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台湾] [台湾故事] [百家姓] [寻亲絮语]
 

台湾故事·弹筝女-彭景

   台湾女孩彭景1999年底在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举办的古筝独奏音乐会大获成功。看着这印制精美的节目单,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位文静、腼腆的台湾姑娘,伴着古筝情深意长的乐曲越过海峡,飞到北京,走过的近十年的求学历程。

  彭景:我们是1990年来这旅游的,然后发现了这个学校(中央音乐学院)。再加上我挺喜欢古筝的,我想留下来在这学习学习,没想到一呆就呆这么久。

  从1990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始进修学习,到1993年正式考入这里上本科,毕业后又考上本校研究生继续深造,到今天可以说已经学到头儿了。可是彭景认定了“学无止境”,尽管毕业证书都拿到了,可她还是往学校跑,找她的导师多学一些。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 副教授 李萌:这里面也有很多温馨的东西,不要驼背再来一遍,气质不够好,有点发虚。

  大概是对着我们的镜头,彭景还是有点紧张。对于这少有的台湾学生,李老师的评价够高的。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 副教授 李萌:彭景给我总的印象,就是这个孩子还是很朴实,为人很热情,在我们这个学校里,跟大家关系都非常好,而且很乐意助人,我们叫她台湾的活雷锋。

  一个从台北高中毕业的女孩子,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坚持了长达近十年的学习生活,可以想象有多么不容易。

  彭景:刚来时最怕过节,一过节就挺孤单的,尤其是放假十一、五一那种长假,同学都回家了,挺空荡的宿舍里头,不知道去哪好。

  当年全校只有两个台湾学生,现在各年级、各系的加起来,也有十多个了,除了休息时大家聚一聚,闲暇时,彭景最爱看来自台北的家书。

  彭景:我想最感谢我爸爸、妈妈,谢谢他(她)这么多年来支持和鼓励我。

  最近几年就读研究生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于是彭景在学校的附近租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小单元。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她还教了一些学生,不少学生都成了她的好朋友。到了节假日,她也会和学生一起出去采购,逛一逛据说在台湾没有见过的农贸市场,买一些生猛海味或新鲜的蔬菜,回到小屋里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享受一下。

  彭景:(这里)吃的口味太咸、太油,因为台湾吃的相对比较清淡,所以(开始)吃的蛮不习惯的,但现在习惯了,反而口味越来越重,喜欢吃辣的。

  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来上课了。

  彭景:上次练的什么?

  小学生:练的是茉莉芬芳。

  彭景:练得怎么样?

  小学生:挺好的。

  彭景:挺好的呀,来,再弱一点,再弱一点,然后再强,你刮要刮出来呀,别着急,揉弦。

  彭景说台湾的小孩子学乐器的也很多。可是海峡两岸的家长真的不一样。

  学生家长:跟彭老师学了有两年了吧,每次来上课,彭老师都很认真地教学生,也很耐心,我们这个孩子也很喜欢彭老师。

  彭景:在台湾不一样,妈妈把小朋友送到音乐教室,送完以后妈妈就走,然后到点妈妈再来接,当然也会问一些状况,但相比之下,不像这边的家长坐在旁边跟着上课,这种感觉那么好。

  学生家长:彭老师这是您家里人吧?

  彭景:这是我爸爸,我妈妈,我妹妹,还有我奶奶,这是小时候,这是我们冬天在北海滑冰的照片。

  这些年来,彭景的学习和演出活动很充实,海峡两岸各种比赛的奖项也没少拿,20多岁的姑娘有近十年的青春留在了中央音乐学院这座殿堂。

  彭景:我特别喜欢这个学校,我想我离开以后,我会很怀念这个学校的。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