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考察了哪些项目呢?
◆在英国BBC,我们与国际电视台总经理和负责节目海外营销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一些交流与探讨。BBC国际电视台已经在223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有107,315,000的用户;同时进入了79,075,600个宾馆的房间,包括中国三星级以上的125家宾馆;还进入了10家主要国际航线的班机。这是BBC的一个显著特点。再有就是网络技术一出现,英国BBC马上开始为国家修订自己的广播电视法,把网络吸纳进来,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来要求和约束这个媒体,使它符合和服从国家的政策与法规,重新整合它的经营方式和市场。
加拿大也是一样,加拿大政府虽不禁止外国电视频道的落地,但必须得到相关机构的批准,领取执照,用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进行约束。你要做传媒落地的事情,必须要有大资金投入,必须在加拿大政府的文化保护和经济法规、市场规律的控制下来进行。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在媒体法制化的驾驭上还不是很成熟,因为许多高新技术是“舶来品”,所以在新媒体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市场化操作等问题上,自主权意识还不够强化,信息把握还不够及时,或者说我们对外了解、吸收的信息与经验不是很够。
▲在考察了这两个国家电视业的情况后,总体感受是什么?
◆以往,包括一直到现在,我们本土播出的电视节目的指导思想上都认为:电视、广播这种媒体宣传是意识形态,是导向,是喉舌,我们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但是当你面对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整体传媒国际化这样一个现实时,我们还应看到这个事业本身实际上又是一个产业,必须是用产业化观念来操作。
往往有的时候,我们把它当战场看了。这个战场既是意识形态、政治势力、军事阵营的战场,但同时它还是一个商场,一个市场。在科技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要意识到,作为“文化版图”的竞争,我们还可以加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与时俱进,拿出精品,打出名牌,用国际通用的手法也一样能打赢、打胜文化仗。所以,我觉得在市场的问题上,在产业化的问题上,首先是我们不能回避,再有就是必须得驾驭和掌握我们能够控制和把握的机遇与现状。否则,我们与国际接轨就会很艰难。因为在通用的概念里,作品没有商品品位,就构不成流通价值,没有流通,就形不成市场,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份额”的占有也就是“文化份额”的占有。
还有一点感觉就是,应该抓住各种机遇,让中国的电视人积极参加一些国际电视节,特别是已经形成规模和有影响的国际电视节。无论是市场的交流,还是节目的评比。像班夫这样的电视节,商业色彩不浓——实际上商业色彩浓也不要害怕,既然已经“入世”了,做买卖也就很正常。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电视节上获奖,占领这个舞台,就会形成比较好的影响,还能够促进我们的节目外销。现在许多国家都参加这个电视节,如果我们不参加,与我们广播电视生产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实际上,中国是一个最大的电视节目生产国,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其它节目。所以应该积极地参加国际电视节,积极地送展,积极争取进入评委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威性。这也是一种形象的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