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气 高山仰止 李恒
(本文为李恒1998年在科大的报告记录)
我们三人都是第一次来合肥,当然也是第一次到科大。真没想到,与科大同学的见面会是以这样一种形式。我们非常感谢科学考察探险协会的同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很荣幸的机会,来与科大的同学交流,向大家学习请教一些问题。我想,正是我们对山、对自然的共同热爱,对科学考察的执著,对生命的好奇,使我们走到了一起,使相隔千里的科大人和清华人联系在一起。有这个机会,我们愿意向朋友们讲述清华远征队七年来的活动经历和创业历程,我们愿意把记忆中一次一次至真至纯的感动与大家再一次分享;我们也愿意与朋友们探讨一下登山探险对于年轻人,对于咱们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我们更愿意聆听朋友们的忠告和建议,愿意接受大家的批评,因为我们彼此的心是满含着真诚的。
七年前的一九九一年夏天,一群不安分的大学生走出了清华园,悄悄地自费去了青海。他们登上了拉脊山,还看到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雪。从此,一个洁白的梦想便长久地留在了这群年轻人的心中。回到北京,这支队伍因旷课而被解散。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们得到了一幅珍贵的照片,照片上湛蓝的天幕下是壁立的雪峰,雪峰上有奋力向上的身影。大自然纯粹的美与人类蓬勃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完美地融和在一张薄薄的纸片上。他们又一次被深深地打动了,心中充满难言地向往。经过漫长而艰难地准备,九二年夏天,一支四人组成的登山队又悄悄地走出了清华园。一路上,他们象下南海的僧人,沿门托钵。拦货车、搭军车、
蹭卡车,能白吃就白吃、能白住就白住。行程是漫长的,为了节约钱,只好牺牲时间。路途中他们接触到许许多多生活在高原的人。在唐古拉山口,大雪纷飞中,他们和士兵们一起修理出故障的军车;在雅鲁藏布江的河谷,他们和几个走路去拉萨探亲的藏民一起喝青稞酒;在通往大本营的山谷中,一位藏族老牧人请他们喝砖茶。除了几个简单的手势,老人始终端坐不动,一言不发,目光看着天边,任寒风吹着他萧萧的白发。终于到了傍晚,他们也终于到了绒布寺下的大本营。雪峰很远,在夕阳下金碧辉煌,形状象金字塔。这里就是令所有登山运动员心驰神往、令所有登山爱好者愿意顶礼膜拜的地方--珠穆朗玛,以他顶天立地的伟岸,以她无与伦比的美丽,锤炼着登山者的意志,震撼着登山者的灵魂。他用父亲般的慈爱和宽容,把一种博大,一种崇高,一种圣洁和一种沉默的力量传递给清华的学子。而他们也了解了、领会了,并把爱山的情感转化为攀登的力量,奋勇向上再向上。最后,他们到了一个令所有知情的登山界朋友为之惊叹的高度,他们成功了!当然,登顶是不实际的,凭他们的人力、技能和装备,突破6700米的北坳已不可能。然而,他们见到了珠峰,他们与珠峰交流过,仅凭这一点,再多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九三年是登山队总结和休整的一年,但资金筹措的艰难却让队员们同样吃尽了苦头。拉赞助时希望就象肥皂泡,鼓起、破灭,再鼓起、再破灭,仿佛希腊神话中希希福斯的故事--刚要把巨石推至山顶,它却又无情地滚落至山谷。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有爱,有勇气,有一颗年轻人炽热的心。就凭这些,我们硬是感动了赞助厂商,也赢得了一批社会朋友。九四年夏天,队伍重返各拉丹冬,在离顶峰最后200米的陡坡上,为了保证全队的成功,队长张为和一位队员决定放弃自己登顶的机会,毅然拿出了他们的装备让第三位队员苗来生挑选。这样,苗来生含着泪拿走了三把冰镐中的两把日本镐,又从三个人的六支冰爪中挑出相对最好的一副自己穿上,然后背上冰镐绳套,开始他独立作战的征程。当苗来生以两把冰镐完成了四个平均50米高、70度陡的冰壁攀冰之后,他终于把一双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脚印印上了长江源头之巅。