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五章 玉遁于形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6日 15:38)

  经过12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的车队终于驶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进了一个有人烟的地方。


科考队驶出塔克拉玛干沙漠,开进了一个有人烟的地方

  这是一片绿洲——民丰县,眼睛看惯了金黄和灰土色调,此时顿觉一阵湿润,这是绿色与生命产生的共振。


河滩边的羊群

  远方有几处袅袅升起的炊烟,已经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多,这里还是晚霞满天,羊群在河滩边悠闲吃着青草。

  在民丰,我们住了一夜。翌日,科考队向和田县进发。

  和田玉有两个著名的产玉之源,一处就是从于田县向南,进入昆仑山脉,那里有一个著名的阿拉玛斯矿区,目前,最著名的和田白玉山料就产于此;另外一处就是从和田市往南,沿白玉河溯源而上,那里就是盛产历史悠久的籽玉——山流水的源头。


和田玉

  和田玉可以分成三大类型:籽料、山流水和山料。籽料又名籽儿玉,指原生矿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通常裸露地表或埋于地下,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籽料的特点是块度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因为长期搬运、冲刷、分选,籽玉一般质量较好;山流水的名字本是由采玉和琢玉艺人命名的,它是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被河水冲击至河流中上游而形成的玉石。山流水距原生矿近,块度较大,棱角稍有磨圆,表面较光滑。第三类山料又称山玉,或叫宝盖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山料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良莠不齐,质量常不如籽玉。因此,按照和田玉的等级来说,籽料最为贵重,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和田市不愧为玉石之乡,没有到过这里的人根本无法想象玉石对当地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没有到当地玉石市场去看一看的人,更无法想象玉石给人们带来那种强烈的诱惑。


玉石交易市场

  玉石交易,和盐、铁一样,过去一直受国家控制。现在玉石集贸市场看到的兴旺场面,也就是近百年来的事情。

  哪儿来这么多的玉石,没有人说得清;多少玉石是真正的玉,更没有人能说得清。和田市是和田玉最大的集散地。这里的商店几乎家家卖玉,价格高得惊人,一粒蚕豆大的山料饰物要价两百至三百元,集市上相对则便宜得多。贩玉人有汉族、也有维族,人人的腋下都夹一个小皮包,先从包里掏出一块,神秘兮兮地向你兜售,你看不中,他就再拿出一块更好的。

  跟我们一起来市场的专家,在人群中很快都不见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玉石的质地。我们这些外来的人,一进玉石市场,就被热闹的交易场面所感染,像发现了宝库似的,看什么都好。到处都是五光十色,花花绿绿的石头,记者小张出发前自称“玉石通”,拿着那点玉石知识或者说见闻,足足给我们炫耀了一路,此刻更迫不及待,很快进入玉石交易状态,一口气就买了上千元的玉石。


难辨真假的和田玉

  等到大家再次聚齐,小张得意洋洋地拿着半天的收获给大家看,他手中的玉石个个圆润晶莹,一个玉石专家问了一句,“你在哪里买的?”小张一指前面,又赶忙问道:“您看怎么样?”

  专家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把他手中的玉石举过头顶,朝着太阳的方向看了看,又还给了他,“这几颗花了多少钱?”

  “每块两百元,太便宜了!”按小张的经验,这些拇指大小的玉石,在北京一颗最少也要上千元。

  专家显出一脸怜悯和无奈:“你上当了,这几颗都是毛玻璃。”

  “毛玻璃?!”小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求救似的把几颗石头又交给其他几个玉石专家,几个专家都挺认真地看了看,但也异口同声地说:“真是毛玻璃。”有一位年纪大一点的专家不忍重复,只是点了点头。

  “哇……!”小张快疯了,大叫着冲入玉石市场。我们大家都同情地目送着他在人群中消失的背影。不一会,只见他又从人群中跑了出来,卖他毛玻璃的人早就找不到了。再说,市场这么多人,上哪儿去找?


