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典型案例

圈点2003年中国股市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19日 10:50

  2003年见证了国际化进程中中国股市的种种变化。在风云变幻之际,2003年中国股市不仅走出了两次探底的行情,而且因价值投资的风行一时,使市场股价结构得到空前调整,在少数股票屡创新高的同时,大部分股票走上价值回归之路。上市公司部分高管人员相继失踪、个别证券公司被勒令关闭等大事不断。与此同时,各种基金像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并迅速成为市场主力并获益甚丰,股票市场的大洗牌使国内投资者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股市新兴加转轨的特征。

  价值投资大放异彩

  价值与成长本不分优劣。但2003年中价值投资的口号如星火燎原,大江南北,于股沾边之人莫不言必称价值。这一年中,凡能够以价值投资为准绳持有股票的,几乎无往不胜。那些被市场称为“偏不信邪”的,只好眼睁睁看着不在价值之列的股票沦为市场“弃儿”。

  被基金经理们普遍认同的价值投资,在2003年揭开了大幕。在这12个月中,深沪两市从低到高,由基金重仓的大盘股票掀起一波波上涨行情,80%的股票价格下跌,其中有50%的股票价格下跌20%以上。只有300家公司的股价上涨,但其中有近百只股票价格涨幅超过20%,部分基金重仓股甚至涨幅超过50%。以能源、原材料、汽车、港口等行业股票为主的上涨板块俨然代替了过去几年以庄股、ST类股票以及没有业绩支撑、且价值被高估的小盘股。“坐庄”投机炒作正被基金共同买入持有所替代。

  透过投资理念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看到国内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除2003年首批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产品外,QFII为代表的外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加快了国外成熟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引进。研究行业景气度、投资低市盈率、高成长公司已经逐渐成为2003年投资理念的主流。

  价值投资所依托的中国宏观经济的强劲增长,为市场投资理念转变创造了条件。2003年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原材料行业的快速增长,而原材料行业的增长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的快速增长。上述行业内的上市公司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投资关注。

  进入2004年,除了基金经理仍一致看好价值投资外,宏观经济基本面的预期继续向好,被市场看作价值投资向深入发展的决定因素。部分基金经理预计,2004年价值投资将更加深入人心,股价分化的现象将更加明显,成长性行业和业绩增长速度快、动态市盈率低的公司将成为市场投资的主流品种。

  法制建设再结硕果

  广为市场关注的基金法在2003年终于获得通过。虽说颁布的该部基金法只能规范证券投资基金,但毕竟比没有这样一部专门法要进步了。

  与此同时,《证券法》、《公司法》的修改也提上了日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颁布,及《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实施,都在逐步将原有法律遗漏之处逐个修补完善。

  在资本市场各项立法工作中,基金法草案的修订颁布历时4年,也见证了国内基金业的发展变化。正是在2003年,国内基金规模出现大幅增长。当年开放式基金规模超过封闭式基金,基金品种从原有的准股票基金扩大到债券基金、指数型基金,并出现众多的系列基金。当年开业的基金公司超过30家,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超过1500亿元,占国内A股市场流通市值一成多。在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转变投资理念影响下,国内证券市场理性投资的风气正在形成,使得一批业绩良好的大公司受到市场关注,以往狂热的市场投机行为逐步受到抑制。

  可以预见,随着证券投资基金法在2004年的实施,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国内市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券商洗牌提速

  最新被关闭的新华证券连带以往的几家“出局”券商产生的冲击是多方面的。被侵害利益的投资者、被愚弄的监管者、被欺诈的股东、被惊醒的国有资产管理者,连同肇事的券商,难以挥去2003年的失意、愤怒和悔恨。

  2003年出现的大批庄股跳水事件,不仅仅成为上市公司高管动向的警示器,而且也在预告着所牵涉券商的为难境地。前有中经开、鞍山证券、大连证券,后有富友证券、佳木斯证券、新华证券。证监会严禁券商“三挪用”的规矩,依然不能挽救病入沉疴的违规者。

  无论是什么原因促使券商铤而走险,相继出局的“捣乱分子”无不因违反法律法规自食其果。大连证券曾挪用了大量客户保证金,并擅自向社会发行个人柜台债。富友证券国债回购巨亏中,富友违规将客户托管的债券套现炒股,股票被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中经开”则是因非法操纵“东方电子”、“银广夏”股票等原因,被勒令清盘。

  身处弱市,不甘“寂寞”的券商视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乱融资为度过难关的捷径,一些证券公司又出现了挪用客户委托其管理的资产,或者挪用客户托管的国债进行回购交易以套取资金,却因炒作股票被套,无力对抗累积的风险而亡身。不久前监管部门针对证券公司治理和内控及营业部内控发布的规定说明,目前券商存在的问题已经具有全行业的特征。

