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台湾] [台湾故事] [百家姓] [寻亲絮语]
 

《台湾故事·归心》

  在福建泉州,十年前的一个下午,一位老人在制作着一把琵琶。老人一生从事南音的演奏,可是今天制作的这把琴,弦总是调不准,老人心神不定,因为女儿明天就要出嫁,随丈夫到海峡对岸的台湾生活。老人准备把赶制的这把琴,送给女儿、女婿。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十年就过去了。这只琵琶始终没有离开过女儿王馨馨。回忆起往事,王馨馨小姐思绪万千。随丈夫来到台湾,相夫教子,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心爱的南音演唱,并随小姑陈美娥与丈夫当年创办的台北“汉唐乐府”到各地进行演出。
  到台湾之前,自己在家乡泉州已经是非常有名气的南音演唱家了。那时候,经常到乡下去演出,一有时间就走乡串户,拜访民间老艺人,挖掘整理南音经典作品。所以这十年间也是经常回故乡,参加各种南音演唱活动。
  这对兄妹是台北著名的“汉唐乐府”的创办人。妹妹叫陈美娥,哥哥陈守俊也就是后来王馨馨小姐的丈夫。
  陈美娥:那个时候就发现了王馨馨小姐,在当时看到她可以说有一种惊讶的感觉,就是说我们南音有这么样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人才,可以说是唱、奏俱佳。
  陈守俊:因为我们是同行,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我就发现王馨馨小姐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她对于整个事业南音的事业,她有一个进取心。
  女儿、女婿回家来了,父亲当然是非常高兴了。父亲当年苦心设计的“归心”琴,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女婿和老丈人的交流不用说话,只需看一眼琴,两个人就什么都明白了。
  女儿当年走的时候,父亲有无数的话要嘱咐。现在女儿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并且和老公在两岸都有了相当不错的事业。但在父亲眼里,女儿没有变,还是当年的 样子。
  父亲:她四岁的时候,上台以后唱完了一曲,那后来,人家演出完了,她哭着说,爸爸,我还要再上台。我还有一曲没有唱完呢。
  王馨馨:那以前我爸爸是打鼓的,鼓师。所以那个时候,我的节目是加头(接)加尾的,人家还在化妆,还没开始,我先上去唱,或者是演出结束后,我也上去唱。
  陈守俊:当初,我也顾不上我个人的形象,我就厚着脸皮开始追求她。可能是因为皇天不负苦心人,更大的功劳可能就是南音,给我们做的媒,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十世纪中期传入闽南。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泉州的南音高手进京演出,由此名声大震。随着闽南人到台湾拓展,南音开始在闽台两地流传,如今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南音的演唱,在海峡两岸至今都保留着同样的习俗,一有南音的演唱盛会,各地的南音社团就组织起来,到此地边走边唱,据说这叫整弦游街。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助兴和展示自己乐团的机会。
  自然了,泉州是闽台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布袋戏同样在台湾流传。两地的文化交流也非常多,泉州的木偶戏团每年都会被请到台湾参加各种演出。
  陈守俊:这次,一家大小,让小孩子回到祖国来,让他们看一看泉州的风俗、民俗文化还有风俗习惯,希望能够在他们小小的心灵,能够留下这个我们传统文化概念。
  陈守俊、王馨馨夫妇说到了也做到了。几年前俩口子在泉州开办了台北“汉唐乐府”幼儿园。他们希望自己办的幼儿园有特色。除了培养孩子们知识外,还要从小培养他们对南音的了解。
  王馨馨:特别是学这种传统的东西,一定要从小学起。虽然说我在南音这方面有一点点名气吧。可是没有着重在小孩子的教育,他们也就没有很用心的要去学,这样慢慢的他们就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所以我就想说一定要从小孩子开始懂事的时候,给他们认识这样一个艺术。
  因为有南音,也就有了这对跨越海峡的爱情,他们是一个南音世家,由海峡两岸的三代人共同组成。孩子们自幼受到熏陶,演唱起来也是有模有样。陈守俊和王馨馨夫妇随台北汉唐乐府不仅在泉州演出。他们还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举办过专门的演唱会,他们的演出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赏识。现在夫妇俩还是像过去一样,经常往返于台北和泉州之间,从事着他们钟爱的南音事业。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