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自然探索 > 探索随笔   


北极小城特罗姆瑟印象

美洲乳齿象可能因结核病灭绝

这种鸟已经随风而逝

十万铜铸文字 几多华夏故事

“死亡之海”将现“绿色长廊”

天坛再现“北圆南方”古貌

寻险罗布泊

放纵天性,上路吧!朋友

独腿单骑闯过阿里无人区

百年来的简帛发现与简帛学的发展

凝望西部

史念海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神秘的玛雅文明:水晶头骨千古之谜

带着对生命河的关注-行进在金沙江畔

探秘藏北颅骨墙

接近《垂直极限》

发现深海沉船 印证英雄胆量

百名郊游者云蒙山历险记

古城镇远

阳光中的香格里拉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六

一个罗布泊探险者的野生动物情结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五

风雪念青路--(7.3) 冰淇淋之夜

风雪念青路--(7.2)探路c1

风雪念青路--(7.1)建立大本营

风雪念青路--6.30 当雄

风雪念青路--(序)

纳木湖畔望羌塘

千里风尘: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队前方报道之四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三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二

千里风尘:深圳队慕士塔格攀登前方报道之一

魂牵卡瓦博格

贡嘎山札记 (下)

贡嘎山札记(上)

难忘的九天九夜(四)

难忘的九天九夜(三)

难忘的九天九夜(二)

难忘的九天九夜(一)

飞跃罗布泊

卓奥友峰的神秘面纱的背后

闯进雪域险境--雄鹰盘旋在地球最高处女峰

闯进雪域险境--拨开世界屋脊的谜雾

闯进雪域险境--玄境冲刺——踏上希夏邦马峰

珠穆朗玛峰纪行
揭开“东方金字塔”神秘面纱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西夏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王陵发掘西夏考古首次发现神秘“鸟人”
    
    破译消失了770多年
    
    的西夏王朝迷雾
    
    对西夏王陵的调查作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西夏王陵坐落在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下,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巩县宋陵相当。王陵中独特的陵塔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整个西夏王陵建在约50平方公里的荒漠上,共有9座皇帝陵园和250多座达官贵人的墓葬,虽然地面建筑早已被破坏,但遗迹仍显示着历史的沧桑。10月20日,西夏王陵3号陵园建筑考古发掘田野工作全部完成。这次发掘是西夏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此次发掘使陵园以塔为中心布局的地面建筑形制基本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已经在历史上消失了770多年的西夏王朝皇陵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
    
    ■战火湮灭显赫王朝
    
    《二十四史》不见记录
    
    770多年前,西北大地耸立着一个与宋、辽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语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1227年,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成吉思汗的大军攻下了西夏王朝后,对西夏党项人进行了毁灭性的杀戮。这个在战火中湮灭的西夏王朝在历史典籍上记载极少,《二十四史》上也没有对西夏王朝的记录。如今这个曾经显赫一方的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又一个谜。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留给世人的最大一处遗存。随着西夏王陵3号陵园建筑遗迹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结束,人们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寻找着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
    
    ■朱总理视察西夏陵
    
    指示拨款1000万
    
    西夏陵区管理处王月星主任告诉记者,1999年10月28日,朱镕基总理视察西夏陵,对陵区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总理深有感触地说:“看了西夏陵,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指示要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国家计委根据朱总理的重要指示,于十日内下拨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西夏陵3号陵园遗址保护修复。
    
    西夏王陵的考古发掘与调查开始于70年代初期。1972年解放军某部到贺兰山泉齐沟建设施工时,发现了很多文物。经过专家认定,这里是西夏皇家墓地所在。此后的30年间,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西夏王陵做过多次的调查、测绘和发掘。从2000年9月到今年10月的对3号陵的地面田野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宁夏考古所和西夏陵区管理处3家联合开展。国内著名的考古专家蒋忠义、杨国忠、徐殿魁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在陵区发掘现场指导。这是目前对西夏王陵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一年多来考古工作者对西夏王陵3号陵一共清理发掘面积32000平方米,出土了14万件的瓦当和200件建筑装饰品,其中主要有砖瓦、滴水、瓦当、龙头脊兽等大量建筑装饰构件,特别是还出土了迦陵频伽等一批珍贵文物。
    