以假乱真的毛玻璃

  小张的惨痛教训,着实让我们大家乐了好几天,只要谁想开开心,就点一下小张,“你那几块毛玻璃,现在怎么样呀?”小张立刻就会垂头丧气半天。

  据专家古方说,“和田玉虽说出在和田,但是现在要找到一块真正的和田籽玉,那简直是比沙里淘金还难”。他的话在我们以后的考察中,体会是越来越深。

  在和田集市上,有一个不成文的法则,就是不要图便宜,一定要请一个行家。因为近几年来,许多人见贩玉有利可图,假冒伪劣随之而起,据当地的有关部门介绍,玉石市场鱼龙混杂,很多的所谓“玉石”都不是和田玉,而是所谓的俄罗斯玉、河南玉甚至根本不是玉的卡瓦石、东陵石。

  骗子的手法繁多,他们把捡来的石头放在废弃的变压器机油中浸泡一天,据说这种油浸透力极强,浸了油的石头手感和真正的玉石差不多。这种造假技巧有的甚至连专家也看不出来,当地有个极有名的玉石收购专家,曾经在市场上用十八万元买过一块假玉石,刨开一看竟然是不值一文的石头。俗话说“便宜没好货”,一点不假。

  昆仑山探玉源,最重要的一项科考工作就是“鉴别”。在玉石集贸市场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蓄着长须,头顶发亮,腋下夹一小黑包的中年男子,他一直跟在我们后面看我们拍摄和采访。我们一直以为他也是一个玉贩子,等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玉石优劣时,他也凑了过来。原来,这位大胡子是一位来自河南的玉石收藏家,此人姓郭,在这个地方已经有五年之久,在这个玉石市场旁还开了一个小玉器店。我们和他谈起如何辨别玉石真伪,郭先生侃侃而谈,显得非常在行,同行专家也听得频频点头。

  “喜欢玉的人,最怕的就是赝品。市场上的玻璃仿制品,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一批光溜溜、讨人欢喜的被称为翡翠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的玻璃制品。这种玻璃制品是浇模而成,在高温时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冒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别说用手摸,肉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手上有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肯定有大大小小的气泡。”

  老郭还给我们介绍了三种鉴别真伪玉石的方法:

  一、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一般在玻璃上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必是玻璃。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色泽虽相近,但这些赝品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

  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属于比较难识的品种,其颜色可以任意调配,放大镜也难找到气泡,只有在红外光谱仪上立显原形,一般的目验很难鉴别,如果要辨其真伪,除了进行破坏性检验:敲碎找石质断面或火烧看其反应外,主要是看玉石表面是否有天然石纹。一般假玉在高清放大镜下会暴露无遗。

  玉器的鉴定,分新玉和旧玉两类。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细。而旧玉的鉴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得玉器的制作时代和在历史上的价值。


和田玉方壶(清)

  玉器历史价值的证实,是以明确的时代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玉器鉴定家必须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流行色质等。接着再参阅有关论及某一时代玉器特点的论文,互相联系,对玉器的断代水平才会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到这个时候,你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以校正书上图画与实物之间的视差。

  另外,时代的判断在有些玉器鉴定上允许有一定的跨度。玉石器比较珍贵,又不易腐朽。玉器自古常被人当作传家宝,早期的玉器出现在晚几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

  出于欺诈、牟利之目的贩卖假货,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唐玄宗执政期间,为了祭拜天地,在礼玉失传、又缺少大规模玉材的情况下,命令手下按《周礼》上描述的古代宗璧形式缩小仿制。对今人言,这种玉器是唐代的文物;以先秦器论,就是不折不扣的赝品。

  清宫的藏玉可谓丰富贵重,但谁也想象不到,下面历年进贡上来的玉器中,假冒伪劣者甚多。也不知是手艺百姓愚弄了逼债的官兵,还是贪官污吏愚弄了皇上,反正到了乾隆手上时,真真假假一大堆。

