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曾在国内很多评奖中担任过评委,此番第一次任国际评委,有什么感受?
◆首先,评奖程序比较有意思。无论你是多长时间的节目,都要从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段落入手来审看。比如:一个100分钟左右的作品,分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看10分钟,中间段落看10分钟和结束段落再看10分钟,就这30分钟,用主持人的话说,足以让有经验的电视评委能够看出整个节目的大概,看出一个价值和层次。同时,在看完第一段的时候,容许评委提出问题。第二段结束的时候,大家仍然可以相互交流。但第三段在结束的时候,就不应该交流了,而且灯亮之后,你要在你的卷子上打分。一部作品的满分是20分,这其中有10分是创意、构思分,还有10分是制作分,包括所有的摄、录、美、服、化、道以及技术的完成。在创意、构思,包括选题、风格这前几项的10分中,最低可以打到1分,但不能打0.5分。所有节目看完之后,你还要在一张有颜色的表上填写上你的姓名,来自哪个国家,同时要写上参评节目的种类,是专题类,还是艺术类的。
还有一个表格让评委认真填写,实际是一个规则,就是类似于评委的一种志愿书。第一,你是自愿接受邀请来参加艾美奖的评奖,同时你也等于接受了在艾美奖的颁奖仪式上,将得到两张免费的贵宾票。另外你和整个的评奖没有矛盾,你所评议的东西,你自己认为是公正地、客观地等等,最后还要签上自己的姓名。同时也邀请你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终评,后来因为“9·11”事件的发生,我们许多人都没能成行。
▲能否对此次参评的节目做一些点评?
◆应该讲艺术类节目在整个参评节目中是比较好看或者比较好接受的。
《安东尼威尔第的四季》这个节目,实际是一个著名交响乐的MTV,是俄罗斯送的。它是把意大利作曲家的名曲用镜头、用四季的自然景观,进行经典制作,重新做了再诠释。这个节目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般,实际就是一个田园风光交响乐的MTV。
最后有一组画面能够感觉到编导者的主题和思想。摄像师用自己的肩扛着摄像机,拍自己的脚在雪地上走。最后一个很大的画面是雪,还有一个人披着大衣缓缓地往前走。尽管手法比较陈旧,但是作为编导者个人来理解非常宏大、非常著名的交响乐,这里有它的一种情绪,有它表现的情形特色。
总体来说,这部作品从画面和电视语汇的运用上,感觉到比较暗淡,有一种压抑感。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理解,只是这种理解更个性、更自我。
《风雨丽人行》是中国一家音像公司送去的一部舞台剧黄梅戏的录像节目,内容是讲秋瑾牺牲前后的一段故事。清末时期,中国民主运动的先驱秋瑾女士,被清政府杀害后,她生前的两位好友,不顾生命危险给她收尸、安葬、立碑。这两位女侠非常义勇的行为,感动了其中一个女友的丈夫——一个地方的官吏,最后他和她们一起来反抗满清政府的统治。这个片子看后我觉得有几分遗憾,就是舞台记录的成分多余于它的艺术成分。作为舞台剧,特别表现的是满清时期,官袍服饰、顶戴花翎等服装、化妆、道具、灯光应该特别精美,包括南方园林的一些自然景观。但是用电视来表现,还停留在纯舞台的平面拍摄就显得美中不足。
黄梅戏旋律好听,也容易记,而且是很典雅的中国传统的地方剧种,但是它在语言上,大段的道白和唱词,尽管都打着英文字幕,但置身在那个环境中,我感觉评委的心理状态是与此类节目有距离的。虽然香港、日本、韩国,包括新加坡、泰国等亚洲地区的评委来了很多,但我想他们在接受上肯定有很难沟通的历史、语言等方面的问题。
我有一种感受,作为电视传媒,把秋瑾的故事和传统戏曲结合在一起介绍给世界,这个选择缺少力度,主要是因为它选择的第一载体是黄梅戏的舞台演出,这就使电视本身的创作优势受到局限。秋瑾的主题应该是很丰厚的,要做专题片,有实物、有实景、有真实的后代,这些人的艺术再现,比舞台上一个平面的表现要深刻得多,让人易于接受。
由这个片子的思考,又谈到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问题了。黄梅戏具不具备民族性?太具备了。但是从它的旋律、唱腔、道白和程式化的特点、特色与特征来讲,未必就具备世界性。因为读解这个作品,国外的评委也好,观众也罢,确实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这个思考我们应该研究,拿什么样的作品与世界对话,用什么样的内容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感受其魅力。
还有一个问题也应重视,就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应该突出什么呢?突出它的通俗性。一定要有通俗的语汇,通俗的手法来表现。细想,张艺谋的《红高粱》,故事性很强,但在表现上却更大胆地用了最简单和最夸张的办法,那就是用最大的缸,红颜色的酒,红高粱地来营造视觉气氛。他知道用什么样的视觉语汇,和屏幕前的观众交流。这也是从视觉的“通俗性”上做的设计。如果说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历史太久远了,久远到够不成大众审美,那就真要好好思考思考如何表现,是否选它为国际比赛提供片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