消息传到山外,《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研究》等报刊杂志都以极显著的位置极富情感色彩的语辞报道了清华队这一不同反响的举动。而队伍自身,却在经历了几次登山之后,需要重新静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登山,作为一支尚不成熟的业余登山组织我们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常常是整个夜晚冥思苦想,难以入睡。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下一次登山活动与社会意义的结合点。于是就有了九五年雪宝顶"洁净"登山探险活动。队里规定,活动过程中绝对不留任何污染环境的垃圾在雪山上。为了实现这一个"还雪山以冰清玉洁"的庄严宣言,队员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雪宝顶是岷山主峰,山势比较陡峻,碎石坡和陡崖较多,滚石时有发生;冰裂缝、冰窟窿更是可以夺人性命的潜在危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全队自始至终完成了各个营地的垃圾清理和路绳拆除,并且把这些全部背下山去。登顶过后,队员还冒险拆下了十年前日本登山队设在危险路段的六个雪锥和200米路绳。最后,三名队员在下撤途中连夜拆卸了我们自己架设的路绳,以至路宿断崖,度过了一个风雨寒夜。这次活动,又一次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我们队也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队规保留了下来。此后每一次登山和野外活动,我们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环保。
接下来,九六年的阿尼玛卿、九七年的玉珠和慕士塔格,合起来可算是庆祝香港回归的系列登山活动。一些具体细节待会儿看幻灯片时可以再给大家讲一下。
关于九六阿尼玛卿之行,我想向大家推荐当时一位新队员的文章,他写的是雪域神山的诱惑……(另附)……大家可以看得出,这位队员在自己的首次登山活动中是留下了不小的遗憾的。从全队的安排,他被提前派去青海做前站工作,购买必要的食品、用具,获取有关交通、气象等一切影响登山活动的信息;进山后他又被提前派出山外发新闻。中间与队友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也就十几天吧。可他从来没有什么怨言,至今还在为协会努力工作着。
今年暑假,我们是分两批进山,后到的四位队员为了给大本营带一些新鲜鸡蛋,在赤脚过河的时候怕鸡蛋碎了,他们只好每人在怀里揣几个。从喀什市买的新鲜蔬菜他们抗在肩上。七月的合肥虽然正是酷暑,但在亚洲腹地,在冰山脚下,那河水却是刺骨的寒冷,更何况是在夜里!当时他们又迷了路,同一条河竟来回淌了六七次,每次都是齐腰的冷水:冲得人站不稳,冻得人两腿麻木。直到黎明,当他们远远地看到从大本营下山来迎接的弟兄,眼泪就止不住地夺眶而出,而脸上却洋溢着灿烂而疲惫的笑容……那么请问大家,什么是爱、什么叫做责任感、什么又叫奉献?我认为这就是爱、奉献和责任感,虽然它还不免显得狭隘或者单薄,但却是世界上最真最美的情感!
队伍发展至今,后来者似乎不用再回忆九一年拉脊山头深沉地不闻世间尘嚣的牦牛;不用在重复九二年攀登珠峰的张为四人每天三碗面条、雇不起牦牛就用人背装备、坐不起车就搭便车的艰难;也不用再体验九四年苗来生在各拉丹冬顶上风雪不归人的那一夜。但我们仍可面对雪山宣言:我不甘平凡,我要超越那个被平凡的日子磨却了棱角的假我,让真诚带着勇气与爱越攀越高,去触摸那梦想中的一片白,让阳光直射我!
的确,登山队是个很苦很累的地方。每周一到周五西大操场上奔跑的身影,香山拉练道上成串可以标定路线的汗水,以及攀岩攀冰时伴随着最后一次冲击的呐喊。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里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登山使我们更坚强更成熟更团结更有责任心。在这里,你体验到的原来我也可以这样!"这种体验从长跑、爬楼到拉赞助直至登上雪山之顶,一次一次强烈地刺激着我们。你会感慨:人的潜力竟可如此之大!
