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近中去发现
—《走近毛泽东》导演寄语
艾辛
我的童年是在《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的光辉》等等这些歌声中度过的;也就是说,我是在红旗下沐浴着毛泽东思想的灿烂阳光长大的。我入小学读书的时候,我的书包只是一个用红布做的小背袋,是妈妈亲手用手工缝制的,上面用金黄色的丝线绣着桃形红心和一个“忠”字,四角还绣有向日葵花,里面恰好能装一本红色的毛主席语录。这本语录曾经是我的课本,我记得我几乎通背了这一百条语录,还有“老三篇”。尽管我当时读不懂、也不可能理解这些语录和文章的含义,但从大人们的所作所为中我看到,毛主席是至高无上的。从那时起,“毛主席”成为我心里最神圣的名字。
后来,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政治课、理论课让我懂得了许多有关毛主席和中国革命的故事,尤其是课本上讲的共产党的历次路线斗争的故事。这些知识和信息使我比童年时更加明白了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民的意义。但那时候也只知道,毛主席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人民的大救星。作为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我敬仰他,崇敬他。我还记得,在人们相互承诺或保证时,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向毛主席保证”。这句话也曾经是我的口头禅,我还能熟背当时毛主席发表过的所有诗词。
后来在大学的政治课里,关于毛泽东和中国革命史的讲授不仅有了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了多角度的分析。我记得,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上政治课,我也一样,对政治任课教授全方位的讲授中国革命史的人物、事件、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以及国内国际历史背景等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政治课教授所讲授的知识使我对毛泽东的伟大有了多方位的仰视。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也随着时代的改革开放,我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到了毛泽东,也更多更完整的读了毛主席的原著;同时也读了一些研究者写的有关毛泽东的书,如传记、回忆录等。尤其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写的一些关于毛泽东生活和个性风采方面的著作非常吸引我。我看到这位曾经让我感到神圣、神秘、至高无上的领袖人物走下了神坛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批评毛泽东的观点。与此同时,在中国民间,毛泽东这个名字又从另一个角度被神化,认为毛泽东是神而不是人。然而,无论褒与贬,无论功与过,无论神与人,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仍然是闪烁着光环,我仍然仰视他,崇敬他。每当我经过天安门,我会不由自主的去仰视城楼上毛主席那张“大中华的脸”,我的眼前会立刻浮现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的英姿,还有红旗的海洋、人的海洋、万众欢呼的宏大场面……
随着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不断久远,关于毛泽东的话题也越来越吸引我感兴趣。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作为一代伟人,我想多角度的去了解他,解读他、走近他。因此,在《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电影策划创作的最初阶段,我们的定位是解读和展现毛泽东的人格魅力。通过了解和解读毛泽东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个性风采、奋斗理念与理想追求,可以从中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影片最初所做的导演方案阐述定位非常明晰和准确。
在走近和解读的层面上,我查阅了尽可能的得到的文字资料,也查阅了新影大量的有关毛泽东的影像资料,并把策划人员和撰稿集中在放映室看主要的影像资料素材。尤其是我自己,在筛选的500本影像资料中重点地、反复地看,就是在“非典”期间也没有停下。让我感动和激励我的是新影影资部的工作人员们不仅为我翻箱倒柜,并不厌其烦地、一本一本地为我放映,他们用默默无闻的工作和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我能突破以往的模式与局限,把反映毛泽东伟人形象的影片做出新意。资料员马英魁、放映员巨君几乎天天问我:“找到感觉了吗?”
在观看这些浩瀚的影像资料中,我仿佛走进了那个我曾经似懂非懂的时代。从每一本影像资料中,我不断的感受到毛泽东的个性魅力和风采,我真正地走近了他,好像能和他对话。这种近距离的解读不断丰富着我童年时代的印记和中学、大学时代的感受,并且产生了许多感性认识上的飞跃。于是我在这种不断地走近过程中,也不断发现毛泽东。许多鲜活的细节不断丰富我的想象,使我不断的产生创作上的冲动,使我的艺术创作从仰视过渡到走近,又从走近过渡到解读,又从解读中过渡到发现,再从发现飞跃到新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实际上,越走近就越有新的发现,越有新的发现就越有艺术兴奋点。
于是,从大量的细节中,我发现了一个丰富的、立体化的、更加伟大的毛泽东的形象,也懂得了如何去解读他、崇敬他。也就是说,我发现了不同角度的毛泽东,比如首先是平民毛泽东,伟人毛泽东;第二是领袖毛泽东;第三是文采纵横的军事统帅毛泽东;第四是独领风骚的诗人毛泽东;第五哲人毛泽东。这些发现不断的燃烧着我的创作激情,激发着我的艺术灵感,使我在以前准确的影片定位上,更加准确地表现毛泽东的性格和个性风采。
从毛泽东给外国客人布菜、给每一个客人让烟、回乡祭拜父母坟墓、随意坐在土坎儿或铁轨上、游泳后光着膀子坐在老百姓中间、看非洲卡翁达总统夫人手上的象牙手镯等等这些细节中,让我看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平民领袖毛泽东,一个既伟大又普通的感人形象跃然在我的眼前。
人们都以为毛泽东都是住在中南海里,在红墙大院里办公,但实际上有时候在火车上办公。在列车上,警卫战士抓住毛泽东白天坐在列车窗口的机会,偷拍与毛主席的合影,一点都不畏惧,表现了毛泽东与下面的工作人员很亲近、和蔼;这些细节非常打动人。在延安时期,曾经有农民骂街说雷公为何不打死毛泽东,毛泽东不仅不治罪,反而去亲自调查农民为何骂他,并反思党的政策。不少人认为毛泽东搞个人崇拜,但事实上他本人讨嫌“四个伟大”;在面对人们狂呼万岁的时候,他总是皱着眉头,还用非常幽默的比喻去表达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生死观,对人的生老病死非常旷达。于是,一个哲人毛泽东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在自己不断的发现中把许许多多鲜活的细节加以强化,然后再深度地、戏剧性的强化感人故事。比如在中共党的十大闭幕式上,代表们起立鼓掌目送毛主席离席,但年迈的毛泽东已经因腿疾站不起来了,在这个时候周恩来救场,说毛主席要目送大家离开会场,这是一个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非常震撼人心。
在《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中,像这样的感人细节非常多,我常常是在不断的发现和感动中进行艺术创作。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也是他去世27年。与毛泽东同时代的人都已故去,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真正的毛泽东又缺乏全面了解,他们只能从故事片、电视剧里去认识毛泽东。对于喜欢看进口大片的青年观众来说,看《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会给他们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我相信,他们也会像我一样,在影片的许多细节中去发现毛泽东,感悟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