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引进节目的思考
——从《国际影院》谈引进节目为我所用
郭镇之
一、引进节目有经验
中国开始引进外国节目是在1979年,仅两年之后,中央电视台的译制片就已达到每周一部的数量。当年,在首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电视节目评奖中,中央电视台所有获奖栏目均与国际有关。首次人选的优秀栏目之—《外国影视剧》就是现在《国际影院》的前身。
《国际影院》是中央电视台影视译制片从1993年4月20日开始采用的栏目名称。在此之前,译制片还曾采用过《电视译制片》、《CCTV译制片》等名称。这个栏目在周末有固定的播出时段,自1996年起,每周日早上第一套节目9:10和周六第二套节目9:30播出。
中央电视台的译制片,播出的大多是具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精品,许多是根据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例如《鲁滨逊漂流记》、《娜拉》、《大卫·科波菲尔》、《傲慢与偏见》等;有引起广泛反响的《草原小屋》、《豪门恩怨》;也有在引进之初因不被理解而引起过争议的《大西洋底来的人》、(0n里森敢死队);还有获得了“飞天奖”的《办公室的故事》、《春天的17个瞬间》、《卖花女》等等。《国际影院》通过展现形形色色的故事和文化,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了解,增强了中国人的国际意识和艺术鉴赏力。
长期以来,外国影视译制片是中国观众、特别是知识阶层最喜爱的节目之一。究其原因,首先因为它是佳作。经过中央电视台的精挑细选,它集中了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成为人们,特别是文化人信得过、看得上的栏目。《国际影院》总是能提供一些在思想水平和艺术风格方面独特的作品,总是能使人得到某种艺术的、精神的享受。译制是一种再创造,《国际影院》的译配是非常认真严肃的。倾听这种艺术创造的声音,是一种美的享受。据我看来,称得上精品的保留节目,是值得做这样精心的处理的。
其二是,《国际影院》以人们最易于接受的感性方式,为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他们得以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民族的风貌各异的社会生活,传达出各种独特而又相通的人生经验。例如,《老妇人的婚事》中涉及宗教、种族,带有美国特色的社会争议,与中国的现实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尽管美国与中国子女反对父母再婚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但其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切、对老人情感需求的忽略,又如出一辙。同样,《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那位自强不息的女经理,作为“人”的强韧和作为“女人”的柔弱,在影片中表现得又是多么富有个性!我相信,在改革大潮中搏击的中国现代女性,许多人会有相似的人生经验和命运感悟。当然,同样的题材和内容,《国际影院》所提供的民族风情和异国情调,却是表现国内生活的节目不可能提供的。例如,《东方列车谋杀案》所反映的,是中国人都熟悉的“恶有恶报”的主题,但它那种绝对属于“那一个”的表现方式,却是西方影视,特别是“克里斯蒂”系列片所独有的,看国际影院,得到的是一种交流式的、替代式的愉悦,它满足了人们好奇和探索的心理、理解和认知的欲望。
在通信卫星消灭了时空,电脑网络连接着各个角落的当代,在将要成为“全球村”的世界上,电视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民国际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