  玉石之路自商周时期形成,其主要的路线和后来的丝绸之路基本上一致。我们在考察玉石源头之前,曾经对整个玉石路线的重要地段进行了走马观花似的考察。我们参观了很多地方的文物博物馆,以及与玉石有关的古迹。在大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宝玉石中,有一个现象非常地引人注目——从东往西,沿玉石之路一路出土和发现的玉石以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美这样一种梯次出现。从甘肃武威地区边关守将的墓中发现的玉器,其中有许多玉器的制作精美程度远远比同时期皇宫中的要好,而且质地纯正得多,这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呢?既然玉石被誉为官方采办,犹如制作钱币,由国家统一控制,从采购到运输,以至到制成器物,全部都是控制在官家手中,按理说,最好的玉石应该是贡献给皇上的,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就说明,严重的贪污腐化现象同样存在于当时,驻守边关的将领在玉石运输线上大肆揩油,他们胆大包天,竟然把品质好的玉石留下来,供自己使用。这一现象除说明当时吏政的腐败以外,还反映出中央政府对他们的控制已经非常薄弱。沿途出现的边关守将的佩玉好过王室,无意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政治和经济状况的一个侧面。

  中国古代的制假手段实在高明,有些方法说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比如,要使新玉做旧,他们把新玉石放进牛奶里浸泡,在锅中反复蒸煮几次,玉石就会产生一种古灰色的旧玉效果。

  一般来说,古玉的价值远远高于新玉,而古玉的成色又决定它的价值。如伪制古玉器“其色灰死如鸡骨”,其实是把新玉放在火里烧烤而成。不过这种方法风险很大,一旦火候掌握不好,就会造成崩裂,那就可谓玉石俱焚、人财两空,太不划算。还有,他们为了达到血丝玉的效果,“割生羊腿皮,将玉石纳于其中,以线缝固,数年取出,则玉上自有血纹。”


带深红色皮子的古玉

  另一种使新玉产生“土花血斑”的古玉色相的办法是先“杀狗,不使出血,乘热纳玉器于其腹中,缝固埋之通衙,数年取出,则玉上自有土花血斑。”

  还有使新玉产生深红色桔皮纹效果的办法,是由乾隆年间无锡一个叫阿叩的人发明的。先“做毛坯玉器.用铁屑拌之,热醋淬之,置湿地十余曰,再埋通数月。然后取出,则玉为铁屑所蚀.遍体桔皮纹。纹中铁锈作深红色,且有土斑灰。不易褪,宛如古玉”。

  为了提高玉石的鉴别能力,古人制定了一系列的鉴定标准。如古人谓之玉的“五德”,也是鉴定标志,其主要包括质地、光泽、声音等方面,并把和田玉称为真玉,其他玉叫为非真玉。

  在现代,国际上把和田玉列入软玉矿物学和玉石学范畴后,有人把鲍文玉(蛇纹石玉)和糟化玉,也称为软玉,显然是把非真玉混为真玉了。

  古人用火烧的方法来试验玉。《淮南子 俶真训》:“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放言》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据测试,和田玉具有高热稳定性,约1000—1100度时才释放出水,使结构发生改变。古人可能就是根据此特点,用火烧试玉的。

  现代玉石行业在古人基础上,已制定了科学的和田玉工艺等级标准。检验和田玉的质量,主要有质地、颜色、块度重量等方面。

  质地玉石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形状、质地细腻滋润程度、裂纹、杂质等等,是综合性的表现。工艺界根据用和田玉的经验,以至用坑、形、皮、性来鉴定和田玉的质量,特别是质地的质量。

  坑——大部分玉石虽然产在新疆,但是,具体产地不同,质量也不一样。人们经过长期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从玉的外表判断玉的产地和质量,后来人们就习惯以产地(即坑),作为玉质优劣的代称,如说“坑子好”,就是质量好的意思。

