三首;而其余各首则分别由德沃夏克、海伦(A·Hallen)及巴罗(A·Parlow)配器。因此,200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CD值得收藏和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