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WTO

WTO与零售业:与巨人共舞

  这是“麦肯锡”的一个预言: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零售市场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
  随着分销、批发行业的进一步开放,中国零售企业养精蓄锐的时间只剩下仅仅一年!而入世后的中国零售版图中,究竟谁是王者谁是寇,且让我们对零售兵团各方势力做一番权衡!
  外资加速跑
  时间进入2000年,进入中国达10年之久的外资零售企业开始加速飞奔!
  先是在9月份,政府高层主管官员宣布,中国允许外商有条件地控股商业企业,并将逐步取消对外方控股的限制;外资可以进驻中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股权最高限制是65%。接着,沃尔玛CEO李斯阁频频访华,其后宣布在2001年将新开8家店,这个数字相当于它在进入中国前5年里所开店数的总和。这时,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国的麦德龙(METRO)也宣布2001年在中国要新开8家店,巧合的是,这个数字也是麦德龙此前在中国开店的总和。尾随其后的是世界第二大零售商法国家乐福(CARREFOUR),它是三巨头中表现最好的。到目前为止,家乐福在中国已经有27家店,估计今年新开张的店将在七、八家左右。
  有关专家分析外资零售巨头进攻策略时道,目前,外资零售业已在食品、日用品、家居等市场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以沃尔玛、家乐福为首的外国大型超市去年在中国销售额估计达到近200亿元;百安居、欧培德及宜家等家居装饰大卖场也在上海等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有迅速扩张的计划;其它行业的跨国公司零售商,也开始从较为成熟的市场,如上海,开始进入中国;而长远来看,电器零售业、图书、音像、药品零售业,下一步都可能成为外国零售商的目标。
  这是不得不正视的事实:这些已经或准备进入中国的世界零售巨头,将占据城市商业街区的黄金地段,分割我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利润。同时,外国零售企业的大量涌入,会使零售业竞争更加激烈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市场规则,价格大战不可避免,这样会使中国零售业利润进一步下滑,进入到微利和零利时代!
  本土零售业的承受力
  外资零售巨头固然来势汹汹,但在近十年的对峙历史中,本土零售企业也在不断韬光养晦,并已在对撼中成长了起来!
  在谈到即将来临的这场竞争的格局时,有专家预言,未来一年内,外商很可能在国内零售企业销售额的排名中占据领先位置,成为“单打冠军”;但是在整个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中,内资零售企业仍会占据较大比重,成为“团体冠军"。为什么?因为本土零售业的承受能力还很强!
  综合中国零售行业的总体情况,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商业企业还是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的。自从1992年开放零售业以来,事实上,目前,外资在国内商业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进入地域也有限,国内商业企业在竞争中仍具有绝对优势。从比重看,含有外资比例的商业企业占国内商业企业总量不到千分之一,营业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3%。而即使是在外资进入最多的上海,其营业总额也仅占8%。当然,尽管合资零售业在数量和市场份额的比重都很小,但它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心理压力,还是远远大于实际产生的市场压力。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顾国建指出,其实,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我们有先天的优势。比如说,一家店面的成功与否有70%取决于选址,我们的企业在这点上就可以占得先机;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发挥本土作战的优势,在连锁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对中国环境的熟悉,通过简便程序获得资源的配置优势。
  另外,顾国建道,内资零售企业要牢记信息社会快鱼吃慢鱼的竞争准则,把我们目前已经占有的先机在短时间内转为市场实力;全面整合我们的系统,提高包括采购技术、配送技术、信息技术等的核心技术能力;要大胆实行业态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注意把超市各种模式的变化和地区性特点相结合;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电子商务对零售企业的意义,更快、更大规模地建立信息系统,发展企业对消费者业务。
  应对法宝
  挑战并非想像中的严峻!
  事实上,入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机遇。有专家预测,在扩大中国商品出口业务的同时,大量国外价廉质优商品进入中国消费品市场,将极大地补充、丰富商品市场的供应,对拉动国内需求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将促进中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引起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外商还会带来全新的营销理念与科学的管理方式。
  目前,中国零售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强化定位意识。现在零售业面对的是日益成熟的、具有较高松散性和流动性的消费群体,消费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层次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需要零售企业树立科学、整体的营销观念,研究自己的消费者,对自身做一个准确的定位,真正让消费者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中心。二是从战术竞争转变到战略竞争。国外大型零售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更多考虑的是长远的、战略上的竞争。零售企业要构建完善的整体营销管理系统和经营品牌,还要实现从以单一消费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和竞争者为中心转变,重视竞争对手的研究;从感觉经验型向科学经验型转变,重视科学的策划与可行性研究。要避免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零售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南方都市报》 2001年9月03日 金杜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