  皮——玉的外皮。工艺上以各种皮色冠以玉名,并用以判断玉制质。白皮、黑皮、枣红皮、秋梨皮、鹿皮等籽玉料,皮不侵入内部,内部仍是白色,只要润泽,都是上等好料。

  玉的质地细腻滋润方面,工艺界有很多表示缺陷,反映质量的专业用语。如说“阴”,即玉有阴暗的感觉;“油”,即非凝脂的油性感觉;“嫩”,即透明度大但不灵;“瓷”,即如瓷一样。有了这些表现,质量就不好。细腻滋润是鉴别玉和石的主要依据,人们爱玉也正是喜欢它的温润性质,因此,质地细腻滋润的才是最好的。

  颜色玉的颜色在工艺鉴定中非常重要,和田玉的颜色鉴定,一是色调,二是色纯,三是色浓。色调指什么颜色,色纯指色纯正,没有其他颜色,色浓指色的色的深浅。

  白玉是高档品,以质纯、润和、色白来鉴别优劣。按颜色分,白玉分为羊脂玉和青白玉。最珍贵的是羊脂玉,其色白如脂,质地极纯极润;其次是白玉,色也白,但纯和润白不如羊脂玉,特别是润差一点。白玉以纯白最好。白玉如脂如酥,洁白无瑕,古人正是以这种玉质悟出人的品德,玉即人,人如玉,把玉捧为至贵至尊。加拿大、新西兰都产玉,但少白玉;辽宁老玉、河磨玉、南韩玉也少白玉。近几十年出现了俄罗斯白玉和青海白玉,其润美程度也略逊于新疆优质白玉,惟新疆白玉独占鳌头。

  羊脂玉“质地细腻,白如截脂”,因色似羊脂而得名,特别滋蕴光润,给人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这是白玉中最好的品种,目前世界上仅新疆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

  黄玉是非常稀少的品种,由淡黄到深黄色,有栗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虎皮黄等色,以色黄正而骄,润如脂者最珍贵,其他次之。古人以“黄侔蒸梨”者最好。黄玉十分罕见,质优者不次于羊脂玉。古代玉器中有用黄玉琢成的珍品,如清代乾隆年间琢制的黄玉三羊樽,黄玉异兽形瓶,黄玉佛手等。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岫岩黄玉等黄玉品种,是与和田黄玉完全不同的。

  墨玉为黑色,比较少见。墨玉由墨色到淡黑色,其墨色多为云雾状、条带状。工艺名称繁多,有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须等。鉴定墨玉要看墨色的分布,一般在整块料中,墨的成分有多有少,深浅分布不均匀,“黑如纯漆”的圈黑色也是珍品,十分难得。如在白色中墨的分布聚集,这也是比较好的,如果墨的分布零散,如星星点点,散于白玉中,就比较次。在整块料中,墨的程度强弱不同,深淡分布不均,多见于与青玉、白玉过渡。

  青玉有淡青色到深青色,颜色的种类很多,古籍记载有虾子青、鼻涕青、蟹壳青、竹叶青等等。现代以颜色深浅不同,也有淡青、深青、碧青,灰青、深灰青等等之分。和田玉中青玉最多,常见大块者。近年,有一种翠青玉,呈淡绿色,色嫩,质细腻,是较好的品种。

  块度重量和田玉的块度重量是工艺鉴定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色泽质地的和田玉,块度重量越大,品级就越高,价格也就越贵。块度大的玉十分难得,历史上重量大于100公斤的白玉屈指可数,而且作为珍宝进献朝廷;即使现在,大玉也十分难得,1976年所采的重178公斤白玉就送给毛主席纪念堂,1980年所采的重472公斤白玉,现由扬州玉雕厂琢成“大千佛国图”玉山,由国家加以珍藏。

  现代和田玉工艺等级标准中,按不同品种分等级,其中重量是一个重要参照指标。如白玉籽,特极品块重量达6公斤以上,二级品块重量在1公斤以上,白玉和青白玉山料特极品块重达10公斤以上。当然,和田玉工艺品鉴定是综合性的,看一块玉石要多方面分析,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

  对和田玉的古玉器进行鉴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专家告诉我们,鉴定古玉的方法也不外乎是肉眼鉴定法、矿物鉴定法和化学分析法三种。