    ■独特陵塔得美誉
    
    历史猜测被改变
    
    西夏王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独特的陵塔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9座王陵每一座都是一座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它坐北朝南,呈纵长方形,庄严肃穆,高大雄伟。
    
    3号陵园是9座西夏王陵中占地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埋葬的主人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对西夏王陵的考古主要也是发掘3号陵园为主。
    
    考古专家指出,此次对3号陵的发掘取得了重大的发现:整座陵园建筑形制是以塔为中心而进行布局的,陵园所有地面建筑形制首次基本清楚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发掘对3号陵园的建筑布局、结构和风格也都有了清楚的认识,改变了以前人们对西夏陵园形制的许多看法,对西夏丧葬习俗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大量文物古迹以其丰厚的西夏历史文化沉淀、重大的文物价值和独特的建筑形制,集中反映了西夏历史文化特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西夏文化的博大宝库。
    
    ■“东方金字塔”不是八角塔基
    
    此建筑为中原陵墓所未见
    
    西夏王陵中的陵塔被誉为“东方金字塔”,陵塔位于陵城西北隅、墓室的正后方,是西夏陵园中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为中原地区陵墓所未见,能反映出西夏贵族某种特殊的葬俗。在对3号陵园发掘前,专家都认为“东方金字塔”建筑为实心夯土台、八角锥形,上部层层内收呈七级。这次发掘已经肯定陵塔不是八角形的,是圆形塔基,大体直径有34米左右,塔基上面是七层还是五层现在无法确定,将来通过测量后才可见分晓。
    
    西夏陵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的王昌丰科长说,他们在清理墙基周围堆积时,没有发现有登临顶端的任何形状的阶梯、踏步,角阙附近也仅发现大量的砖瓦及脊兽残片,而未发现明显的方木支撑结构。由此专家们认定角阙之上应为一种实心的,用砖瓦、脊兽垒砌的高低错落的塔式建筑,而决非可以拾级而上的庭台楼阁。此次出土的铜铃应为佛塔角端悬挂的装饰物,这种在陵园中修建佛塔式象征性建筑与西夏尊崇佛教有直接关系。
    
    ■西夏史考古首次发现神秘“鸟人”
    
    佛教“极乐世界”之鸟重现人间
    
    2000年4月30日,考古队队员在对3号陵园的清理发掘中,在陵园的东北角阙,发现了一尊造型完整的人面鸟身的“鸟人”。经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专家蒋忠义认定,这“鸟人”是《阿弥陀佛经》中记载的迦陵频伽。这是西夏史考古的首次发现。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作妙音鸟,是喜马拉雅山中的一种鸟,能发妙音,是佛教“极乐世界”之鸟,它们应是佛教建筑上的装饰物。
    
    ■发现王陵中轴线
    
    也为全国所仅见
    
    在以前对西夏陵的研究认为,王陵中的陵塔在陵园大门的西边。在此次发掘后,专家认定,墓区出现的整个中轴线显示出西夏陵独有的特点:墓道正对着献殿,和献殿是整个连接起来的,这在全国是头一次发现。主持发掘的蒋忠义先生推测,这可能是帝王灵柩运来以后,先在献殿上置放一下,然后由献殿后面北侧门一直运到墓道里,这也是全国头一次发现,很可能与西夏人的信仰观念和鬼神崇拜有关。
    
    ■发现严重盗墓坑
    
    还将发掘陪葬墓
    
    专家在发掘时指出,西夏陵园吸收了我国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陵园之所长,同时又受佛教建筑的巨大影响,使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这充分显示了党项民族的崇拜观念和生活习俗,在中国陵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西夏陵和陪葬墓的制度以及陵园附属文物的研究和考证方面还亟待深入。
    
    西夏陵在历史的长河中所遭受的破坏是历代帝王陵墓所受毁坏和盗掘最为严重的。3号陵墓道的北头和南头也已发掘完毕,在封土上已发现了鎏金的铜泡(古代在衣服或马具上的装饰物)、铜镜的残片和铁铠甲片。主持发掘的专家蒋忠义先生认为这是由墓室里盗出的,可以确定当年蒙古大军破坏陵园时遗留的盗墓坑肯定已经盗到墓室了。
    