  招行发债引起风波

  被称为“螳臂挡车”的近50家基金经理力阻招商银行发行转债,为深陷“基金黑幕”丑闻困扰的基金业挽回了面子。尽管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基金经理无力撼动招行发债的决心,但由此事件所突出的中国股市本身的结构性缺陷,和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利益的协调,使市场各方从新的角度思考中国股市的未来。

  2003年中国各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之前,作为招行最大的流通股持有群体,40多家基金经理慷慨陈辞,在反对声中直指股权分裂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弊端。实际上,从国有股减持开始,股权分裂一直被视为对流通股东歧视的根源。而上市公司再融资中借助股权分裂屡屡“圈钱”的行为,由基金经理的抗争成为2003年市场关注的一大议题。而由此引申使市场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国有股一股独大解决了,非国有股一股独大是否就令市场更有效率呢?

  而作为上市公司的中坚群体,绩优股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维护品牌,也促成了2003年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推进。当年,监管部门和市场各方开始重视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列为市场建设的重大事项。而招行发债事件后,万科发行转债已经尽力做到倾听市场声音,并由此开始了上市公司再融资前与投资者互动交流的情况。

  上市公司高管“神秘蒸发”

  有人说,2003年是名副其实的“失踪年”和“跳水年”。

  上市公司高管玩“失踪”并非始于2003年,但2003年玩“失踪”的董事长人数之多却是前所未有。先有ST南华董事长何竟棠于6月“神秘蒸发”,后据称是出国就医不归。随后便是奥园发展董事长刘波在因为涉嫌金融诈骗而被监视居住期间“金蝉脱壳”,于9月17日逃匿海外,一去不复返。最近,便是11月4日啤酒花董事长艾沙由夫的突然失踪。

  伴随着上市公司高管的“失踪”,进入2003年,庄股“跳水”也成了中国股市里的一道风景线。率先拉开序幕的是世纪中天,该股于2003年4月中旬开始连续拉出12个跌停板,随后紧跟而上的有正虹科技、徐工科技、昌九生化、宏智科技、科大创新等庄股,这些庄股少则拉出4、5个跌停板,多则8、9个跌停不等。而到了11月份啤酒花的跳水又再次向世纪中天的12个跌停板发起挑战。庄股的这种大面积高台跳水,让股市中人再一次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惊心动魄。

  展望2004年,投资者惟有希望高管“失踪”和庄股“跳水”别再重演。

  深证B股一枝独秀

  深证B股市场2003年以来在中国主要股市收益率比较中,表现最为突出。

  尽管上半年深沪B股都曾步入一轮中级行情,但4月16日之后的分化尤其显著。其中,深证B股在11月6日再创两年多以来的新高。截至12月31日,深沪B股收益率分别为46.79%和-2.77%,深证B股一枝独秀。

  深证B股之所以回报率最高,是由于随着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成为主流策略,深证B股基本面显著强于沪市,故而在核心资产板块行情中受益最高。此外,内地和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美元贬值而港币升值、QDII的预期以及深港资本流动相对方便,在推动香港股市、特别是H股指数节节上扬的同时,一并为深证B股带来刺激。

  与此同时,自2000年10月雷伊B股发行以来,深沪B股市场扩容大门就此关闭。年中,上工股份定向增发1亿B股打破了市场的沉寂,这是近三年来B股市场的首例融资。随着年末京东方增发B股方案得到新一届发审委的审核通过,投资者对B股在2004年的持续活跃充满期望。

  QFII与社保基金粉墨登场

  从瑞士银行获批成为首家QFII并投下“第一单”到现在,共有13家外资机构成为QFII,而且QFII获准投资内地资本市场的资金达到17亿美元。实际上,QFII心动加行动,上演了一出2003年中国激情秀。这其中,既有瑞银买入宝钢股份后带来的价值投资理念,也有花旗买入新疆屯和所带来的种种疑惑。

  与此同时,当市场猜测社保基金何时入市时,在2003年6月份公布的新潮实业增发结果中,社保基金现身其间,这是首次从正规渠道证实了社保基金入市的消息。之后,社保基金以机构投资者身份共参与了15家上市公司增发和长江电力的首发申购,并积极介入到二级市场中去。就在老百姓还在担心“保命钱”是否被股市套牢的时候,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社保基金持有的股票,在第四季度上演了一出“解套—盈利—再盈利”的大戏,这让老百姓可以长长地松一口气。

  有一点毫无疑问,迅速成长起来的QFII和社保基金不仅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诸多深远影响,更实现了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机构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之一。

(编辑:水晶石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