  我们在对一件古玉器的玉质进行鉴定时,首先要进行肉眼鉴定,意思就是对它的物理性质,如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等进行观察,并辅以一些建议测试,如用小刀或硬度笔测试硬度等,以初步判断玉质种类,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不可靠,对于一些性质相似的玉质判断更难。

  和田玉摩氏硬度为6.5——6.9,用钢刀刻不动。与其硬度相近的玉石有翡翠、南阳玉、玉髓等,翡翠的硬度为6.5——7;南阳玉硬度为6——7.5;玉髓为6.5——7。

  鉴别和田玉最好有和田玉的标本,肉眼鉴定中经验也很重要,所以最好尽可能由玉石专家鉴定。

  古玉的鉴赏研究,过去附属于金石之学。现代科学考古发掘工作开展以前,识物难以准确,过去的鉴赏家仅能依据形制文饰的风格大致将古玉分为周玉、汉玉和宋玉,并且尤其重视周玉和汉玉。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人高超的工艺、技艺确实到了令近世之人惊奇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历代玉器文饰怪诞,造型奇异,多属礼仪之器,关乎“先王典章制度”,有敬天法祖传统的中国人自然视古玉为珍宝,甚至祥瑞。

  问题是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古旧玉器中将其鉴别出来。在这方面,老一辈的鉴定家如傅忠谟先生、傅大卣先生、张永昌先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们主要依据绘画及其他雕刻工艺,将历代古玉从形制文饰到玉质刀工,进行大量严谨细致的分类排比研究,找出了唐、宋、元、明玉器的特点。杨伯达先生又依据文献对宋玉的朝代背景进行了阐述,特别是考证出春水、秋山等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玉器。在此基础上,有限但很重要的唐、辽、金窖藏和墓葬又相继发现,中古时期玉器的面貌日益清晰起来。

  这种变化是渐变,始于晋唐,定型于五代两宋,延续至明清。汉玉中仍大量存在所谓礼器形制,而后代的玉器则几乎都是陈设和饰物了。加之先秦两汉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标准器多,因此将唐以后的玉器与之区分开来比较容易。

  从古至今,崇尚玉石、把玉石当作宝物的国家并非只有中国,还有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如朝鲜、泰国、缅甸以至印度等等,除此以外还有澳洲、美洲,美洲玛雅人和印第安人对玉的崇尚和喜爱完全不弱于中国,甚至其程度有过之,然而真正构成像我国这样完整而宏大的玉石文化体系,恐怕也只有我们中国了。有人说,对玉石的喜爱早已固化在中国人的灵魂里了。就算是到了今天,那些时髦的“哈日”、“哈韩”少男、少女们,尽管他们再行为出格,你也会在他们的身上发现玉石的踪影。也许这些玉饰并不很值钱,但是这些饰物在他们的手腕上、脖子上、甚至是肚脐眼儿上,都长久地佩带着。

  在这次玉石溯源科考之前,专家们特地为我们搞了一次古今中外玉文化比较的讲座。我们认为这次讲座拓宽了我们的考察眼界,在此不妨也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我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下列比较中可看出其特征与地位。

  采玉时间上比较:

  这里有两个可比点,即采玉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大约12000年以前,我国辽南原始居民就开始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出现了磨制较精的彩石石凿,河姆渡出现了彩石玉玦,距今4000到6000年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田玉磨制无孔石斧。在此后4000年里,我们祖先的治玉活动从未间断过。

  国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西伯利亚原始文化,他们用软玉制造工具和圆盘,但此后销声匿迹,未再重现。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现于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现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坟时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艺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趋于消失。关于采玉时间的早晚,虽因检测手段不同,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肯定,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玉色上比较

  国外各产玉地点所出之玉,色泽均较为单调。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为主,其软玉亦呈深浅绿色;欧洲软玉呈青、绿色;贝加尔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带有墨点;孔东原始文化出白色软玉。而我国和田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还有黄、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优。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玛雅硬玉之质地均缺少温润晶莹之感,而我国和田玉质地细腻缜密。因此,从玉质、玉色上比较,和田玉亦是国外玉石所不及的。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