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二章 第二节 战场上的号角 |
|
有关波兰的电影还有《进攻波兰》(1940)也展示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导演是弗利兹·希普拉。这个纳粹制片规划的幕后的“不祥的天才”,是戈培尔手下的得力干将。他还导演过《西部的胜利》(1941),大肆渲染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战败。这个社会学和法律学专业的学生,最让纳粹德国满意的作品是《永远的犹太人》(1940)。那年正是希特勒筹划“最后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时候。戈培尔分配给希普拉拍摄反犹主义电影的任务,希普拉按照旨意很快完成了这部卑劣的影片。
《永远的犹太人》是德国侵占波兰的一个副产品。希普拉是在已经被占领的德国开机拍摄。悲惨的失去家园的华沙犹太人成了其拍摄的对象。他利用镜头告诉德国人,犹太人是肮脏、虚伪的寄生虫,要永远警惕。为强调犹太人的所谓“虚伪的本质”,影片不惜利用以前的故事影片的镜头,来证明犹太人的历史。如从《罗斯柴尔德之家》(1934)中选取了富豪罗斯柴尔德穿着旧衣服来愚弄和欺骗税务官的场面,以说明犹太人本性的堕落。影片最后宣称,德国在元首领导之下正专心致志于民族纯洁化运动。
在纪录片中穿插一些故事片镜头的做法,并不是希普拉的首创。格里尔逊的纪录影片《征服》(1930)就选取了1923年出品的故事片《带篷马车》的镜头,且完全将其当成了历史资料来运用。这种“纪录性”虽然令人起疑,但却使战争纪录片场面更具感染力。
<<前一页 后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