茅盾说:人是自然最美丽的风景。我要说:登山队员是雪山最美的风景。在大本营,用望远镜看着远处雪坡上缓缓移动的几个黑点,并为他们深深祝福,你会觉得这是世上最美的图画。王安石说:世间奇伟瑰怪之观常在险远。我还要说:世间真爱坦诚亦在险远。
自从我们开始搞登山探险活动,就有不止一个人不止一次地问我们为什么,为什么冒这种傻气,又苦又累又花钱。
登山的意义正如登山运动本身一样,吸引了很多人来探讨来参与。二十年代,著名英国登山家约翰·马洛里说:因为山就在那里。而我们认为,登山探险、科学考察,除了给参与者的人生一段特殊的经历、一个美得象梦一样的回忆之外,它还让人去认识自然,理解人生,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大自然本身自有它丰富的语言,登山只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交流方式。我想大家会承认,生命中有一些最本质的东西,诸如爱、诸如对真善美的向往、诸如生命存在本身的愉悦,在生活中常会被忘记。一些异化了的价
值取向有时弄得人晕头转向。然而人应该站在生活的高处,面对人生的复杂多变,需要一种信念来支撑,需要足够的坚强去承受。登山对于个体人格的塑造,无疑会注入许多积极因素。人的精神受到洗礼,人的意志得到磨炼,登山伙伴间毫无保留地信任与付出,更可让你感受到人性中真正的光辉。我想,或许这就是协会得以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是登山探险很重要的意义吧。
这种意义在登山活动中可以得到集中体现,但我认为它与登山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有些人登过n座山而近乎空返,有些人虽无缘直面雪山,却同样领会了它所体现的价值。看来,在其他的野外考察活动中,甚至在协会日常的小活动中,只要你做一个用心的人,就能领悟很多很深刻的道理。
每一年,当队伍登上雪山,当队旗飘扬在顶峰,每位队员的心中都充满了成
功的喜悦--因为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我们已经攀登了数度寒暑。
这山,是雪域中壮美雄浑的自然之山;
这山,更是策划过程中艰难磨砺的社会之山。
还好每一年这两座山都能被我们踩在脚下。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于清华远征队的每一位队员来说,策划准备的过程便是一个磨炼心智、体力,增强社会应变能力的过程。正是这些,使我们拥有了登得更高、走得更远的能力,拥有了对艰难征程的乐观与从容,对最终成功的自信与追求!
登一座山,要了解的东西太多。地形地貌、水陆交通、民风民俗,更何况我们要登的山要么在崇山峻岭之端,要么在藏区雪域之中,公路的尽头与雪山往往还有百里之遥。对于雪山的了解,只能靠找资料了。中国登山协会和各省级登协成了我们的资料库,几位国家和地方登山队经历丰富、见多识广的教练更成了我们的活字典。点点滴滴地收集渐渐汇成了完整翔实的资料,成为我们日渐清晰的追求。
登山是一项新兴的运动,不少人对我们的活动不太了解。常有人说:"大学生要好好念书,这种危险的活动得不偿失,简直是拿生命开玩笑!"其实,登山探险,本身便是一本厚厚的书,探险者更是一群热爱生命的人。登山探险、科学考察,不仅是对体力毅力的考验,也是对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挑战。一年的准备、一个月的征程,以至每一天的任务安排,我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正在得到一个合格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而且,我们的活动都是扎实而稳妥的。从山峰的选择、路线的确定,直至每一天的行程,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因为热爱自然,首先是热爱自然赋予每一个人的生命。
筹划的山道同样是曲折而美丽的。有人怀疑我们的能力,在我们和厂商洽谈有关资助事宜的时候,有一次某位部门主管很怀疑地询问:你们是在校的学生吧,这样的大活动,你们能行吗?还有一位总经理说得更是直截了当:公司资助你们还不如办一场足球比赛,请几个国安队员。怀疑、嘲笑,并没有阻挡我们的脚步,我们坚信,一定会有支持者。长城饭店、昆仑饭店,我们走访了许多家公司,既有坦诚地交谈,也有吃闭门羹的尴尬;北京、大兴、怀柔,我们拨打了无数个电话,既有热心的回话,也有冰凉的冷水。发出去很多封信,耐心地等待回音。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正是登山,教给我们勇于面对挑战,接受挑战,最后赢得挑战。
登山是一项集体的运动,需要团结与协作。这种协作,不仅仅是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支持。这就是两座山,真正读懂了的人才能到达顶峰。
登山真的教给了我们很多。在追求与探索之中,我们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大山赋予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相信在前进的征途中无论碰到什么,我们都会携手共进,直至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