    另外,西夏的史料和相关的证物极少,以物论史、以物证史,深入揭示西夏历史内涵非常困难。西夏陵区管理处旅游宣传科林骏科长说,经过报批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我们正准备在明年发掘一处陪葬墓,以进一步揭开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纱。
    
    ■遗址存在严重病害
    
    墙体脱离成为空壳
    
    由于历史上的人为破坏,西夏陵从历史原貌到史料证据十分贫乏,加之自然残坏的原因,目前只有尚存的夯土建筑仍然能够显示出西夏陵的宏伟风光,保护好这些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建筑结构及工艺的陵、墓,是保护好西夏陵这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
    
    西夏陵夯土遗存主要是十余种化学物质所组成,表现为素黄土夯筑和黄土与砾石混合夯筑体,夯筑体病害的主要发生体为黄土,主要病害为严重风蚀、风化,季节性洪水冲刷及干湿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开裂坍塌等。西夏陵夯土遗存的保护主要应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防止风沙的风蚀破坏作用;二是提高防止雨水冲刷能力。这次保护采用的措施是获文化部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奖的PS加固技术。
    
    在修复前,陵园墙体有剥离体,剥离体边缘部分与墙体相连,中间大部分与墙体脱离或者是虚土相连,形成一个个空壳,遇到雨水冲刷及大风吹蚀时,即脱离墙体剥落,这就是使神墙墙体逐年“变小”的主要原因所在。据专家观察,3号陵所有遗址上均存在这种病害。这种病害分布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在经历保护加固的土遗址中是最严重的。
    
    ■给王陵“打针吃药”
    
    敦煌学者加入保护工程
    
    敦煌研究院文保所的专家经过前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出一套治理剥离方法。采用低浓度的PS溶液或PS+粘土浆,用注射的方法将这些液体注入到剥离体与墙体间的空洞部位,然后对剥离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剥离体与墙体相粘连,让墙体和剥离体重新结为一个整体。目前运用此方法对3号陵东西神墙及南神墙部分墙体进行了加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统计,目前已完成的剥离体的加固面积约有300平方米。
    
    西夏陵管理处宣传科的林骏科长说,这些保护性的修复工艺,就像是给王陵打针吃药一样,进行加固后,西夏陵夯土遗存的耐风蚀强度可提高15至20倍左右,耐风化和耐雨水冲刷的强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专家支招旅游开发
    
    黄土铺地高空加台
    
    目前,西夏陵3号陵清理工程基本全面结束,保护工程也取得了试验阶段的成功。但是如何将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做好发掘现场和各建筑单体的维护和展示成为西夏陵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日前,西夏陵区管理处邀请3号陵加固保护工程总负责人、中国文物研究所付清远总工程师,国家文物局清理工程专家组成员蒋忠义、徐殿愧、杨国忠,自治区文物局卫忠副局长,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王旭东所长就如何在有效保护陵园现存文物的基础上向游客充分展示西夏历史文化风貌进行研究。专家们指出,针对西夏陵3号陵的病害原因非常复杂,应选择就地保护、展示发掘成果,而不用全部回填。
    
    专家还建议给陵园原地面整个铺垫一层10至30厘米的黄土。这样做,既能做到让游人看到原来地面,又可做到防风雨冲刷和防止人为踩踏。管理处将选用合适的石子再加上一些黄土铺垫,在陵台周围恢复一段原来地面让游人参观。
    
    西夏王陵管理处王主任说,我们要把3号陵园建设成露天博物馆,除去重要的部位做围栏外,不做大面积的护栏。献殿、南门可恢复包砖,恢复包砖后做一个木构悬空通道进行保护,供游客通行。其他三门恢复包砖后用护栏封闭供人参观。碑亭是很好的展示亮点,管理处准备将原来在此出土的人像碑座、莲花方砖等文物原物或复制放置发掘原地,并在其较隐蔽的角上做一个架空参观平台,供游客居高临下参观。
    
    ■记者谢沂自银川报道

责编:东子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