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台湾] [台湾故事] [百家姓] [寻亲絮语]
 

寻找尼玛察氏——满族杨姓

  中国有句俗话,说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是有这样一拨老乡,如今分散到了祖国甚至世界各地,很难相见。这就是原来聚居在东北黑龙江边尼玛察地区的一批满族人,后来他们以地名为姓,被称为尼玛察氏。我们今天可不是要带您去黑龙江边的尼玛察地区,而是请您到北京郊区密云县的檀营满蒙族自治乡走一走。

  我国东北地区的尼玛察氏的老乡怎么会到了北京郊区的密云县呢,看着这满文、汉文、蒙文,三种文字书写的檀营乡的大牌子,一定很新鲜吧,原来,在1644年,清世祖入关时,调集大批八旗兵,迁到了这里,主要是担任皇帝到承德避暑或狩猎途中的保卫工作。这种集军营与城镇于一体的格局,是很有特色的。

  北京密云县檀营满蒙族自治乡 乡长 杨伯云:当时迁来是2000步兵,500骑兵,带着家属,檀营乡这个图就是檀营乡八旗驻防营的平面图,它的东西一华里,南北一华里,四角住的是蒙古八旗,中间是满洲八旗,正黄、正红、正白、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八旗)。

  真是无巧不成书,原来这位杨乡长就是尼玛察氏。也是当年众多的尼玛察氏后人中的一位,我们带着好奇心,来到了杨乡长的老父亲家。

  原密云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杨金声:我们汉姓杨,满姓尼玛察氏,是以地名为姓,尼玛察地区是在黑龙江沿岸一带。

  70多岁的杨金声老先生,一说起檀营的历史,真是滔滔不绝。

  杨金声:我们现在居住这地方,就是清代镶白旗的居住地,到了辛亥革命以后,(满族)只知道骑马射箭,不会种地,这2000户离家出走是1700多户,留下的不足300户,在这300户中属于尼玛察氏的就是我们这一家,汉姓姓杨,其他都到全国各地去了。

  记者:听说有去台湾的?

  杨金声:有。全国各省市全有。

  杨金声老先生,准确地说是尼玛察氏·金声先生,还给我们看了一个宝贝。

  这印的全文,就是密云县管理镶黄正白满洲蒙古协领之关防,这方印是满文汉文合壁的一方印,是乾隆45年由清朝礼部颁发的,它跟檀营(一样)也220年历史了。

  满族在一个世纪以前,布满京城,家家有世系可考,有谱可查。人们熟悉的满族姓氏,有爱新觉罗、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鲁氏、叶赫那拉氏等等。而今天我们提到的尼玛察氏,恐怕是满族中人口较少的姓氏了,可当初在密云县檀营的满族八旗兵中,他也算是个大户呢。在这座八旗驻防营的旧址上,真有说不完的故事。在溥杰亲笔题字的檀营小学里,有满族、蒙族、汉族三个民族的后代,这里的孩子们都会跳自己民族的舞蹈,或者开展一些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尼玛察氏·金声老先生原来在县上民族委员会工作,退下来之后,常常练练书法,天凉快时候,有时也练练剑。不久前还在台湾举办的世界满族书画大展中获得了证书。

  檀营乡几百年过去了,杨老先生也常常想,尼玛察氏的老乡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提示:杨姓是台湾的第十大姓,据史家记载杨姓出自姬姓。
      杨姓在长期发展中,也融合了其他少数部族。其中包括满族的尼玛察氏。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