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电视作品中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的融合
|
|
|
嘉宾郑浩 |
【深灰色3】郑浩,请回答!一部音乐作品的成功,在于音乐好听,还是画面好看?哪一个更重要? 【嘉宾郑浩】 我觉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首先要音乐好听,再动人的画面如果音乐本身不好听的话,那么作品一定不会成功。音乐本身如同电影的剧本,是这个作品成功的基础,而且作为导演来说,音乐本身提供给我的最原始的创意的冲动,所以我总认为,音乐在先,画面在后,画面只能更加丰富对音乐的一种理解。作为导演,会用自己独特的视点把对这首音乐作品的理解演绎成一个音乐电视作品。所以这一切的创作,都是在音乐本身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我认为音乐是最重要的。
【心水选择】何教授,有人说MTV是将音乐作品图画了,降低了大家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您是学音乐出身的学者,您能谈谈音乐与音乐电视的关系吗?
【嘉宾何晓兵】 我想这个里面有一个很古老的误会,就是那句在音乐界流传已久的行话,叫做“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其实,音乐从它产生那天开始,就一直不是纯听觉艺术,我们知道最早的音乐形态是所谓丛林乐舞,而这种艺术形式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觉并用的一种表演方式,它这种包含戏剧、舞蹈、歌唱、器乐、甚至杂技、魔术、武术等等。所以,我们看到音乐从它产生的一开始,就与视觉表演密不可分。那么,有人说我们到了现在,是不是音乐就应该跟视觉划分开了?让我们来看一看通常认为是纯音乐或者是高雅音乐或者叫严肃音乐的三大欧洲样板,就是交响乐、大歌剧和芭蕾舞音乐,在这三种体裁中间,后面两种无疑是无法与视觉区分开的。那么交响乐中的演出固然听觉的成分更重一些,但是它的演出如果仅仅是需要通过听觉感知而不用眼睛的话,那么为什么它要使用舞台灯光,为什么演员要化妆,为什么要考虑乐队的摆放队形,甚至为什么需要布景和道具?这些东西都是为视觉而设置的。如果音乐就是一种听觉艺术的话,我们就应该在音乐厅里关了灯来听音乐,而且,像小泽征尔这样的指挥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嘉宾何晓兵】所以,音乐电视这种视听觉同时感知的艺术样式,完全有着它存在的历史理由,同时也有着充足的现实理由。因为,作为电视观众来说,大多数人并不是学音乐的,让他们仅仅通过听觉去欣赏音乐,并不能保证他们能理解音乐,能够在大脑里构筑出相应的视觉表之象。因此,有一定的画面的参与,对于大多数观众理解音乐作品,应该是有一定程度上帮助的。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画面与音乐是否结合的合理,他们是否契合,是否水乳交融这么一个问题。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MTV觉得不好看,并不是由于画面的参与,而是由于画面和音乐的结合出了问题。不知这样回答您满意吗?
【小星星】在我所看到的音乐电视作品中,能够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音乐电视作品实在是太少,这的确是一种遗憾。请问于丹老师,对于这一点您是否有同感?在您心中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音乐电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您是一个电视导演,并且要拍摄一部音乐作品。那么您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家为您创作音乐?(谢谢,回答的越具体越好)
【嘉宾于丹】小星星你还在线上等着吗?真想问问你,你能接受的音乐电视,起码给我举出来三个名字,我想你说现在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好作品实在太少了,是不是说现在有很多音乐电视是音乐和电视两张皮呢?其实音乐和电视真正深刻的融合应该是一种化学的反应,而不是一种物理的累加,当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分清什么是听的元素还是视的元素,只能给我们一种顶尖级的享受,如果我有机会拍一部音乐作品,我会去查阅最近的上榜音乐家,越是受大众欢迎程度高的,就越有资格去创作流行音乐。
【心水选择】为什么很少把民族音乐作品,交响乐作品拍成音乐电视?是不是只有流行的作品才能被排成音乐电视?
【嘉宾于丹】我想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流行的音乐很多是带有歌词的歌曲,而民乐和交响乐往往只有它的音乐造型,你肯定听说过形象大于思维这句话,也听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的贾宝玉,也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民乐和交响乐这类没有歌词的音乐来讲,任何一个贴合上去的画面往往只代表一个导演的理解,而不代表音乐家和观众的理解,拍不好就会限制大家的自由想象空间,而流行歌曲本身已经带着完整的歌词,它的规定性应该大于民乐和交响乐,所以容易贴合画面,容易产生音乐电视作品。你同意这种解释吗?
【中国吉祥0】音乐有各个阶层的人喜欢,而音乐电视呢,它如何照顾各个阶层的人?画面效果如何贴近各阶层人们的心里?
【嘉宾于丹】 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中,雅俗共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众传播正在进入分众传播,音乐电视的不同作品也会有不同的人群特别指认,小资的趣味和胡同的趣味一定是不同的,市民的趣味和移民的趣味也不相同。老奶奶喜欢的民歌和孙子喜欢的摇滚完全不是一类品种,只能说各个阶层的人都需要最精良的作品,但是在趣味上不可否认的是差异化、个性化会变成音乐电视发展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