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人。19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卅运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共青团四大团中央候补委员,共青团五大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1928年底赴苏联莫斯科,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代表、少共国际执委、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1930年回国后,继续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被“左”倾领导人错误地撤销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职务。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红军到达陕北后,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2年任《解放日报》总编辑。1945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7年3月,兼任中央直属队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文化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顾问、政协副主席等职。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陆定一(1906—1996)
 


回忆父亲陆定一长征中的二、三事


                                        一、 扛着梭镖参加长征
     长征前,父亲陆定一受王明左倾路线的打击,被撤消了党和团内外一切领导职务,调到《斗争》杂志编辑部,从事刊物的刻蜡版工作,被人称作是个“刻字匠”。
     红军长征的启程,根据父亲陆定一执笔的《长征大事记》中记载:(是1934年)“10月12日”,“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野战军,开始向西南移动”。
     1934年10月18日,中央机关、红军总部和总部首长夜渡于都河。于都县城东门,就成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的纪念地。1966年,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当地人民在此修建了“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在碑座的左侧,刻有父亲陆定一手书的《长征组歌》中的第一段歌词内容,其中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的字句。
     父亲陆定一当时是被编入“红章纵队”的“干部队”里。他没有职务,也没有枪,只能扛着一支梭镖,参加了长征。
     我的前母唐义贞同志,由于“身怀六甲”,不能跟随长征,被留在地方坚持斗争。后来据毛泽覃同志的爱人贺怡同志讲:红军长征后,唐义贞同志继续受到王明路线的打击,被开除了党籍。但她革命志向不变,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必定为革命奋斗”。1935年1月,被“铲共团”抓去,她坚贞不屈,被敌人剖腹开膛,壮烈牺牲。
     当时,中央苏区参加长征的有一、三、五、八、九五个军团和两个军委纵队。第一纵队叫“红星纵队”,第二纵队即“红章纵队”。“红章纵队”主要由军委的后勤、卫生、后方机关人员组成。它下属的“干部队”,主要是由老弱病残人员组成,没有什么战斗力,大多数人手里的武器,只有一支梭镖。当时在干部队的,还有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等几位老人以及成仿吾、李坚贞等同志。这些同志的待遇要比父亲好许多,他们也尽量帮助我父亲,父亲的行李,就是由李坚贞同志的马代驮着。年近花甲的林伯渠,一手拄棍一手提灯长征,黄镇同志为林老画了张速写,一直保存了下来。父亲讲:“这是我们红军艺术史上的一幅杰作”。
父亲陆定一没有职务,他的任务就是写标语、做宣传,是个“宣传员”。
     此时的父亲,虽然一直受着王明路线的打击和排压,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胜利的期望。在红军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个难走的山”——越城岭(亦称“老山界”)时,父亲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叫《老山界》,在难苦的长征环境中,文章中充满了对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篇文章后被编入我国的中学教科书中,整整教育、影响了几代青年人。父亲在文章中说:“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着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现今,老人的宿愿已变为现实,一个大大的石碑屹立在老山界上,上刻有父亲手书的“老山界”三个大字,它已成为湖南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老山界的主峰猫儿山,已成为自然保护区,为纪念红军的长征也修建了“红军亭”。父亲在红军亭中为猫儿山题字:“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庐山之幽”。

                               二 、遵义会议后,调总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遵义会议前,长征的指挥者仍是“三人团”,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仍是太上皇。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在敌人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情况下,又不愿丢弃“盆盆罐罐”,连兵工厂、印刷厂的笨重设备,都不愿丢下,人挑肩扛,辎重队伍一夜行军走不到二三十里,处处陷于被动,战斗部队伤亡很大。
     由父亲陆定一执笔写的《长征大事记》中,逐日记载了红军在突破湘江封锁线时的战斗情况:由于行动缓慢,突破湘江的战斗从11月25日一直打到12月初,中央红军损失过半,由出发时的近8万人,锐减到了3万。
     此种状况,到12月18日开始发生了转变。这即是党史上所说的“通道转兵,黎平整编”。这是由毛泽东同志力主的结果,是由朱总司令下达的命令。据《长征大事记》的记载,转兵和整编是同一天在黎平进行的。
1936年1月7日,攻克遵义,15日至17日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1936年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此,长征由被动转向主动,由挫折走向了胜利。
     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除主观原因外,听父亲陆定一讲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在战斗中把每天都要向共产国际联系和汇报的电台给丢失了,不能向共产国际请示和汇报了。父亲讲:“现在想来,到是‘塞翁失马’。否则,继续受到共产国际的米夫之流的遥控,我们哪里开得成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父亲被调到了总政治部宣传部担任干事,与邓小平等几位同志在一起工作。后任宣传部部长,并接任小平同志《红星报》的工作,任《红星报》主编。当时长征的条件十分艰苦,进入云(南)贵(州)地区时,地处穷乡僻壤,缺吃少食,但同志们都充满了乐观精神。听父亲讲:在没有吃的,饥肠辘辘时,就和(邓)小平等几位同志各说各以前吃过的好东西,进行一场“精神会餐”,然后哈哈一笑,又饿着肚子干起工作来。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原为4开铅印,发行1.73万份,长征中由于条件所限,改为油印,不定期刊,每期七、八百份,一直发到连队。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于1937年改为《八路军军政杂志》。

