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
《走近毛泽东》审片综述
2003年10月18日,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看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与会的全体成员不仅充分肯定了该部影片的成功,而且认为在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之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出这么一部难得的好影片,是很令人振奋的。
审看组成员一致认为:《走近毛泽东》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好作品。影片既充分地发挥了新影厂的优势,又发挥了电影表现手段的优势;既朴实又感人,很吸引人。在审评这部影片时,大家使用的最多的词语是:“新颖”、“精彩”、“好看”、“很感人”、“独具匠心”、“构思巧妙”、“使人感悟”、“冲击力强”、“很成功”、“导向好”、“时代感强”等等。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特别祝贺中央新影厂在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之际推出这么一部非常重要的好纪录影片。认为《走近毛泽东》和正在制作中的《灾难时刻》都是国家电影生产中值得期待和让人欣慰的影片;这两部影片的出现,会为今年我国电影市场增添很多亮色。他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很成功的纪录影片,我非常受感动,也有许多感悟。我觉得这部影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播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如果观众走进电影院,他们也会被这部片子深深的吸引。”
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副主任李宗达说:“看了影片后感觉很新颖,这个片子避免了以前文献片那种理论性强、不吸引人的特点。编导独具匠心,又有时代感;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生动感人的毛泽东,让人觉得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又是一个很有亲和力、平易近人的领袖。可以说《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符合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影片的定位把握、导向把握、艺术把握都很好。是一部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该影片制作完成后,可以送中宣部、中央领导看。”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副馆(局)长冯鹤旺尤其强调了该片的导向很好,会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好的反响。他还认为该片无论是题材,还是创作思维、思想内容、艺术效果都很好。影片运用了大量真实的镜头,很好看,很感人,而且贴近时代、贴近老百姓、贴近实际,符合主旋律。
中央党史研究室一部的刘益涛主任激动地这样评价:“一句话:这部片子好!如果用两个字,那就是:精彩。”
刘主任认为该片突破了文献片的陈规,同样是那些史料内容,却做得那么感人、冲击力那么强。从主题、切入点、现代感、制作技巧、材料的运用、语言的运用、历史和现实的融合、人格魅力、个性特色等等这些方面都挖掘很深,做到了独具匠心,非常打动人。
影片用 90 分钟的时间,精练的涵盖了主席的一生;把主席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表现得非常精彩的同时,又把主席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主席的个人理想和艰辛的探索概括得非常精彩。刘主任感慨道:“最使我感悟的是头和尾的四句话,‘…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还有后面的四句,如最大的目的、最艰辛的探索、最伟大的作品等等,非常精彩,非常令人感悟。让人觉得,不是你走近毛泽东,而是毛泽东走近你。总之,这部影片很成功。”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张素华非常肯定这部影片,认为《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非常的成功。她说:“这部影片非常好,出乎意料的好!有些地方让你感动得落泪,而有些地方又很风趣,让你开怀大笑。影片中很多细节非常吸引人,非常打动人,如毛主席在专列上、毛主席向非洲客人行屈膝礼等等,有点像看故事片的感觉。总觉得从心里怕这部片子演完,有种看不够的感觉。”张素华还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该片的特色:
1 、该影片节奏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比如开头就是他的少年、他的青年、他的壮年,直到他的晚年;又从晚年开始引出斯诺采访毛泽东,又引出毛泽东少年在家乡怎样成长。又比如毛泽东不做大元帅引出游泳的爱好,又如从毛泽东的竹杖引出井冈山,又由井冈山引出毛泽东的笔杆子的故事等等等等,用非常精练的手法把毛泽东精彩的一生,活生生的表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充分的感受到毛泽东即伟大又具有亲和力,产生普遍的认同感。这样精彩的好片子只有中央新影厂才能拍出来,别人是做不出来的,这是新闻纪录电影的特色。
2 、影片的解说词很有特点,对比的手法用的很好。比如枪杆子逼迫笔杆子,三十岁的毛泽东对三十五岁的蒋介石,战略家毛泽东对文人毛泽东等等细节都非常精彩。现在社会上有人攻击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可取。但这部片子却反复讲毛泽东从拿笔杆子到指挥枪杆子是“逼上梁山”,是无奈的选择,他本来的理想是想做个教员或做个记者。毛泽东本来是一介书生,走上武装道路完全是时势造英雄逼出来的等等,这些精彩细节在片中比比皆是。
3 、片头设计和片尾设计独具匠心,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结尾很让人回味和感悟,毛泽东虽然走了,但人们在灯火辉煌中看到了毛泽东的目标在被他的接班人一代一代的在实现。总之我认为这部影片是部非常精彩的影片,我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高。
中国军事科学院诸银对此片的评价也非常高,他认为该片非常符合“五个一”工程奖所倡导的主旋律。他说该片一是好看,二是感人,三是音乐很美,很有特色,很到位,很有起伏感。节奏把握的也非常好。编导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细节的挖掘,不仅独具匠心而且定位准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邹新炎非常认可大家的评价,同时他从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上总结了该片的特色。他认为该片最显著的特色是用平民化的视角和生活化的视角表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该影片减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很突出一个“情”字,这个“情”字即是领袖对人民的情,也是人民对领袖的情,这一点最让人受感动。外国人常说毛泽东很好斗,这部影片恰恰表现了毛泽东文人的一面、情的一面,使得该影片起到了以正视听的效果。
邹副总编还认为该影片运用的细节都非常具有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毛主席的竹杖,毛主席的笔杆子,毛主席和亚非拉的关系,毛主席和人民的关系等等。总之该影片很成功,很具有教育意义,观众看了该影片后,会更加用形象化地、生活化地、平民化地视角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和伟大,去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专家丛英民、中央电视台审片组专家阎连俊、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的专家高长力等与会专家对《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给予的充分的肯定。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制片处孙丽艳处长尤其肯定了该影片以全新的、平民化的视角来看伟人的这一特色,认为该影片极具观赏性。同时她还肯定了该影片一改过去文献片的拍摄方式和方法,而是采用了电影的手段、讲故事的手段。她还说:“我看了影片后很激动,这是新影厂继《周恩来外交风云》之后又一部精彩的力作,将会给中国电影市场增添亮点。”
纪录电影专家陈光忠认为,《走近毛泽东》有三个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该影片观后让人感悟,用新世纪的眼光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促使人不知不觉地去思考,我觉得这就是与时俱尽。
再一个就是,这部影片采用了开放式的结构,既不是生平也不是传记,把观众定位在给当代中青年人看。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对该片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受。还有一点就是,该片塑造了毛泽东崇高的党性和人性,看后让人感到很亲切,我心里确实很感动。感谢新影厂和该片的编导为了把毛泽东的影片做好,在“非典”期间坚持工作,这种使命感比生命还重要,这也是令人感动的。
陈光忠还说,当前我们影视界有太多的炒作和泡沫影视,而像《走近毛泽东》这样的纪录影片的出现,会成为我们影视界的幸事。
总之,与会者高度评价了该部影片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以及市场价值,是一部难得的好影片。 |