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多元文化的生态环境
中国加入WTO后,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笼罩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国有化垄断局面,就要面临国际传媒资本大量涌入的新挑战。虽然我们还未完全承诺传媒市场的开放,但是一些跨国媒介巨头凭借雄厚的资本,利用在节目制作上技术和资源的优势,已经开始进入到我国沿海的卫星电视台。
我国现有3280多家电视台(包括无线、有线、教育台),1998年传媒业利税总额首次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这意味着传媒的产业化经营的归宿和面向市场的无奈选择。在市场化需求与激烈生存竞争中,电视文化资源面临全面的整合和调整。从频道扩充到电视广告的收入,从娱乐节目泛滥到电视剧过剩的现实,许多学者已经提出了不要被消费文化均分成庸俗文化的担忧。清华大学传播系尹鸿教授在《霸权与多元:新世纪电视文化随想》中提到:“目前我们还缺乏建构多元电视文化的机制,但是,这种机制的建立只是需要我们以一种对文明、对我们自己负责的方式去探索而已,目前电视娱乐倾向的过度膨胀必将随着人们对电视文化的重新认识而得到调整。”
整合现有的文化资源,创建合理的文化生态环境与机制,才能将我们的电视文化创造出可以延续的“大传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电视文化的有序发展和提高才成为可能。 作为新媒介的预言家,保罗·萨佛认为:至少在过去五个世纪里,新思想完全渗入一种文化所必需的时间数量,一般约为三十年。他把这称之为三十年法则。
当我们重新回首近半个世纪的电视技术发展历程,我们对当初视为高级消费品的电视已经不再陌生。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日常用品。电视观众也从当初只能收看惟一的一个频道,成为能够平均收看三十多个频道的、受电视台关注和争取的对象。在面对大量信息的选择中,电视观众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体,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化经济将改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方式,中国电视文化也必将在时代的变革过程中,发生深刻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