                             三、 提出“红军万里长征”的政治特定用语
     1935年5月,红军到达安顺场,蒋介石前堵后追,妄想要使“朱德、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但红军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的梦想。
     当时红军一师一团虽抢占了大渡河安顺场,但仅有江上几条小船,几万人马大军仍过不去。为了争取时间,必须翻过大凉山,借道彝族区,另辟新径,让大军从泸定桥上通过。
     为了向彝族少数民族区宣传我党和我军政策,朱总司令指令父亲陆定一撰写了一个《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并以朱总司令的名义发布张贴出去。
     父亲撰写的这一布告,是6字一句,共26句,并一韵到底。这是红军在长征中,发布的唯一一份《布告》。全文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夷汉贫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戳。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民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 朱德

    此布告的刻版、油印者,是当时总政治部的文书科长赵发生同志。他在悼念陆定一的文章中,记述了父亲的这一功绩,并说:“可贵的是,这一布告不仅是整个红军长征中唯一的布告,而且第一次使用了‘红军万里长征’这一具有光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语”。在赵发生同志手中,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这一《布告》的原件。
     “红军万里长征”这一政治用语,是由陆定一首创,并经朱总司令首肯而被广泛传播开来,载入了历史的史册。

     四、“在长征的研究中,缺少不了定一同志留下的遗产”
     父亲在长征中,从一个“宣传员”,到遵义会议后的“宣传部长”及《红星报》的主编,不管他是在顺利的时候还是在被打击的时候,都是以笔为矛,无怨无悔,呕心沥血地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现在能保留下来的部分党史资料显示:
     父亲在长征中所写的文章有:
     《老山界》;做为革命的传统教育体材,在“文革”前和“文革”后,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教育了几亿青少年。
     《榜罗镇》。记载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初到达榜罗镇,中央政治局提出要“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并召开了全部队连级以上干部大会的一篇记述文章。

     父亲在长征中所写的革命歌曲据现可回忆、查找的有:
     《红军入川歌》           陆定一、戈丽 合编于泸定桥
     《打骑兵歌》             陆定一、黄镇 合编于毛儿盖
     《两大主力会合歌》       陆定一词、曲 编于宝兴
     《长征歌》               陆定一、拓夫合编于吴起镇
     《东征歌》               陆定一,编于山西石楼城下
     中央苏区红军的长征,历时13个月,故《长征歌》作十三段,逐月唱出了万里长征的全过程和各大事件,用歌曲的方式,总结了长征。1983年,父亲78岁时又对原《长征歌》中的部分歌词作了修改。
     1936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东征宣言》,父亲陆定一在山西石楼城下写了《红军东征歌》。
     《两大主力会合歌》是为一、四方面军的会师而作。两大主力红军会合,是长征中的一件大事,父亲在宝兴县自编词、曲赶写了此歌。两天后,部队越过夹金山,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第四团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第八十团在达维地区会合,6月16日,两大方面军的大部队在懋功会合后,召开了会师的庆祝大会。据相关党史资料记载:“干部战士同声高歌由陆定一编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庆祝大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在建国15周年大庆时,大型献礼节目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又将陆定一的《两大主力会合歌》改编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歌》,向全国人民播放。其歌词,由原来的“两大主力”改为“三大主力”内容,而歌曲仍保持不变。

     父亲组织编辑和亲自执笔撰写的长征史料有:
     《红军长征记》;
     《长征大事记》。
     《红军长征记》,原名为《二万五千里》。是1936年8月5日,由毛主席和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杨尚昆同志,联名致函给参加过长征的同志,发起“集体创作”,出版一本《长征记》。大家纷纷响应号召,开始撰写回忆录。这个具体的编辑任务,就交给了时任总政治部的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短短2个月,总政治部就征集到200多篇作品,约50余万字。总政治部成立了编委会,由徐特立、成仿吾、丁玲、徐梦秋等同志具体选编。1937年2月,宣传部就编辑完成了此书,共选出110篇,30多万字,分上、下两册,并取名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条件所限,当时仅抄写了20本,并将其中一本存于总政宣传部,供“内部参考”。1942年11月,该书才有条件去印刷。总政治部宣传部将《二万五千里》改以《红军长征记》为书名,正式印刷。该书32开,封面除书名,还印有“党内参考材料”和“总政治部宣传部印”及“1942年11月”字样。这套书,据说目前仅剩6套,其中朱老总送给《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的那一套,现存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中。
     常人一般以为,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是最早介绍长征的著作,其实不然。最早介绍长征的,是1937年2月编写出来的《二万五千里》一书,亦即后来批量印刷的《红军长征记》,这是关于长征的最早最可靠的回忆录。父亲在负责组织编辑此书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由父亲陆定一执笔亲自撰写的《长征大事记》(简称《大事记》),则是早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由杨尚昆和各相关部门负责提供原始资料,由父亲执笔整理和追记而写成的。《大事记》一直记录到遵义会议之前,后因红军1936年初要进行东征,而没有时间再写下去。
     此本《大事记》,不同于在延安时由毛主席所发起而整理编辑的《红军长征记》。因《红军长征记》中,这110多篇仅是对长征中某个事件或某个战役的回忆文章,是对长征过程中一个片段的回顾,而父亲所撰写的《大事记》,则是逐年、逐月、逐日地记录了长征中的整个过程。
     这本《大事记》是长征过程中唯一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的、描述长征全过程的一本珍贵手记史料。现原件收藏于中央档案馆中。

     1996年5月9日,父亲病故,享年90岁。那年,正值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在对父亲的追悼、告别活动中,谈到父亲在长征中的经历时,杨尚昆同志和一些前来慰问的老前辈对我说:“定一同志在长征中,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史料。在对长征的研究中,缺少不了定一同志留下的(这些)遗产。纪念长征,就是要纪念这些先烈和他们的革命精神”。

                                                                            注:陆 德——陆定一之子
                                                                            (亚洲知识管理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版权所有 http://www.cndfilm.com
北京创典时代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 设计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