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大连

我与城市-邓刚(上)

央视国际 2003年01月21日 17:50

  [有轨电车]

  这是中国城市中几乎绝无仅有的交通工具,因此它的存在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车上一群节奏晃动的乘客中,有一个脸上印有世纪沧桑的男人,他毫无目的地坐在那里,任凭有轨电车一站一站地驶过,直到终点他才恍如梦中醒来,恋恋不舍地走下电车。随之他又掏出一元硬币,重新坐进这辆返程的有轨电车,再次进入半梦半醒状态。

  [电车上]

  这个人就是我,写小说的邓刚。因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只能在这古老而现代的有轨电车上,寻找到我二十世纪时的童年。从我有记忆的第一天,看到的和听到的就是这叮叮当当行驶的有轨电车,那吱吱嘎嘎的绿色木制车厢(现在已经改成金属的,颜色也五花八门了),承载着我童年所有的美好理想,那叮叮当当的车轮撞击钢轨的声响,就是我最初享受到的动听乐感。在有轨电车上我曾有过一个最美好也最伤心的故事,当然,所有最伤心的事情一旦变成回忆,就像被糖渍过的苦菜,也会有着甜丝丝的品味。我想,等一会儿再品味这甜蜜的苦涩吧,*在有轨电车的时光通道里,你先随我一起光顾我赖以生存的城市。

  我有幸生长在切入蓝色板块中间的辽东半岛,呼吸着鲜润的海洋气息长大。我用优美的笔调写着:我住的城市像一条硕大的鲸鱼,游进渤黄两海之中,家乡北边的渤海是女人般温柔的海,轻风卷动的浪花犹如少女的百褶裙,摩挲着平坦绵软的海滩,谷粒般金色的细沙在清澈的水波里晶莹闪光,连鱼虾也长得细柔苗条,游起来舞姿翩翩。家乡南面则是终日咆哮不止的男子汉般的黄海,滩涂坚实而隆起,岩礁林立,参差错落,像一排排勇士挽臂抱肩,抗击太平洋涌来的万钧之力;这里的鱼虾生长得威武雄壮,钢蓝色的鲅鱼炮弹似地在浪尖上飞蹿,武士蟹挥动长钳,在礁丛里咔嚓作响……

  我经常到海边散步,迎着奔腾的浪花我的创作激情涌动,望着平坦的海面我的浪漫思绪飞驰。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女人们在礁石上捉蟹,还有一些人在垂竿钓鱼,整个城市因为有着海的滋润而新鲜。近年来我住的城市更是美丽得名扬天下,我的自豪感也就成倍地升腾。我们的城市确实挺美,因为她的洋建筑有别于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因为仅仅才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的城市,却有半个世纪是被殖民者统治,难以置信的是我们的城市曾经是日本关东州,也就是说曾是日本的一个省。至今,城市还留有殖民者的痕迹,中国传统的城市街道建筑是横平竖直的井字格,而我们城市的街道却是以圆形广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这种几何式的街道结构,与哥特式尖顶的异国建筑,存在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却依然是我们城市的主要风景,而且还正在影响着我们城市今天的建设风格。

  大连城市的普通市民,最愿说的一句话就是"大连的风景绝啦(最美)!这是由衷的却又是浮浅地赞美;大连城市的知识阶层最愿说的一句话是"大连太没文化了!",这是冷漠的却又是深刻的爱极生恨。这使我感到我们的城市实在是太年轻,几乎没有一个历史巨人或文化名人踏足过这个城市,文学巨著中没有一个故事与这个城市相关。近代史中爆发的日俄战争,倒是在我们城市最南端的旅顺口区打响,可那却是我从不愿回顾的一段耻辱,日军与俄军在中国的国土上杀得昏天黑地,但我们中国人像一块肥肉般老实地摆在那里,等着两个强盗火拼之后来占有。今天,一些人对日俄战争犹如讲有趣故事一样津津乐道:大鼻子(俄国人)怎样防御,小鼻子(日本人)怎样进攻……并依此建成旅游风景。*

  我曾参与出版有关我们城市的几本画册,那上面印有许多殖民地时期的旧照片,每每翻阅这出土文物般的旧景,我往往是一阵热血涌动但紧接着就是长长的沉默。当漫长的历史叠印成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时,你会怅然若失却又会怦然激动,这是一种沉淀后的激动,而且伴随着肺腑深处的隐痛。因为锈痕斑斑的铜枪铁炮、明堡暗道和尖刺般屋脊的异国建筑;因为先辈们的愤怒、牺牲、抗争乃至殖民屈辱,都在你的血脉里滚动。无论你的性格乐观还是忧郁,你的性别和姓氏有何不同,但只要你是中华民族,是大连人,都将永久地背负着这历史的沉重。

  我生下来的当时,我们的城市和我的家庭同样的贫困,如此的贫困使我们城市的孩子几乎全是啼哭的大王。被啼哭折磨得死去活来的父母们,无可奈何地按照迷信传统,用红纸写上咒符贴在城市的电线杆上和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路上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整个城市全是这样大大小小的红纸咒符,雨过之后,鲜血淋漓,惨不忍睹。

  小时候我最深的记忆就是贫穷,苞米面、高粱面、还有红署磨成的面,这是我们一日三餐的主食。所以我每天都瞪着绿色的眼珠子,盼望好吃的美食,我们城市最高级的美食就是硬实的糖块、半红半绿的苹果和炒得香喷喷的花生。

  我们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市民,都是一代代闯关东的山东流浪汉的后裔,即使是说着浓重的辽南乡音的"此地人"如果认真追溯几代祖宗,就会发现他们也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我曾经很有兴趣地分析"闯关东"现象,这种至今还在缓缓流动的移民潮,让我惊讶不止。从远古的岁月以来,山东人闯关东有两条路线,一条走旱路,一条走水路。走旱路的大部分是山区的赤贫农民,他们拖儿带女,环渤海西部的河北地区,过山海关进入东北。水路是山东胶东地区的较富裕的农民和商人,他们很勇敢也很智慧的驾风使船,越过汹涌的波涛,踏上东北的桥头堡大连。大连是闯关东的第一站,能否扎下根来是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本来敢于往外闯的人就已经是人群中的豪杰,豪杰与豪杰在一起竞争,最终能在第一站立足的绝对是豪杰中的精英。我的父母就是走水路这一拔好汉,为此也就派生出我对父母的崇拜。我有一个脾气暴躁却又极其聪明的父亲,又有一个性格顽强并相当智慧的母亲,他们的结合给予我在任何艰难中都能健康活下来的本能,也给予我在任何危难中都能刀枪不入的本领。

  我和我的城市都经历过一个严峻甚而严酷的年代,那个年代我因父亲"有问题"而成为"狗崽子",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逼迫我十三岁就走进工厂当童工,同时又让我成为敢于扎进海底暗礁里捕鱼捉蟹的"海碰子"。"海碰子"是我们这个城市的特产,是堪称全国乃至世界一绝的行当:剃着短短的刺锅子头(北京称寸头),手持锋利的渔枪,脚穿橡皮鸭蹼,凭着一口气量,赤身裸体地潜进冰冷的海底,在犬牙交错的暗礁丛里捕捉海参,海胆、鲍鱼等各种海珍品。海浪在你周围狂轰乱炸,激流拼命地把你拖向死亡的深渊,冰冷的水下犹如钢针刺骨,尖锐的礁石和贝壳就是刀枪箭镞……我敢说,任何一个"海碰子"都是山海贼,任何一个"海碰子"都是英雄好汉。

(编辑:东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