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刘和平: 电视剧《雍正王朝》编剧 马军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铁齿铜牙纪晓岚》编剧之一
谢玺璋: 北京日报文艺部主任,新浪网评论员
主持人:肖航
话题:关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正剧与戏说、两种不同创作观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主持人:今天我们想聊聊历史题材电视剧,现在我听到一种挺有趣的说法,说我们观众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的电视剧甚至他们个人得成败。现在大家认为剧作家不拿历史当历史,为什么呢,就是说写戏的时候,他觉得你歪曲了历史,你颠覆了历史,你扭转了历史,我就想问问你们两位,怎么看这件事,你们写戏的时候肯定中间有很多事件,你们是要找它的历史依据的,但是要找不到的怎么办。刘和平:首先就说历史剧吧,历史剧是个偏正结构。历史是个专语,是个定语,剧是个主语,首先它是一个剧,然后你再说历史,这是一个,具体到我们创作的时候,我只能说我要营造一种大家感觉到的一种历史真实。
主持人:我要说得正是这样,如果我来编《雍正王朝》我会犯这样的犹豫,如果是篡诏吧,至少认为后来的雍正爷人品上有点小问题,那么如果说是堂堂正正让他直接由先帝下诏的呢,他自然而然地承位呢,他就明明白白是个好人,那么就是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你们是用什么尺度来选择?
刘和平:首先一个就是说我们来找这种历史真实,比方说搞创作的,我找的更多的是人物精神的真实。
主持人:这个好象是个新概念,你能不能解释一下
刘和平:人物精神的真实,就要结合康熙他自己,到晚年所处的那么一种历史背景,他的国家是一种什么状态,他需要把这个位交给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才能够把他爱新觉罗这个江山社稷保下去。现在历史学界有两种说法,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说篡位说,一种就是说继任书,但是都没有从这个真实上面探索它,分析他,其实这恰恰是我们编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这次写的就是,写的就是这个,因此在写的这个过程中,也看到很多史料,看到康熙这个人,包括他那个国家那种状态,觉得他交给应征当皇帝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反而交给十四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主持人:至少你们是这么认为的。
刘和平:至少我是这么认为,当然历史学界也有这样认为的,你比方说南开大学的一个著名的清史专家叫冯尔康,他就写了一个《雍正传》,里面也持这个观点。其实我们说到底,康熙把帝位传给谁不传给谁,并不怎么样,真正重要的是这个人当了皇帝他的作为怎么样,这也是我们写雍正皇帝的任务。
主持人: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像你刚才说的,在历史上之所以有一个遗诏的传闻,那恐怕就是很多人对雍正爷意见太大,甚至于他有人认为他恐怕是清朝皇帝里最差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你在写这部戏的时候,恰恰把他写成一个刚毅果敢,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好人吧,这话说得肤浅了一点,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是这样写的话,你从什么角度认为你这样就忠于了历史。
刘和平:托尔斯泰有句话,他说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奴隶,我这个话说得很深刻,尤其是我们再比照雍正来看,觉得雍正十三年,他真正是做了中国那段历史最大的贡献,举一个很简单的数字,他那一生平均起来每天批的诏书写的字是五到六千字,我们这些专业作家都不可能达到这个工作量,然后翻一下世宗实录,就他经常出现有半年不翻牌子的记录,就是半年没有性生活,他经常吃斋,我们经常把人放在一个道德的水准上去评判他,这其实也是很偏的,雍正的事情做对了做错了不说,至少他印证了托尔斯泰的话,他确实是历史上最大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