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攻玉为上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26日 18:46)
古代管开采山石料叫“攻玉”,“攻玉”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加工琢磨玉,如《诗经小雅》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是指开采玉,如《穆天子传》中所记周穆王登昆仑山。
筋疲力尽的科考队从白玉河源头,返回住地,面临着严重的减员。
车队到达于田县时,正赶上强烈的沙尘暴。平坦的道路也变得十分难走。由于能见度非常低,越野车几次陷进沙土堆。
和田史迹
和田古称“于阗”,是称雄丝绸之路南道的西域古国,史称“境内村庄栉比,连山环抱,民物繁应”,“桑麻禾黍,宛然中土。”
由于于阗古国地处中西交通要道,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辖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北边疆。到了唐代,丝绸之路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盛况。为了保证这条商路畅通无阻,唐王朝除了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在于阗设立毗沙都督府外,还在于阗境内广筑城堡,驻兵屯田。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东六百里有兰城镇,南六百里有固城镇,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镇。”
于阗在清代改名和田,即现在新疆南疆和田所在地。如今的和田城,至少在明清时就已建成。《新疆图志》上说:“光绪十年改建今城”,乃指汉军城。据考:在距今城约十公里的约特干村附近。可能是唐宋时的“绢都”于阗古城所在地。
自古以来,玉石和丝绸在丝绸之路上双绝并美,同样被看做是友好交往的象征和信物。
60年代初出土的尼雅古墓中,曾有一块残破地毯。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地毯。据考证,和田是东方式地毯的故乡。当地民间早就流传着"地毯之父"那克西万首创织毯法的故事。3000千年以来,和田一直以“玉石之乡”、“地毯王国”、“丝绸之都”享誉中华。
此时科考队开始出现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既然已经到达了白玉河的源头,并对那里进行了考察,考察玉石源头的目的应该说已经达到,因此可以打道回府了,当然在这些话语的背后,也有着许多沉甸甸的原因,一是出现了伤员;二是长期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经过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和长时间的登山,身体已经出现透支现象,他们最怕的就是提到驴子,并在平时就开玩笑说,一个月内不准提“驴”字,因为驴给他们留下的,除了两腿之间被磨得皮开肉绽、浑身酸疼之外,就没有什么美好的感觉了。另一派的意见则认为,既然是对玉石源头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白玉河上游的一些自然景观,那些玉矿也是源头,因为从汉代以来,这里就有采玉矿的人,我们对这一段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实际上玉矿才是和田玉最主要的来源。他们认为应当再接再厉,直奔玉矿,两种意见最终还是第二中占了上风,科考队经过研究,决定老弱病残及大部撤走,选两名专家和两名记者组成一支精干的小分队,继续考察玉石的另一个源头——阿拉玛斯矿区。
小分队出发的时候显得有点悲壮,他们带走两辆越野车,把剩余的考察物资集中到车上,准备撤回的人都站在旁边为他们送行,互道保重,据说前面的路将会比去黑山的那段还要难走,在一起摸爬滚打了那么长的时间,分开还真有点依依不舍,不过考察是一种科学的行为,需要的不只是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此刻更需要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
阿拉玛斯矿区,海拔6000余米,著名的和田白玉山料就产于此。我国在古代开采基础上,于1957年建矿,继续开采了近30年。
山玉开采的玉料块度要比籽玉大,一般均在3公斤以上,5--20公斤者占绝大多数,0.5公斤以下的碎玉则被混入渣中抛弃,鉴于和田玉的块度和利用率也是玉石品级的参数,品级与价值成正比。3公斤以上玉料可用琢成大件工艺品。
开采山玉的季节自然是在夏季,依矿山海拔高度和气候状况而有小的差异。因和田玉矿多分布在昆仑山近主峰一带,往往高寒多雪。所以采玉者多在5月下旬进矿,6--8月采矿,9月上旬出山。如海拔较低及交通条件好的矿山可延长采矿期。
早在汉代时,文献中记载有鄯善国出土玉。鄯善国在现今若羌县。塔特勒克苏正位于且末县与若羌县的交界附近。此矿开采以来,已成为目前新疆产玉最大的矿山,1983年产玉料达70.8吨。玉石主要为青白玉和青玉。
责编:陈玥 来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